少年爱财
范仲淹与一位刘姓青年为伴,两个人赶了五十多里山路来到长白山下。醴泉寺内,二人一起拜见了高僧宝志。
一番交谈之后,宝志对这个志向远大、谈吐不俗的青年产生了好感。当见到朱文瀚的推荐信,虽然不曾相识,但宝志也听说过朱文瀚的大名,于是便将范仲淹求学的事情答应下来,决定收留二人在寺中读书。
这时,醴泉寺的住持却告诉他们说,在这里读书可以,他们必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见肯收留自己,二人已是喜出望外,其他事情已不敢奢求。可是,生活问题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寺内的僧人们几乎每天都填不饱肚子,寺内不可能管饭,自己的生活问题怎么解决呢?两个人傻了。
最终,范仲淹和刘生一起跟住持商量说,能不能先从家中拿了粮食,然后交到寺院厨房,允许他们每日和僧人一起吃饭?在功课之余,他们会主动帮寺里做一些打更、报时、巡逻护寺之类的工作以示报答。
见二位读书人这么诚恳,住持才勉强答应下来。
就这样,范仲淹和刘生开始了长白山读书的生活。当时的长白山今仍称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长山、淄川和章丘四县的交界处。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东山有一泉水涌出,中宗赐其名为“醴泉”,醴泉寺也因此得名。据后世《嘉庆一统志》记载:
长白山,在邹平县南二十里,山阿有醴泉寺,相传志公卓锡之地,宋范文正公读书寺中,有上下二书堂,在黉塘岭下,皆宋代所建……醴泉寺,相传僧宝志卓锡于此,又曰范公泉,盖宋范仲淹读书处也。
然而僧人们早晚课诵,开饭时间时常和读书学习时间冲突。再加上僧人们过午不食,而苦读的两位学子却经常熬夜,导致两位学生经常吃不上饭。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奇大。总这么饿着肚子不吃饭不是办法,范仲淹决定不再跟随僧人们吃饭,自己动手开伙做饭。
体恤到家中诸多难处,范仲淹不愿向家里多要开支,于是,他坚持每天只煮一罐粥来填饱肚子。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早晨范仲淹早早地把粥煮好,等粥凉下来以后,将它划为四块,撒上一点儿盐和野菜末,再拌上点醋。每天早晚,他各吃两块,这也正是“划粥断齑”这一成语的由来。
在跟随宝志学习的同时,范仲淹深知,自己不但要趁着这个机会学习安邦治国的知识,同时还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寺中生活清苦,范仲淹每天都给自己制订下严格的学习计划,平日一言一行,皆以圣人之道自处。
关于范仲淹那位刘姓同学,史料再无后续记载。想必刘同学或许中途受不了这种苦而半路退学,或者最终没能学有所成。
范仲淹的刻苦精神不仅感动了高僧宝志,寺院的僧人们也都被感动了。见他生活实在清苦,住持决定每天奖励范仲淹四个烧饼。有了这四个烧饼,他就不用每天都“划粥断齑”饿着肚子读书了。
范仲淹一面感激住持恩德,一面在学习上更加用功。这天,读书读到半夜,范仲淹饿了。想起傍晚时分僧人刚刚送来的四个烧饼,范仲淹决定吃个烧饼解饿。奇怪的是,范仲淹发现烧饼竟然少了一个。
就在这时,他发现一只白毛大老鼠正叼着一个烧饼往门外逃窜,范仲淹忙追了过去。那只大老鼠竟一直跑到院子里,然后钻进了地下一个窟窿。
夜深人静,范仲淹取来工具,寺僧的馈赠,他可不能便宜了这只老鼠。
哪知道才挖了一尺多,范仲淹就碰到一块青石板。用力掀开石板,范仲淹竟发现鼠洞里藏着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范仲淹大吃一惊。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打蒙了穷困潦倒的范仲淹,他兴奋得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兴奋过后,范仲淹立即又冷静下来,他认真地想了想,不动声色地用泥土和石板将鼠洞重新填好。
这件事范仲淹跟谁都没说,对他来说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数年以后,长白山醴泉寺遭遇大火,殿宇焚毁,亟须重修。寺庙住持想修复大殿,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银两。这时,僧人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年曾在这里读书的范仲淹。此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寺僧们便派一名年老的和尚到京城前去拜访。
来人道明身份和来意,范仲淹只是热情地款待,既没有赠予什么银两,也没有给地方官写信支援。临别之时,却送给来人茶叶一包,托其带给住持。
僧人失望地回寺以后,将范仲淹的答复告诉了大家。一时之间,众说纷纭,都认为范仲淹忘恩负义,不知报答。又过了数日,寺里来了客人,住持用范仲淹所赠的茶叶待客,惊讶地发现茶中留有一个字条,字条上写:东院有地穴,中藏一匣银。半数修寺庙,半数施孤贫。
僧人们半信半疑,取来工具,果然从地下掘出白银数百两。于是,醴泉寺得以重修。寺庙修好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僧人还在寺旁盖了一座“范公祠”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