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出生在兵学世家,孙武自小耳濡目染,始终对军事很感兴趣,取名为“武”,也可以看出长辈对他的期许。虽说当时已有乡野之人参军的现象出现,但贵族当兵仍被视为优良传统。孙家由陈国避难而来,但身体里仍然流淌着陈国贵族的血统。因为有这一重特殊身份,孙家来到齐国后一直受到齐侯礼遇,但终究还是会有寄人篱下之感。长辈们都期待孙武能够精研兵学,苦学武艺,继承贵族遗风,大胆走上战场,立足于实力取胜,维系家族的兴旺。
在这样的家庭里,孙武必须认真学习“六艺”,也就是贵族子弟都需要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基本才能,更要对“射”“御”格外精通,因为这两项都是必备的军事技能。孙武对这两个科目最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孙武这种学习兴趣很快就被长辈所察觉。这正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事情,不免为之感到欣喜。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孙武并不满足于掌握高超的射、御之技,还对学习兵法、钻研韬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现出大将之才的潜质。
孙武认真地学习他所能见到的各类军事典籍,努力提高自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因为出生于兵学世家,他拥有阅读兵书战策的便利条件,《军政》《军志》及古《司马兵法》等,他都进行过认真的研读。孙武一度对“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这些战法推崇备至,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他对这些权威理论也产生了怀疑,甚至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迹象。主张“以仁为本”的古《司马兵法》,在孙武眼里逐渐不被看重,甚至成为批判的靶子。
当孙武把自己的若干想法与长辈分享时,着实把他们吓了一跳,其中最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对战争的认识,对战争谋略的态度。从旧传统中走出来的众位长辈,都格外看重古《司马兵法》所强调的“以仁为本”,非常重视堂堂之阵,但在孙武看来,这些都违背了战争的本质规律。既然是打仗,必然会用尽手段争夺各种利益,因此战争中必须要设法击败对手,必须要巧妙使用诡诈之法,必须要懂得奇正之术和虚实之术。
一旦得空,孙武就喜欢拉着他们进行讨论。出于爱护的目的,孙武并没有遭到严厉的反驳,但他能明显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质疑。很显然,长辈们并没有被说服。如何把自己关于军事问题的想法系统表达出来,让他们逐渐接受呢?只有拿起笔来。由此开始,孙武渐渐有了著述兵书的念头。
著述显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长辈们引经据典,频频称赞的那些战争原理,孙武虽在心中充满疑窦,却难以展开系统反驳。要想推翻前人观点,另立新说,不仅需要有真知灼见,还要形成体系。
虽说当时的人们都不喜欢长篇大论,所谓著书立说,其实无须多费时日,但孙武的写作并不顺利。光是一个开篇,孙武就写了无数遍,却始终无法获得实质性进展。
虽说写作遇到了困难,但谈兵论武早已成为孙武乃至整个家族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得以经常展开。
“打仗,还是要遵循古军礼的,必须以仁为本。”一旦提及“仁”,就连长辈的目光中也透露出满满的仁爱之情。
“不,战争要遵循战争的本质规律,恰恰不能以仁为本,而应该讲究诡诈。因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民众生死的头等大事,不能和对手讲什么仁义道德。”孙武倔强地回应道,继续坚持己见。
类似这样的辩论,已经进行了无数次,但基本都是无果而终。参与辩论的双方,始终无法说服对方。长辈们无法说服孙武,孙武也无法说服长辈。
兵书写不出,孙武却忽然生出南下奔吴之念,决意要离开齐国,这让家人都感到一丝意外。毕竟田家,此刻也可改称孙家,已经在齐国慢慢地站稳脚跟,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