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 1:我们当下的困境

父母们希望能培养出快乐的、懂事的、自信的孩子。

但是孩子们常常与父母们对抗,而父母们束手无策。

父母为何常常陷入育儿困境?

普莱斯夫人为她的邻居奥尔巴尼夫人倒了杯咖啡,打算坐下来跟她聊聊天。这时,七岁的马克冲进厨房,后面跟着他五岁的弟弟汤姆。马克熟练地爬上橱柜台面,打开了最顶上的一扇橱门,汤姆也动作娴熟地紧跟马克爬到了橱柜台面上。

妈妈喊道:“从台面上下来。我是说真的!下来!”

“我们想要拿一些棉花糖!”马克对她大声喊道。

“你现在不可以吃棉花糖,马上就到午饭时间了,不行。赶紧下来!”

马克抓起一袋棉花糖从橱柜台面上跳下来,汤姆也跟着跳下来。紧接着,汤姆从哥哥手里抢过棉花糖袋子,两个男孩一起冲出了厨房。普莱斯太太朝他们喊道:“你们给我回来!我说过了,现在不可以吃棉花糖!”但她的话音被砰一声关上的纱门阻断了。

普莱斯夫人叹了口气,对她的客人说道:“唉,你瞧瞧这俩孩子!我简直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他们从来都是这样,跟野孩子似的,片刻也安静不下来。”

我们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凡有家庭聚会的地方,都少不了孩子们做出的令人讨厌的行为。原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但很少真正能玩得很开心。兴奋又疲惫的孩子们没完没了地叫喊着“要玩这个,要玩那个”。心烦气躁的父母断然拒绝:“不能再玩了!”可是随后又因孩子喊叫哭闹而妥协。不胜其烦的爸爸们掏出钱包,花的钱往往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在这样的公共场合,打孩子屁股也不足为奇。最后,妈妈们只能不耐烦地拉着不断反抗的孩子们回家。回到家,他们都觉得今天这趟出门太没意思了。

餐厅里也一样,孩子们的行为举止经常令人头疼不已。他们可能会闹脾气,大声叫嚷以吸引父母的关注,或者因为坐不住而来回乱跑,让餐厅里的其他客人无法安心用餐。有的孩子只有耐心哄劝,才肯吃饭。

在超市里,孩子们常常围着单向旋转闸门和防护栏杆上蹿下跳。许多孩子在货架间的走道里跑来跑去,要买这个要买那个,父母若不答应就又哭又闹。

在所有这些公共场合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发脾气、索要无度、尖叫吵闹的孩子,以及疲惫不堪、心烦意乱、绝望无奈的父母。

在家里,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同样令人伤透脑筋。许多孩子不肯帮忙做家务,他们吵吵闹闹,噪声不断,对父母既不体贴也不礼貌,有时候甚至对其他成年人也表现得极其不尊重。孩子们常常与父母们对抗,而父母们束手无策。

面对孩子的抗拒不从,我们往往无可奈何。为了能让他们遵从某种要求,我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安抚他们,恳求、哀告、哄骗、贿赂,乃至打骂、惩罚。一位孩子奶奶绝望地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孩子不守规矩、不听教导的行为如此普遍,以至于大家都习以为常,以为“孩子就是这样的”。

在学校里也一样,许多孩子不愿意承担学习的责任。老师只好要求父母敦促孩子做好家庭作业,但是没有告诉父母不用对抗或对战,引导孩子写作业的方式。新闻报道中关于不良少年的头条消息日益增加,而这些不良少年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法官们要求家长禁止孩子们晚上外出游玩,却没法告诉家长该如何做到。美国针对少年犯罪的研究已经有了堆积如山的论文,可极少有谁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此,许多父母越来越感到烦恼和无助。他们希望能培养出快乐的、懂事的、自信的孩子。然而,他们的孩子经常感到不开心、不满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但不听话,而且不把家长放在眼里。根据美国儿科医生和精神病专科医生的报告,有严重心理疾病儿童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家长们纷纷报名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互助学习小组以及学校为家长举办的讲座,阅读大量讲解育儿理念的书籍、宣传册和报刊文章。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亲子教育的真正意义。现在的家长似乎已经丧失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老一辈的家长却仿佛不用人教,就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在过去,有一套由整个社会作为支撑的传统育儿体系,家家户户都遵循着同样的养育模式。然而,到了现在,如何做父母,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必修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造成当下育儿困境的是成年人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不够成熟,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或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确实见证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危害社会的事情越发关注,人们的道德标准与过去相比也更高了。至于安全感,每个时代都有令人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压力,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原子弹和氢弹。

我们还听到了很多“不够成熟”的说法,这既指年轻的父母,又指他们的孩子。“成熟”这个词,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术语,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个人“不幼稚”的状态。说一个人“不够成熟”,则隐含着批评一个人还带有孩子气。在应该“举止有礼”和“行为得体”的社会期待下,我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一个人懂得世故,善于隐藏真实感受。实际上,“成熟”意味着一个人心智得到完整的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美好状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完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用一生来完成。因此,为何要用“成熟”来苛求一个尚在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人呢?

为何传统的育儿方式是无效的?

成年人从来都没能给孩子们树立起好的榜样。在以前,成年人不允许孩子做大人做的事情,他们会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哪怕是在宗教领域,虔诚的牧师也好,虔诚的父母也好,他们跟自己的孩子之间也存在着问题,与那些信仰无神论的邻居们一样。在教堂的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经常不听老师的话,每个主日学1 主日学是教堂在礼拜日开设的儿童班,家长做礼拜时,孩子就要到儿童班去学习。——译注的负责人都一定遇到过常规学校里的常见行为问题,有时会更加严重。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背后却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孩子。传统的育儿模式已不再有效,可我们还没有学会可以取而代之的新方法。

每种人类文化和文明都会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育儿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使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传统的重要性。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传统,都以他们不同的方式养育孩子。因此,每个族群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风格、特色和行为模式,每种文化都会以他们自己的逻辑来应对养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而他们当中的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清楚地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每个人的行为都建立在他们族群长久发展出来的文化传统上。

虽然西方文化比原始部落的情形更复杂,但是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育儿模式。比如,每个家庭遵循的都是“孩子只能听从,不能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行为要求都很统一。然而,随着当今人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以及这种意识对人际关系日益深刻的影响,传统育儿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早期的帝制农奴时代,到后来的大宪章签署、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美国南北内战,直到今天的新时代,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而且,不仅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更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种日益增长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随处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种变化的本质。民主观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氛围,传统育儿模式因此已然过时。我们已经摆脱了专制社会的桎梏,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意识,谁也不能随意控制或命令别人。而且,平等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决定。在专制社会中,统治者凌驾于服从者之上,让他们俯首听命。那时候,一位父亲,无论在外部社会处于什么地位,他都是家庭中的主宰者,“掌控”包括他妻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可是到了今天,这种状态已然改变。女性宣告了与男性的平等关系,而随着丈夫失去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也就失去了他们对孩子的统治权。这是广泛的社会剧变的开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诸多领域均受到了影响。人们大多感受到了变化,但很少能理解其内涵。管理层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和密切,这样重大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显而易见,不过,女性平等和孩子平等引起的微妙变化,却不那么容易被注意到。

成年人通常对孩子与自己社会平等的观念不以为然。他们理所当然地拒绝这种可能性,甚至恼羞成怒:“开什么玩笑!我可比我的孩子知道的多得多!他怎么可能跟我是一样的!”成年人与孩子在知识上、经验上、能力上,当然不一样。何止是成年人与孩子不一样,成年人与成年人也不一样啊!但是,这些不同却不等于不平等,因为平等并不意味着相同,平等意味着不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怎样的个体差异、能力差异,都有权利享有同样的尊严和尊重。我们在孩子面前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观念,源自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社会等级由出身、财富、性别、肤色、年龄乃至聪明程度而决定。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或者特质,并不足以确保他一定比别人更高贵,也不足以确保他拥有支配别人的特权。

另一个可能令成年人觉得要主导孩子的原因是,我们在潜意识中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样子,于是就与一个弱小的孩子比较,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比较过程,让我们觉得自己实在是了不起!但这只是一种虚幻的错觉。事实上,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更有能力,很多情况下甚至比我们更聪明。平等这种观念,正在我们的文化中不断发展,尽管我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没准备好去认真领悟其深蕴。

孩子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自己也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成年人是平等的,因此不会再容忍专制性的“长辈发号施令,小孩俯首听命”的关系。同时,家长们也同样模糊地意识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已经是平等的,于是降低了要求孩子“一切照我说的去做”的苛刻程度。不过,他们还没学会基于民主原则的教育新模式,尚不懂得引导孩子进入民主社会的正确方法。正因如此,我们陷入了当下的困境。

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新型教养方式

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变。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有社会等级之分,不再允许有谁凌驾于别人之上,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的民主关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变化,而且也希望整个社会更加民主。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具体体现民主精神,人们大多还很困惑。其结果便是我们常常误以为民主就是自由散漫,就是不要规矩和管束。许多人都以为,民主就是人人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我们的孩子已经放纵到无视一切规则的程度,以为自己有权为所欲为。可是,这只能叫作“放纵”,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精神”。如果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恣意妄为,这个家一定会乱作一团。当每个人只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其结局一定是与别人不断地发生冲突。这样的冲突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矛盾,进而变成更严重的冲突。人们若处在冲突不断的社会环境中,一定会感到很大压力,导致紧张、易怒、易躁等情绪,于是,社会群体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就会增多加剧。“自由”固然是民主的一部分,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若要享受自己的自由,首先得尊重他人的自由。只有当身边的人都能享受自由时,一个人才能享受自己的自由。为了确保周围每个人都能享有自由,我们就必须守秩序、讲规则。而要做到守秩序、讲规则,相应地就要遵守一定的限制,履行一定的义务。

自由也意味着责任。比如,我拥有开车的自由。但如果我在路上逆行,这份自由很快就会终止。要自由地开车,便意味着我必须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限制。只有遵守这样的秩序与规则,我们才能享有自己的自由。这样的秩序与规则并不是某个独裁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而是我们所有人为了群体利益而共同遵守的。

如今一个普遍现象是,父母给予孩子无限的自由,纵容孩子恣意妄为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而父母成为家里的“奴隶”。这些孩子固然享受到所有的自由,可他们的父母却承担起所有的责任。这怎么能叫民主呢?所有因孩子过度的自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都由他们的父母承担。父母不但要为孩子“擦屁股”、受惩罚,还要承受孩子对他们的无礼,容忍孩子没完没了的要求,最终丧失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孩子并不清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只是感觉到没有规则和秩序,也没有引导和要求。于是,孩子更想知道自己能肆意妄为到何种程度,而不知道自己如不学会维护社会的群体利益、遵守相应的规则和限制,最终只能变成一个长不大的、不明事理的巨婴,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相反,如果有清晰的规则与限制,每个人都知道在社会环境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反而能给人安全感。孩子若是得不到明确的规则与限制,他就会感到茫然无措,于是,孩子不断地以破坏性的行为“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们看到太多孩子,他们叛逆却不快乐。自由意味着要有规则,没有规则,就不会有任何自由。

因此,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从过去要求孩子服从一切指令的专断做法,转向既要有自由又必须有担当的新模式。既然我们做不到逼迫孩子顺从,那么我们就必须用激励和鼓励的方法,促使孩子们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我们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取代已经过时的传统方式。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要向读者讲解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都源自我们多年的总结和研究,并且都已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实践中心(即儿童指导中心)经过了检验。我们首先要讲解的,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处的基本原则。想要让这些基本原则在家庭生活中根深蒂固,需要各位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一段时间2 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旦民主意识在某个仍在遵循旧有专制传统的地区得到发展,那么,那里的孩子很快就会从传统文化要求下的以服从为主的行为模式转向叛逆模式。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孩子的叛逆都很相似,给家长和老师造成的压力与痛苦也基本相同。。如果您缺少这样的耐心与坚持,我们就无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令孩子们迷惘、令家长们无措的痛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