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美术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美术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是物质文化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美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除了实物、图像等材料外,出版物也是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中国20世纪前期的美术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但我们对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相关出版物资料完整而全面的梳理。

近年来,关于民国时期美术类图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是因为书籍相对于期刊、书信、手稿等文献而言,更便于保存,民国时期出版的美术类图书大都得以完整地留存下来。但是,对期刊、报纸类文献的搜集、整理则要困难得多,一个世纪之前的期刊,许多或已成劫灰,或残缺不全,搜集完整已十分困难,导致对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的研究较为薄弱。

美术期刊是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参照、载体和桥梁。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内容丰富,品种众多,共有400余种,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展览、美术社团、美术市场、美术出版等多方面的情况,记录了这一时期展览资料、社团章程、会员名录、学校师资、画家润格等大量的美术活动资讯,是研究民国美术发展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早期美术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美术期刊是民国美术思想形成、讨论、传播的主要载体,展现了各种艺术思潮融合交汇的景象。

美术期刊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家个体的宝贵史料。现代报刊在近代中国士大夫阶级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实践中产生,现代美术期刊反映了近现代美术家的出版追求,在这些各具特色的美术期刊背后,可以看到一批抱有出版理想的美术家的身影。正是因美术家直接介入美术期刊的出版运作,才有这一时期众多个性鲜明的美术期刊竞相出版的局面,因此,美术期刊为近现代美术家个体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和资料。

美术期刊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分期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期刊是近现代出版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生存境况是出版业兴衰的一种标记。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的数量变化与出版业规模曲线大致吻合,不同地域美术期刊数量的不同也反映了当时出版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研究既是美术史研究的范畴,同时也是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新领域。

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仍然存在亡佚的危险。根据前期的调查考证发现,现存很多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已经严重风化,纸张黄脆,保存困难,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时期的美术文献已经不具备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条件[1],还有部分期刊甚至已无从寻找,因此,整理研究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具有抢救珍稀美术文献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期刊与杂志两者概念和含义的理解有不同的认知,归纳起来为两类三种:一类是“同一说”;一类是“包容说”,其中含两种不同的观点。“同一说”的观点认为期刊就是杂志,两者无区别;而“包容说”又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杂志属于期刊的一种,即期刊泛指一切连续出版物,包括杂志、报纸、集刊;二是认为期刊属于杂志的一种,杂志分为定期和不定期连续出版物,而期刊属于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2005年9月我国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将期刊定义为“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对期刊与杂志概念的界定并非本书研究的重点,为研究的便利,本书中关于期刊概念的界定,取期刊就是杂志的“同一说”,即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以美术为主要内容,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17世纪初期,西欧先后出现报纸和期刊。早期的报纸和期刊,两者在出版形态、名称、开本、周期等方面极为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和期刊才逐渐凸显出各自的出版特征,形成不同的传播媒介特点。在中国早期的出版史上,同样经历了期刊和报纸出版形式区别不明显的阶段。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曾提出:“所谓报,尝包括杂志及其他定期刊物而言。”一些出版物名为“报”实为“刊”,民国时期大量存在的“画报”,从开本、标识的卷期出版号、创刊词方面判断,实际为期刊。因此,民国时期的美术类画报,亦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大量报纸有美术副刊,如《中央日报》的副刊有近100种,对于民国时期的美术研究而言,这些美术副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报纸美术副刊的印刷成品多以散装折叠形式出版发行,而期刊的印刷成品均是以装订成册形式出版发行,因此,由于受本书研究中期刊的概念所限,报纸美术副刊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书对美术期刊的界定有三条原则:一是美术期刊首先是期刊,要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二是美术期刊要具有美术的属性,内容上属于书画、雕塑、漫画、木刻等造型艺术范畴,有些期刊名为艺术,但以文学、摄影为主,涉及美术的内容较少,此类期刊不在本书研究范畴之内;但是,某些非美术类期刊出版的美术专号或特刊,如《东方杂志》“中国美术专号”,因具有重要的美术史料价值,亦列入本书的考察范围。三是本书以影响较广、发行时间较长、学术意义较大的美术期刊为研究对象,有些期刊传播范围小,没有公开发行,也不被列入研究范围。

目前,在民国美术期刊资料整理及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基础性成果。许志浩的《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收录了1911年至1949年出版的美术期刊400余种,按期刊出版年月的先后次序编排,介绍期刊的创刊和停刊年月、出版卷数、编者、出版者、出版地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海出版志》《上海美术志》等地域方志中,介绍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出版的100多种美术期刊的创刊时间、停刊时间、发起人、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在已经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近现代美术史等著作中,有专门的章节对民国美术期刊进行简要介绍。但是,由于篇幅和体例所限,现有的成果对民国美术期刊基础性的研究仍有一些遗憾,对美术期刊仅作条目式的著录,对期刊文本的挖掘未能深入,对其中的学术价值与出版价值的系统整理尚未充分展开。

系统考察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的发展脉络,对其中的文本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厘清美术期刊在民国时期美术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本书的主旨所在。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民国时期美术期刊发展研究,主要考察近现代美术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全过程,按出版时间、办刊地域、艺术类别对美术期刊进行分期与分类研究,系统反映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的发展脉络;二是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艺术教育发展关系研究,主要考察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西方美术传播与现代艺术关系研究,考察美术期刊在近现代西方美术引入中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四是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传统艺术传承关系研究,主要考察民国画坛格局下美术期刊与金石书画传统艺术的承续与演进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够对民国时期美术期刊在中国美术史和现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定位与定性,探讨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传播载体对民国时期美术发展演进所产生的影响。

以民国美术期刊文献为基点,研究民国时期的美术活动、美术思潮、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涉及近现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复杂系统,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工作细致、烦琐,工作量巨大。笔者辗转上海、南京、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开展资料调查,共收集到美术期刊原件约100种,对部分期刊原件已无法考察的,则需要通过其他旁证资料进行延展研究,力求还原真实,全面深入。

从总体上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基本囿于“美术”内部,而未关注美术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地带。近年来,近现代报纸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与文艺的关系研究受到关注,但是近现代美术大众传播媒介研究却被忽略,形成了民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本书尝试在美术史研究领域引入期刊传播媒介的视角,考察民国时期美术期刊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等内容,期待能够为近现代美术史与出版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


[1] 一般传统文献的纸张选植物韧皮纤维用手工工艺制成,纸张呈中性偏碱性,耐久性较强,而民国时期的文献纸张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解放区文献的纸张主要用稻草制成,酸化尤为严重,如果不及时抢救,此类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