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关金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智能交通实验室研究员(智能车路协同、未来交通全息感知与数字孪生解析、客货智能主体建模与仿真方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代实验室博士后(城市规划与交通出行行为政策、老龄交通与长寿经济、自动驾驶汽车影响方向),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深度学习方向),中国同济大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交通模型体系、交通行为与政策、交通大数据研究方向)。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后直博保研到中国同济大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博士生导师分别是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学科首席科学家杨东援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交通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美国布什总统奖获得者、青年科学家Joan Walker教授,对第一主流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做出突出贡献的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国际交通模型名师Daniel McFadden教授;研究员合作教授是美国MIT ITS Lab主任、对第二主流模型——基于活动的出行模型做出突出贡献且荣获2005年国际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终身成就奖、2007年世界运输研究学会朱尔斯·杜布伊奖、2011年IEEE交通科学突出贡献奖、2017年运筹学和交通科学罗伯特·赫尔曼终身成就奖的国际交通模型名师Moshe Ben-Akiva教授。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3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5 年)、哈佛大学交通行为学与心理学系研究员(与麻省理工学院同期)的三阶段学习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以下重要科研成果。
1.提出新交通模式下城市交通建模仿真流程再造理论方法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ICV)、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自动按需出行(Automatic Mobility on Demand,AMoD)、智能车路协同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IVICS)等自动、共享、按需、集成的新交通模式供给侧变化影响城市交通分析与出行预测,需要构建基于活动的出行模型,以及构建城市级与城市群由小规模测试到全网络运行的近期、中期、远期多智能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一体化决策交通模型体系支撑,创建交通建模仿真流程再造理论方法。
2.提出长寿经济与动态可达性、服务设施吸引力建模仿真关键技术
全球人口进入老龄化周期,通过开展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式交通动态可达性与服务设施吸引力的分析研判,运用离散选择模型方法,探讨人口老龄化趋势及老龄群体对新技术、出行、储蓄、住房、健康、死亡等认知的交通系统模型,关注长寿经济及老龄群体出行行为,以及无人驾驶对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大数据环境交通出行兴趣点动态可达性、服务设施吸引力基于潜在变量高阶段离散选择模型的交通建模仿真关键技术。
3.解决特大城市、城市群交通建模仿真实证决策推演平台问题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跨周期发展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快速城市化发展后期郊区化、逆城市化进程精细调节的不同特征背景下,城市交通系统及其面临的挑战因城市和国家而异,关注全球城市的多样性,研究差异化的全球各类城市交通出行创新问题。采用64个城市指标信息中的9个主导因素,即地铁、快速公交(BRT)、自行车共享、发展、人口、可持续性、拥堵、蔓延和网络密度,基于识别因子把全球城市划分为12种类型。通过交通建模仿真,探讨了不同交通模式和交通网络下城市出行及供需关系,使用场景分析来衡量颠覆性新技术在每个原型城市中的潜在影响。城市交通建模仿真成果经过对新加坡等全球13个大城市的研究,最终实证测试结果涵盖了出行者本身(公众)、城市交通系统(政府)、出行服务提供商(行业、企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使城市总体出行效率提高了35%以上。
主持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作科研项目、麻省理工学院与福特联盟技术攻关项目;参加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探索性高级研究计划项目;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常规面上项目;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职人员早期职业发展项目(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类似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7个国家/地区联合国际合作项目;参加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10项。发表SCI等论文43篇,并受邀在顶级国际会议宣讲论文26次,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拥有PCT 6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2018年麻省理工卓越多元化贡献奖1项。担任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与装备行业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陈乙周 深圳榕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广东省城市道路智能交通控制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交通控制与仿真工程中心轮值主任,深圳市智能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工程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委员、菁英人才。连续十年主要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10项,主要参加深圳市政府科技计划项目5项。发表论文5篇,出版专著3部。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鲁班奖1项,华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全国交通运输企业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1项。2020年度被评为深圳市新时代“深圳百名创新奋斗者”创新人物。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交通学科导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深圳榕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交通与物流学科导师,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计算机工程技术学科导师,深圳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导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交通与汽车学科导师。
在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新基建领域中,主持研究与研制了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列技术、产品、系统、工程,研发了外场、内场、平台、服务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违章执法系统、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慧交通仿真平台、智能交通设备信息管理、交通安全驾驶监测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设施等十七大产品板块,涉及产品型号200多种。其中,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及产品设备在一线城市信号控制器品牌市场的占有率为8.4%,位居全国第四(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道路交通信号机市场研究报告》)。
进入新交通模式时代,积极主动开展新交通模式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设施、智能车路协同、出行即服务(MaaS)、共享出行(合乘、出租、单车)、元宇宙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及系统的探索研究工作。
关志超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智能车路协同研究方向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总工程师,深圳市交通控制与仿真工程中心主任,广东省智能车路协同管理与控制工程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及装备行业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国务院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奖励办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国家重大专项计划专家、国家国际间合作专项专家、交通运输部信息化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化专家、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常务理事/城市交通领域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专家、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行业专家;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领军人才、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持智能交通领域1000万元以上科研计划与系统工程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配套项目1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防科工委等科技计划项目29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次,出版专著8部,参编高等学校交通信息工程系列教材20部,获国家省部级奖16项、深圳科技创新奖8项。
在深圳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就,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交通领域,主持创建“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交通大数据云平台设计、建设、服务;创建城市交通仿真可视化在线推演平台:
(1)面向政府部门构建的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可视化在线推演平台——平台即服务(PaaS)。
(2)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创建的管理与控制业务技术支持系统集成——软件即服务(SaaS)。
(3)基于人本需求的近期、中期、远期第五代交通模型与人因工程心理库存构建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出行即服务(MaaS)。
(4)构建实时动态分布式与共享式城市交通数据库群,分析挖掘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人工智能中台数据并汇聚到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基于数字孪生交通大数据平台体系构建城市交通设施即服务(IaaS)环境。创建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评价、运行管控等辅助决策支持分析研判理论方法。采用城市交通大脑运行监测、动态模型、在线仿真、管控评价等技术手段,将传统交通系统封闭的、静态的、历史的决策支持技术提升到新交通系统开放的、动态的、数字化的转型模式,形成心力、体力、能力聚合一体的跨周期发展与逆周期优化的理论方法。2000年开始创建城市交通智能化决策支持流程再造新方法,拉开深圳交通开放、动态、在线交通大数据云平台决策支持序幕,历时20年政府投资1亿元创建深圳城市交通仿真体系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30多年的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上为政府节约资金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