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忧乐人生(第二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祥符元年

结果,因真宗皇帝这么一说,进行泰山封禅的事很快就定下来了。

当然,事情中间还有些曲折,比如大宰相王旦。真宗皇帝搞定王旦的办法也很奇葩:行贿。

天下哪有皇帝向大臣行贿的道理?

不管你信不信,这事儿还真有。说实话,皇帝想给大臣送礼,直接以赏赐的名义就行了。但这次不行,真宗皇帝不敢明着做,怕德高望重的王旦反对,于是便提前做足了功夫。当然,他这一行贿的举动也是以赏赐的名义进行的。

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是某天真宗皇帝赏给王旦一壶御酒,御酒接到手里,王旦总觉得不对,因为这壶御酒怎么这么沉啊。回到家里一看,壶里装得满满的居然都是珠宝。真宗皇帝能这么做,也真难为了这位真龙天子。王旦当然知道好大喜功、一心封禅的真宗皇帝是什么意思,尽管满心反对,王旦也只好装聋作哑。

王旦心里苦哇,可他这种苦无处诉说。按说,如此重大的国家盛典,即使没达到“爱育黎首,臣服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至少也得是“坐朝问道,垂拱平章”或“鸣凤在竹,白驹食场”才敢举行。王旦深知,如果轻率地举行封禅,百年之后,身为宰相的自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可是,事情已经这样,除了装聋作哑,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

见皇帝执意如此,百官们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然而,偏偏就是赵湘这样一个小吏的提议,满朝大员竟都反驳不了。

因为问题的根源是在真宗皇帝那里。

群臣不但不敢再提反对意见,而且更多的人都在纷纷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想到提这个建议呢?

真宗皇帝决定以此让自己和大宋王朝重树信心,可见他成为一代圣主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从生出这个念头那天起,在真宗皇帝赵恒的领导下,整个大宋王朝便开始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先不说封禅,先说说这个赵湘。提了一个这么好的建议,赵湘最终有没有升官呢?

答案是:升了。赵湘不但升了,而且很快就升了。史载: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

最终,这位赵湘做到了应天府知府,并光荣地升任了集贤院大学士。

在历史上,赵湘的身份和地位并不重要,但他这一建议却很关键。就是这个小人物打开了大宋朝的潘多拉魔盒。

因一言换取一生荣华,赵湘不是个简单的人。

后来,在为害大宋王朝多年的天书运动中,虽然赵湘的作用有限,但小人之恶,往往是因一己之私毁了天下。虽然自此以后,真正推进并促成真宗封禅的人并不是他,导演轰轰烈烈天书事件的也不是他,但是,就是因为他这一个小小的建议,导致大宋王朝以举国之力陷入极端迷信的狂热之中。

北宋真宗年间的天书事件真正的幕后推手,却不是赵湘,而是大名鼎鼎的五鬼之首、宰相王钦若。

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王钦若因与寇準不和,一心想扳倒在“澶渊之盟”立下大功的寇準。因平时经常在皇帝身边,王钦若时不时地诋毁寇準几句。好话坏话都禁不住说三遍,一来二去真宗便对寇準有了一些看法。见此计可行,王钦若变本加厉,开始试着在真宗面前诋毁“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王钦若认为,“澶渊之盟”是纯粹的城下之盟,是朝廷的屈辱,而非人们传说的那么光明正大。

之所以敢否定“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是因为王钦若很清楚,“澶渊之盟”是真宗皇帝心头的一块阴影。堂堂大国的皇帝,被寇準逼着亲临前线督战,这是何等的被动和尴尬?朝廷的颜面何在?皇帝的尊严何在?尽管因为御驾亲征,宋军一鼓作气,逼着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贵为皇帝,被大臣逼上前线,这绝对是一种屈辱和没有威望的表现。寇準出尽了风头,将皇帝的尊严置于何地?

本来就是心病,架不住王钦若三天两头的提,这件事终于成了真宗皇帝的心病。见皇帝总是闷闷不乐,王钦若又开始变着法儿让皇帝开心。知道盐在哪儿咸、醋在哪儿酸,王钦若告诉真宗皇帝说,如果想在这件事上挽回颜面,还有一个好办法。

明知道真宗皇帝讨厌战争,王钦若故意说,出兵取下幽州、蓟州,应该可以洗刷这一耻辱。

真宗果然说: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卿盍思其次。

王钦若曰: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也。

上曰:何谓大功业?

钦若曰:封禅是已

因为王钦若不断的怂恿,一心想挽回颜面的真宗皇帝基本打定了进行封禅的主意。

至于赵湘,很可能是听从王钦若的安排才提出封禅这一建议的,这一点虽已无从考证,但基本可以推断。历史上每一个事件的出现,都必然有其相互关联的因素,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独立出现的。

帝意如此,群臣岂敢不从?接下来,为了给封禅造势,王钦若开始带着他的团队进行必要的配合表演。很快,宫中天书降临,各地也有祥瑞不断出现,泰山封禅已成定局。

接下来的1008年,因各地祥瑞不断出现,朝廷大喜,真宗皇帝诏令改元。本来应该名为“景德五年”,这一年被改为“大中祥符元年”。

这年春天,不但各地都有天书降临,甚至还不断有一些瑞兽、瑞鸟出现,还有很多本来干涸的地方神奇般地涌出了泉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各地官员争相将这些神迹报告给朝廷,相关官员都得到了皇帝的奖赏。随着各类祥瑞越来越多,连真宗皇帝自己也有些搞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了。

身为百官之首,宰相王旦只是冷眼观看。这时候,来了一个凑热闹的。

见大宋国泰民安,祥瑞不断涌现,西夏国想趁机打打大宋的秋风,便派使者向大宋借粮。大家都很清楚,西夏借粮名义是借,实际上根本就没想还。群臣商量来商量去,都不知如何是好。借吧,大宋自己的粮食都不一定够用。不借吧,自己明明已经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岂不打脸?

好在王旦头脑清醒,他一眼就看透了西夏人的目的。王旦告诉西夏使者说,我们的粮食多得吃不完,都在粮仓里存着呢。借粮可以,你们自己派兵来取吧。

西夏距大宋粮仓千里之遥,亲自来运这点儿粮食恐怕连运费都不够。王旦机智地将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西夏使者知难而退,只好悻悻地说,朝廷有人!

不要小看当时这一细节,它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宋夏之间的关系。三十年后,随着这一微妙关系的不断变化,它将成为景祐五年宋夏之战最终爆发的根本原因。

受了皇帝贿赂的王旦没能及时地阻止真宗皇帝这一好大喜功的想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快,随着各地进献祥瑞活动愈演愈烈,泰山封禅已经势在必行。

也就是这一年,二十岁的范仲淹离家千里,游学陕西、问道终南。在那里,他结交了自己人生第一帮好朋友王镐、周德宝和屈元应。因为这次宝贵的游历,回到淄州长山后,范仲淹立志求学,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