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必读篇目
01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认识到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该作品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8月起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达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其作品主要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
◎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结果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但他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之前,他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还曾写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
1926年,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为鲁迅于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些作品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鲁迅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 作品概要
《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十二部分组成。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是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这篇文章记述自己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并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之事,“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的《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在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他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悲惨境地。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本文记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描述了自己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自己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文章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文章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作品简评
《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献。
《朝花夕拾》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朝花夕拾》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通过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代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
◎ 人物分析
《朝花夕拾》中主要有六个人物,分别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邻居(衍太太)和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像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次方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衍太太: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鄙视衍太太,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他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 片段选读
一
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听说西洋是不很喜欢黑猫的,不知道可确;但Edgar Allan Poe的小说里的黑猫,却实在有点骇人。日本的猫善于成精,传说中的“猫婆”,那食人的惨酷确是更可怕。中国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猫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熬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选自《狗·猫·鼠》
【赏析】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节选部分在写到仇猫的原因时,作者回叙了儿时听了祖母讲述的猫教老虎本领而留一手的故事,让人认识了猫的狡猾。再通过对鼠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老鼠损人的厌恶和对“只有拇指那么大”又不害人的隐鼠的同情。
二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自《五猖会》
【赏析】文章把自己从渴望参加五猖会到感觉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心情变化写得很细致,蕴含着对封建教育不动声色的批判。我们也从文中看到,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个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三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选自《范爱农》
【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通过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和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 名家评论
鲁迅的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
——孙席珍
《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为数众多的现代散文创作中,它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王瑶
《野草》是脱离人群的鲁迅在面对自我时自言自语的孤独者形象;而《朝花夕拾》则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钱理群
◎ 逸闻趣事
笔名“鲁迅”的由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一生用过的笔名有一百多个,其中“鲁迅”一名用得最多。这一笔名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被使用,从此,“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被载入史册。至于“鲁迅”的含义,鲁迅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神飞’‘唐俟’‘雪之’‘风声’‘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之意,既然“鲁迅”这一笔名是承“迅行”而来,那么其含义也就显而易见。他取“鲁迅”这一笔名的理由有三:第一,他的母亲姓鲁;第二,周、鲁是同姓之国;第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同龄人说
读《朝花夕拾》中的鲁迅
黄琳
我一向不是很钟情于鲁迅的作品,但打开《朝花夕拾》,我发现蒙在鲁迅头上的面纱不知不觉中已揭开。露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写照,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生涩难懂,反而让我觉得是一位长辈娓娓地给我们讲述着他肚子里不为我们所知道的故事,随和又亲切。
我喜欢鲁迅描述“我”小时候的样子。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却没猜到他竟藏着这么多的秘密:百草园里的蟋蟀、覆盆子、木莲、何首乌;迎神赛会上的活无常;自己又爱又恨的阿长和当时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山海经》;可爱的“隐鼠”和不带好感的猫——这些小孩子们特有的童趣和天真,将一个儿童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勾勒出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鲁迅原本有些低沉的语言顿时都活泼起来,仿佛就是那个小男孩在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聊着他的故事。
我欣赏青年的“我”那份深藏不露的志气,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他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尤其令我敬佩的,是他在学业的选择上从不犹豫不定;在日本留学是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他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我在以前所接触过的所有作家中都找不到的感觉。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对于中年的“我”,淡然处之也许就是他的生活原则。在当时黑白混淆、不辨是非的“铁屋子”里,要能有个位置却又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靠的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支撑着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爱国志士。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他既不视而不见,又总能为自己摆脱那些旋涡。“我”,是所有像鲁迅先生的人的缩影。
在书中,活无常、范爱农、《二十四孝图》等在当时社会俯拾皆是的鬼神、人和物,在鲁迅先生的锤炼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他独特风格的代表。我最喜欢活无常,一个“有人气的鬼”,“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都外梢向下,像一个‘八’字……”。就这么一个阴间的小鬼,被鲁迅先生描写得栩栩如生,体现了他对如地狱般丑陋、黑暗的社会的无比憎恨,可当这些情感被糅入一个鬼神身上,怎么也不见得别扭,反而更显有趣。从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是如此深厚,不禁令人赞叹、佩服!
“朝花夕拾杯中酒。”掩上这薄薄的散文集,我觉得自己与鲁迅先生之间的距离又缩小了一点。但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卷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
◎ 真题呈现
1.【2017·绍兴】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2.【2017·杭州】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2018·成都】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的哪位女性塑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模拟测试
一、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_______(体裁)集,共十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______________》,1927年结集成书,改为现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______》,有“肚子疼”绰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_____________》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而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儿时在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乐趣和在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5.鲁迅在《_______________》一文中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并说明了在_________医专时_____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6.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作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红楼梦》中薛宝钗服用过的“冷香丸”配方奇特:用春之白牡丹花、夏之白荷花、秋之白芙蓉花、冬之白梅花等花的花蕊,配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无独有偶,鲁迅《朝花夕拾》中《_____________》一文写到的庸医开的方子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味“药引子”)也有这般古怪。
8.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9.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_。
10.《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忆述“我”儿时与保姆_______________相处的情景,“我”平时叫她_______,憎恶时叫她_______,对她寻购并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_________》之事,“我”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11.《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追忆“我”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_______遭到摧残的经历,表现对弱小者的同情。
1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3.根据以下提示在横线上写出人物名称。
①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__________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__________
③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__________
④她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__________
⑤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__________
1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鲁迅是直面人生的斗士,他的作品如匕首,如投刀,直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但他的作品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比如抒写童年生活,讴歌人性的美好。请阅读下表,完成表格。
二、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属于阿长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5.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6.《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7.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8.“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三、简答题
1.鲁迅曾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中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东京与范爱农发生的最大冲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根据你熟悉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段阅读
1.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选段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本书,请写出这两本书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作”是鲁迅的人生转折点,请概述他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___________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在《琐记》中,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3.阅读选段,填空。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