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受益终身:《周易·蒙卦》经学诠释与儿童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覆而不明:“童蒙”的本性发显

“蒙”本义是兽物头顶一帽,因视线受阻而陷入莽撞愚昧、不知所向的浑噩状态。朝鲜时代沈有镇在字书《第五游》中曰:“,覆也。,冒之省。豕,钝畜,而加草、冒则尤无所知识也。”转引自王平、[韩]河永三主编:《中韩传统字书汇纂》(第十四卷),第14页。“豕”本为牲畜,野蛮无知,又冠以草帽,愚钝至极曰“蒙”,从“豕”至“蒙”是因头部被他物覆盖所致,后直接将“蒙”解为“覆”。冡,《说文》《宋本玉篇》及韩国《全韵玉篇》皆作“覆也”,参阅王平、[韩]河永三主编:《中韩传统字书汇纂》(第一卷),第337-338页。《尔雅·释言》将“蒙”直训为“奄也”,郭璞注曰“奄,奄覆也”【晋】郭璞、【宋】邢昺:《尔雅注疏·释言》,第97页。,即覆盖、遮蔽、阻挡之意。《小尔雅·广诂》曰:“蒙、冐,覆也。”【清】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广诂》,石云孙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第4页。蒙、帽之象同,均有覆盖义。刘大钧、林忠军认为,冡,高地,高地被草木覆敝。参阅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蒙》,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9页。戴震《疏证》曰:“蒙,亦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将“”解为“覆盖物之衣也”【汉】许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巾部》,第630页上。,按照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其类在左,其义在右”的原则,【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张富祥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蒙”有类似一种被布帛之物覆盖、包裹之象。《广雅·释诂二》曰“,覆也”,王念孙疏证曰:“、冡、蒙并通。”【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张靖伟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2、313页。、冡、蒙三字意义相通,均有覆盖不明之意。《国语日报辞典》中,“蒙”有七层含义,其中“遮盖”也是其首要意旨。何容主编:《国语日报辞典》,台北:国语日报社,1974年,第714页。“蒙”字覆而不明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蒙”通“矇”,眼睛不明。《广韵》《正韵》《集韵》《韵会》中“矇”并音“蒙”。李富孙《易经异文释·卷四》曰:“蒙者,蒙也。众经音义三引作‘’。”《康熙字典》引东方朔《七谏》曰:“冀幸君之发矇。”“矇”通“蒙”,别作“”。金敏圣在博士论文中认为,矇,“”仝,意为“有眸,不见,青盲,矇瞍”,金敏圣:《刘汉翼的〈字林补注〉研究——以异体字为中心》,釜山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15年,第397页。即视线受阻而不见光明之意。矇,《说文》曰“不明也”,指“瞳仁被蒙”或“不明”。王平、臧克和等编:《常用汉字字源手册》,第122页。《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曰“矇瞍奏公”,郑玄注曰“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汉】郑玄、【唐】孔颖达:《重刊宋本毛诗注疏附校勘记·大雅·文王之什·灵台》(影印本),第581页上。矇是有眼珠而看不见的病态。《释名·释疾病》解“矇”为“蒙蒙无所别也”,【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疾病》,第388页。即眼睛看不见,无法分辨事物而处于昏暗无知的状态。对于人而言,眼睛不仅是心灵之窗,亦是感知与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视线受阻必然会造成认知缺陷或言行笨拙,故“矇”可引申为人无知愚昧或智力未开化的愚钝状态。王充在《论衡·量知》曰:“人未学问曰矇。”人不学习则不明事理,智慧不出,愚钝不堪。他甚至将这样的人视为粗糙不堪、未经雕琢的“竹木之类”,引文参阅【汉】王充:《论衡·量知》,上海:大中书局,1933年,第222页。这显然是对“蒙”字本意的延伸与发挥。

第二,“蒙”通“曚”,日光不明。玄应《一切经音义》曰:“蒙昧,字体作曚,同。”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玄应音义》上,第57页。《广韵》《集韵》《正韵》中,“曚”并音“蒙”,释作“曚昽”“日未明”,韩国《全韵玉篇》《字类注释》《新字典》中皆从此说,参阅王平、[韩]河永三主编:《中韩传统字书汇纂》(第六卷),第355页。曚指日光不见、光线暗淡之象。人处于黑暗无光的情况下,找不到前进方向,昏蒙无助,处处有危,恰似《蒙》卦“山下有险,险而止”的两难境地,来知德解曰:“退则困于其险,近则阻于其山。”【明】来知德:《周易集注·蒙》,第33页。蒙上有艮山之阻,下有坎水之险,只有等待发蒙者来引路、照亮,童蒙才能由暗至明而通往亨通大道。

蒙、曚、矇之间的内涵互相发明,蒙之异体字还有“濛”,多用来形容细雨飘蒙、混沌不分的状态。《楚辞·九辨》曰“云蒙而蔽之”,旧注曰:“蒙,作濛。”《诗经·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孔颖达《疏》曰:“道上乃遇零落之雨,其濛濛然。”(见【汉】郑玄、【唐】孔颖达:《重刊宋本毛诗注疏附校勘记·豳风·东山》(影印本),第297页上)濛,指细雨绵绵之朦胧意境。“濛鸿”象征一种混沌不分、元气未开的状态。如宋均《春秋命历序》:“濛鸿萌兆,浑浑混混。”韩愈《元和圣德诗》:“渎鬼濛鸿,岳祇嶪峩。”《庄子·在宥》曰:“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司马彪曰:“鸿蒙,自然元气也。”(见【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在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5页)鸿蒙与濛鸿的意思相近,均可用来表示天地阴阳之气尚未分化的一种初始状态。生动地彰显出“蒙”字覆而不明的本质含义。目不明是眼被遮挡而不见,日不明是缺乏光线而黑暗,二者皆由外因所致,“蒙”并非某一事物的真实特性。“蒙”始终是一种内自明而受制于外的尴尬状态,不能用以规定任何事物的自在真实。然而,“蒙”又往往容易给人产生昏暗、愚钝的错觉,使得人们对“蒙”的解读趋向片面化、表象化、感性化,很少有人会关注“蒙”的真实处境与原初深意,导致对“蒙”的诸多认识都是经过人心主观加工、调剂过的。如《尚书·洪范》曰:“曰雨,曰霁,曰蒙。”孔安国曰:“蒙,阴闇。”【汉】孔安国、【唐】孔颖达:《重刊宋本尚书注疏附校勘记·周书·洪范》(影印本),第174页下。蒙即阴暗。《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徇蒙招尤,目冥耳聋”,张志聪注曰:“蒙,昏冒也。”【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素问·五藏生成篇》,方春阳等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6页。“蒙”还可指昏愦不醒、神志不清的生理情况。《易传·彖·明夷》曰“以蒙大难”,郑康成注曰“蒙,犹遭也”【汉】郑康成、【宋】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明夷》,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一·易类》,第7-164页上。,引申为人所遇到的不幸或大难。《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上下相蒙”,杜预注曰:“蒙,欺也。”【汉】杜预、【唐】孔颖达:《重刊宋本左传注疏附校勘记·鲁僖公二十四年》(影印本),第255页上。“蒙”在“欺骗”义和“胡乱猜测”义上读“mēng”。参阅王平、臧克和等编:《常用汉字字源手册》,第122页。“蒙”甚至被抽象为人与人之间的欺骗、隐瞒之意。故而也就不难理解“童蒙”之“蒙”的人为附加性和主观臆断性。

人们常常把“蒙”最初的覆盖、蒙蔽、愚钝、无知、昏暗的特征不经处理就嫁接在“童蒙”身上,一开始就给他们扣上了愚钝无知的帽子,并把愚昧当作童蒙自性来看待,甚至有“蒙与明相反,蒙昧而不明”【明】杨爵:《周易辩录·蒙》,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二五·易类》,第31-14页下。之说,将童蒙规定为一种“无能品”“残弱品”“愚昧品”,淹没了他们内在的生命力量与自然天性。《全韵玉篇》曰:“蒙,覆也,欺也,幼学未通。”覆盖、蒙蔽之象就是童蒙智慧未开的样子。《精蕰》曰:“幼学未通也。养之以正,作圣胚胎也。群生蚩蚩,有物蔽覆,暗者当求明也。”王平、[韩]河永三主编:《中韩传统字书汇纂》(第一卷),第337-338页。童蒙昏暗不明、智慧未开,需经后天教化才能化蒙为圣、去暗从明。这无疑是将“蒙”所描述的“豕上加帽”之象直接与“童蒙”之“蒙”等同,岂不是人之蒙昧乃豕上加一帽,人还不如豕?!不仅消解了人、禽之间的差异,更无法凸显童蒙内在的天性特质与生命境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蒙”从驯兽之意至“童蒙”之“蒙”并非一以贯之,这两种“蒙”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仅以字源考证与逻辑推演的方法解释不通。

“童蒙”之“蒙”基于“蒙”的原初本意,又超越“蒙”的具体含义,要理解“童蒙”,必须跳出“蒙”的文字结构本身,通过类比、意象、联想的方式进行一番人文化的意义改造与价值赋予。《周易·蒙卦》以山水之卦象对童蒙内在的本然特质与自然天性揭示得最为生动、形象、透彻。《蒙》卦()上艮()下坎()的山水卦象结构以意象的方式巧妙地显露了童蒙的内在本然特质。《易传·说卦》曰“坎为水”,“艮为山”,【明】来知德:《周易集注·说卦传》,第393页。山下泉水涌动,昭示着童蒙天真无邪、明净好动、自由活泼之天性。《易传·象·蒙》曰“山下出泉,蒙”,王宗传解曰“泉者,水之源,所谓纯一而不杂者是矣。泉之始出于山下也,以况则蒙之欲亨而未亨之象”,【宋】王宗传:《童溪易传·蒙》,何俊主持整理,张天杰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51、52页。以山下泉水始出隐喻儿童清澈透亮、纯净专一、涌动不息的本然样态与精神世界,这是“蒙”字本身无法从语言学上传达和描述出来的深刻蕴意与生命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