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数字化转型:迎接全行业的数字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三驾马车”

“数字化”的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每个“数字化”业务的落地,其底层都是由复杂的前沿技术实实在在地支撑的,比如互联网、大数据,还有人工智能。在这儿,我更愿意把这3项技术比喻为“数字化”的三驾马车。

我们赖以生存的“互联网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传说中只明白词义,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初开始被宣传起来的;而“人工智能”这个“硬核”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低调提出,可是直到2016年的一场“AlphaGo大胜围棋神手李世石”才真正广为人知。这些技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升级和迭代,早就在各个领域发展得炉火纯青。

所谓“数字化”技术,其实就是把这3个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技术揉在一起,回炉重造,再筛选、加工,最后产出的过程。这也正是“数字化”和这些技术概念之间看似一目了然,实则千丝万缕的“暧昧”纠葛。

举个形象的例子说明或许更加明白。比方说我要买一根冰棍,最初要找楼下背箱子的大爷,大爷辛辛苦苦背一个漏水的小箱子,里面放着冰和唯一的商品——“老北京冰棍”。后来,生活环境变好了,那个漏水的小箱子变成了高级冰箱,搬进了舒适的超市和便利店;冰棍种类变多了,不光有老北京冰棍,还有巧乐兹、苦咖啡、老酸奶、小布丁……再后来,超市的大爷开始在网上开店,冰棍不仅能卖给社区一起下棋的大爷、大妈们,还可以卖给附近几个大楼里辛勤工作的“打工人”。网上轻松下单,快递飞速送到手。这就用到了“互联网”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肉眼可见的变化是,买冰棍的人从50人变成5000人,再变成50万人。销量变大了,每笔网上“卖冰棍”的交易都会产生数据,于是数据量也变大了,这就产生了“大数据”。

更神奇的是,消费者不仅通过互联网购买冰棍,还在购买的过程中,留下了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和收货地址。同时,互联网还记录了他们其他喜好的产品的购买记录,甚至还包括了他们的“逛街”记录。当这些信息汇集在一起时,就能反过来“指导”更多商家怎么卖东西,而不只是卖冰棍。

例如,这些信息可以告诉这些商家他们的客户一般住在哪里,“爱马仕”的崇拜者是不是更容易买“钟薛高”,“小布丁”的粉丝们是不是更偏爱帆布包……聪明的机器和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地把消费者可能喜欢的东西直接推送到他们眼前,而这背后依赖的技术,就叫作“人工智能”。

归纳一下就是,在一个相对常规的“数字化”业务中,互联网提供“业务渠道”,大数据提供“业务产能”,而人工智能则负责提供“业务内容”。

如果把数据到数字产品的全流程生命周期比作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那么互联网技术可以比作进货部门和销售部门,大数据技术可以比作生产部门,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比作设计研发部门。可以说,几乎任何数字化应用都是这3种技术要素的灵活组合。

在接下来的3节中,我们分别聊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中具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