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版画教学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宝山版画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宝山版画的历史发展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有四个原始发明成就: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其中,印刷术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出现,其体现了雕版的原理。东汉时期,中国发明造纸术,为印刷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的画像砖内容主要涉及人物生活、汲水采桑、渔猎收获、星宿天象、动物花鸟,为后来拓印版画提供了基础条件。隋代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的一个诏书中提出:“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说明当时印制书画已经出现。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版画在佛经、佛像印画之外有了更大的拓展,涉及文史、医术、插图、门画等。北宋画家与雕工合作的版画,线条优美,刀味十足,画面组织严密、丰富。雕版印刷也取得较大进展,曾建立了汴梁、杭州、建阳、眉州等多个发行中心,发行的有经、诗、文、画谱等刻插图作品。

明代是中国雕版术的顶峰时代。随着民间文学、传奇小说、诗歌散体、戏剧等文学样式的蓬勃发展,利用版画创作的高可视化技术特点,更加充实了书籍内涵,既适应了阅读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雕版技术的发展,例如:胡正言创作、雕工刻制的《十竹斋书画谱》有相当高的技术、艺术水平。明代文化出版事业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尤其万历年间,刻工细致工整,有的甚至用了黑白处理,有名的是徽派,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有不少的雕版艺人。大概在14世纪,中国的印刷术传入了欧美。从18世纪开始就产生了艺术家自画、自刻、自印的创作木刻,打破了原来的画、刻、印三者分工的局面。

清代年画、门神等形式的民俗版画,其自发的代代相传的方式,对版画的延承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20年代,创作木刻由鲁迅先生从国外引进,并举办多个木刻培训班,开始了由艺术家独立完成作品的创作木刻,与传统版画相比在技术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三四十年代是现代版画的发展初期,中国的版画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向西洋版画家不断学习,形成了一定技法与经验,另一方面又在研究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以进一步改善中国版画作品中的西式化趋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版画事业也跟着出现了变革,展现了勃勃生机,通过对民族风格的进一步研究,对中国传统版画形式的进一步了解和不断的更新,使我国传统版画艺术在这一时期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人们对中国传统版画表现形式的运用也越来越注重巧妙的组合,较过去单纯地照搬传统民间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有了突破性发展,同时重视运用夸张、装饰等新造型的艺术手段,运用各种线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风格。在这一阶段,中国艺术家们对传统版画创作形式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逐渐超越了传统木版画的单纯形态,并开始创作铜版画和石版画,对于继承民族传统版画的新水印木刻艺术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这一时期,新版画的改革浪潮使版画作品走出了新版画运动前期形态单调的窘迫境地,进一步的发掘与转化使它逐步脱离了陈旧的思维范式,展示新的形象,宝山版画应运而生。宝山区许多前辈版画家,如:林承复先生(1932年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见图1-1、图1-2)、沈金华先生(1940年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见图1-3、图1-4)、朱华芳先生(1943年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见图1-5、图1-6)、龚赣弟先生(1949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见图1-7、图1-8)、陈寅先生(1950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见图1-9、图1-10)、沈有福先生(1956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见图1-11、图1-12)、陈平德先生(1956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见图1-13、图1-14)、胡军先生(1960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见图1-15、图1-16)、周志华先生(1961年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见图1-17、图1-18)从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实践探索将版画艺术逐步发展起来,为21世纪宝山版画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1 版画家林承复先生

图1-2 林承复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3 版画家沈金华先生

图1-4 沈金华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5 版画家朱华芳先生

图1-6 朱华芳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7 版画家龚赣弟先生

图1-8 龚赣弟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9 版画家陈寅先生

图1-10 陈寅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11 版画家沈有福先生

图1-12 沈有福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13 版画家陈平德先生

图1-14 陈平德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15 版画家胡军先生

图1-16 胡军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

图1-17 版画家周志华先生

图1-18 周志华先生创作的版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