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全面构建中国智能汽车体系
《战略》为智能汽车指明了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产业体系完善,品质质量逐步提升,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发展基础较为扎实,具备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优势;提出了主要战略任务是构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资源优势,鼓励整车企业逐步成为智能汽车产品供应商,鼓励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企业发展成为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技术集成商。
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体系里既有传统汽车企业,又有新势力造车企业。近年来,传统汽车企业面临智能化、网联化的转型难题,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战略》为传统汽车企业迎接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传统汽车企业只有抓住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新机遇,才能转型升级,实现从自身独立发展向多元融合发展的转变,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从而成为新产业的引领者。与传统汽车企业相比,以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势力造车企业较早涉猎智能汽车领域,近几年依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此外,新势力造车企业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的应用等方面,也比传统汽车企业更为先进,但在汽车安全与性能及造车经验等方面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差距较大。
智能汽车作为未来交通的智能化载运工具要实现真正落地,为交通运输提供安全、精准、智能的服务,还需要汽车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战略》的指导下,新势力造车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应结束“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双方合作避免低效的重复建设,智慧合作、创新融合,与相关行业打开共赢局面,共同推进智能汽车发展,为全面建成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体系而努力。
1.1.2.1 交通设施智能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中国提出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建设覆盖全国路网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具体任务包括制定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建设智慧道路及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分阶段、分区域推进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5G与车联网协同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推动全国统一的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建设;开发标准统一的智能汽车基础地图等。
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导航定位、高精地图、5G相关企业,以及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提供相关产品的智能交通企业都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自主发展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且随着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的加速,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作为自动驾驶重要支持的高精度地图技术,由于地图行业涉及国家机密,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随着智能汽车体系的建设,国家越来越重视地图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在继续鼓励地图行业发展的同时,必将严格市场准入、资质审查。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高精度地图领域,高精地图赛道也将越发拥挤,如何脱颖而出将是这些企业面临的挑战。在5G技术领域,中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汽车是5G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5G将对实现智能汽车提供极大的支持。
智能汽车发展的推进,需要中国建成全覆盖、无死角的5G基站网络,最终形成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管理设施的加速建设,为提供相关产品的智能交通企业带来了提速机遇,同时,智能交通企业也将借助不同应用的差异性,促进自身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创新。
1.1.2.2 智能车路协同支撑智能汽车研发
《战略》揭示构建协同开放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需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发,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中国智能车路协同相关研发还停留在协同感知水平,实现协同决策和协同控制,并向一体化迈进,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伴随着机遇,政、产、学、研、用各界将有更多的机会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智能车路协同落地。智能汽车研发需要智能车路协同可视化推演平台的支撑,需要智慧出行即服务(MaaS)与智能网联汽车(V2X)、智能网联设施(I2X)、智能车路协同(IVIC)等系统工程的集成实践,需要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基础环境提供应用空间和服务场景。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应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出发,研发新技术、改进现有技术,为智能车路协同落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汽车制造企业应与相关行业合作,从交通运载工具智能化方面寻求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应牢牢抓住道路智慧化建设的机遇,推动传统建设项目升级为包含智能化技术产品的新型智慧交通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赋能增值,有力推进既有道路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和智慧道路新建;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相关产品的智能交通企业应紧跟智能车路协同相关技术发展步伐,实现技术攻关、创新推广应用,依托智慧交通建设和改造,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交通系统方案的提供商;自动驾驶示范区和测试区应完善试验条件,为智能车路协同落地提供完备的试验能力和手段,建立健全的测试基础数据库,并将测试数据分析挖掘研判等成果与相关行业共享,共同突破技术难题。只有各界统一目标、协调步伐、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智能车路协同的真正推广应用,为智能汽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1.2.3 5G通信网络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战略》要求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体系,到 2025 年,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
智能车路协同的落地需要通信技术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支持,智能汽车的实际应用要求人-车-路-云之间的信息实时、精确、协同互联互通,通信网络注定要在智能汽车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几年来,以5G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在安全性方面做得还远不够。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因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交通安全,更可能危害社会与国家的安全。信息网络安全需求迫在眉睫,而信息网络安全整体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存在重技术、轻管理,且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产业化应用,5G通信网络有增强移动宽带、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三大应用场景,安全变得尤其重要。在这几大应用场景中,对增强移动宽带来说,需要更好的安全处理性能,使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GHz;它需要支持外部网络二次认证,能更好地与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结合在一起;需要解决目前发现的已知漏洞的问题。对低功耗大连接来说,需要轻量化的安全机制,以适应功耗受限、时延受限的车联网设备的需要;需要通过群组认证机制,解决海量车联网设备认证时所带来的信令风暴的问题;需要抗 DDoS 攻击机制,应对由于设备安全能力不足而被攻击者利用,对网络基础设施发起攻击的危险。对于低时延高可靠来说,需要提供低时延的安全算法和协议,要简化和优化原有安全上下文的交换、密钥管理等流程,支持边缘计算架构,支持隐私和关键数据的保护。
传统的通信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研发智能汽车等交通相关的通信安全技术,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或扩展业务领域;而拥有交通背景的智能交通企业,将凭借自身的交通专业知识及对行业需求的深入理解,寻求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合作,从而扩展业务领域和提升竞争力。一个行业的发展,并不能依靠某个企业的一己之力,只有传统的通信企业和智能交通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建立系统、安全的智能网联汽车通信体系,推进智能汽车科研与产业化平稳发展。
1.1.2.4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战略》提出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并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规范和推动认证许可3个层面做出了部署。
道路交通网络的畅通、安全、减排是智能交通系统致力解决的重点交通难题,是交通管理与控制学科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智能汽车的落地应用正是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提高出行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认证管理体系建设也成为中国交通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和工作重点。明确智能汽车安全责任主体认定,完善智能汽车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取证和处置、安全事故追溯和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建立权责统一的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相关机制,研发智能汽车交通违法取证、交通事故仿真推演等配套技术和规范,制定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标准,都将是交通规划与管理部门未来急需完成的艰巨任务。只有健全与智能汽车应用场景相适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法律法规,才能规范智能汽车行业并促进其技术与产业化健康发展,才能为智能汽车参与下的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安全和畅通保驾护航。
发展智能汽车是趋势,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正如《战略》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实现《战略》各个发展阶段目标最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智能汽车领域相关立法工作略显滞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逐渐引起国内外政府及行业的广泛关注。需要全面梳理总结国内外智能汽车行业的立法现状,并对当前中国部分城市所发布的方案细则进行分析,着重关注智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划分问题,并最终给出未来中国在智能汽车法律体系建设方面的发展意见。
《战略》的发布给智能交通行业带来了新机遇、新发展、新目标、新挑战。中国智能交通行业除了自身的稳步发展,还需要和所有智能汽车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建立合作,智能交通企业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产品方案,为智能汽车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扩展业务领域、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为走向世界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产业将实现以下3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为2015—2020年,从0到1,集成层级的技术组成自适应巡航/道路巡航控制/停车(ACC/LCC/Parking)辅助驾驶的功能,同步完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变革。行业格局:“贪吃蛇”,都想要吃“整个大饼”;“割韭菜”的还是外国一级供应商。供应链:卖家市场,硬件很贵,一枝独秀。
第二阶段为2021—2025年,开放式平台+自主研发,追求价格更加可控的硬件,包括传感和计算设备,更加开放的多边合作。行业格局:多边合作、雨后春笋;供应链:更多供应链选择,包括芯片、传感器、软件模块和子功能。在此阶段,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本土化”逐步进行。
第三阶段为2026—2030年,技术可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受益于更加理智的合作模式和供应商,技术供应商开始聚焦在自己的核心IP,定制生产合作(OEM)聚焦在研发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功能,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在此期间,技术品牌的车企开始逐步形成。供应链:本土化服务有望形成体系,有能力跟国外供应商展开竞争。
1.1.2.5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速推进
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1.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需要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先行落地领域之一。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强自动驾驶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等要求。2020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就加快“新基建”做出部署,自动驾驶作为重要应用场景,得到了高度关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也提出“出台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发展的政策”等任务。
2.推动前沿技术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自动驾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产物,有望成为重塑道路交通系统形态的先导因素。自动驾驶技术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据统计,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驾驶员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90%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减少由于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
(2)可以提升道路资源利用率。自动驾驶技术可以缩短行车过程中车辆间的距离,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可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让车辆尽量保持匀速行驶,减少制动和加速次数,降低能耗和排放。
(4)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港口、场站、工地等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场景,可以改善人员工作条件,并且可以24小时运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5)自动驾驶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出行、疫情防控非接触式物流等需求。
3.促进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自动驾驶涉及汽车制造、电子芯片、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产业,是未来诸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自动驾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动能强劲,技术和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围绕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通信企业等交叉合作,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和测试,一些企业已在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面向公众提供自动驾驶出行体验服务;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加强协同,做好支撑。2019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社会各方积极响应,围绕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主题布局相关项目。
4.主动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需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自动驾驶技术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持续优化法规政策环境,鼓励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例如,美国自2016年以来,已发布四版自动驾驶政策,2020年又特别提出,要确保美国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欧盟于2018年发布《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提出了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的时间表;德国出台了《自动和联网驾驶战略》,将保持自动驾驶领先地位视为“国家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日本提出了《自动驾驶制度整备大纲》,明确自动驾驶发展目标和主要推进措施,并于2019年颁布了《道路运输车辆法》修正案,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部署提供法规支撑。此外,英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完善政策法规,支持自动驾驶发展。我国应借鉴相关经验,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对标前沿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