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的父母:榜样少年的“163”成长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5 好奇心定律:堵不住的只能疏导

在见证过无数青少年的成长后,我认为当代青少年并不缺少天赋,缺少的不过是让心智成长的空间与路径。引导孩子心智成长的因素是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为何随着孩子的成长,其好奇心却越来越少?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有些父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希望孩子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于是问我该如何让孩子既听话又不失主动性。我不得不向这些父母解释,父母所期望的是一种矛盾状态,孩子就是因为过于听话而失去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而是父母能否归还给孩子探索的权利。

我希望更多父母及时意识到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剥夺孩子的好奇心等同于消磨孩子的求知欲。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生平时曾说过:“我17岁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了应付学业不得不把很多废物塞进自己的大脑,这一年我失去了对科学问题思考的兴趣,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损失。”由此可见好奇心在天才眼中的重要性。

令人惋惜的是,目前依然有很多父母无法意识到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也不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打碎了家中的花瓶,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心疼,得知孩子打碎花瓶的原因竟然是“我想知道它有多结实”时,情绪瞬间爆发。这个时候,父母只关注花瓶的价值,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好奇心,仅仅是发怒时的表情,便会让孩子认定“探索未知领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我不否认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类破坏性探索不值得鼓励。我只是想表达,父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方式可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向正确的途径上发展,可大多数父母却选择了堵塞的方式,让教育性质产生了变化。青少年好奇心的发展有一个定律:百堵不如一疏。

有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在一条路径上被堵塞后,他们就会寻找其他出口,在其他领域,用其他方式“搞破坏”,针对这类情况父母便开始焦虑孩子的“屡教不改”;最可怕的是父母强行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陷入一种“乖巧”“听话”的状态,对这个世界的精彩视若无物,对生活的光怪陆离熟视无睹,这就注定了孩子的一生很难多彩多姿。

父母应当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何孩子的好奇心容易与破坏欲画上等号?父母又为何喜欢遏制青少年好奇心的发展?其实这都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首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各种新鲜事物产生好奇,这是人类甚至所有动物的天性。孩子感到好奇时的第一反应是提问,向父母提问。如提问无果,或得到的答案不能说服自己,青少年便会自己去了解、探索,因为这种行为充满了乐趣。

其次,父母遏制孩子好奇心的行为大多出于保护欲。孩子探索未知事物时并不能确定它的危险性,探索过程中受到伤害是父母最担心的状况,所以很多父母选择用强硬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

我非常理解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也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孩子在成长中会对各种事物产生探索欲,却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即便父母不想遏制孩子的好奇心,但碍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无法保护孩子安全时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

不过保护孩子并非只有堵塞好奇心这一条路可选,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引导孩子在探索世界时学会保护自己。正如很多父母喜欢教育孩子学狐狸,因为狐狸狡黠,在森林里表现得游刃有余。可我更希望青少年多学学刺猬,在探索世界时可以随时随地保护自己。

事实上,刺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古希腊就有一则关于刺猬与狐狸的寓言故事,在故事中聪明的狐狸为了抓住刺猬使用了偷袭、猛扑、装死等各种招数,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刺猬更聪明,它在探索世界的时候始终记得“完美”地做好一件事——保护自己。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行动时,应当像刺猬那样,在行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防备心理,这种方式有助于不断提高探索深度,且能保护好自己。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好奇心,可以从引导其探索关键点开始。孩子的好奇心大多表现为“为什么会这样”,父母可以为其解释原理,但大多数孩子并不能及时理解,反而会继续提问。对于这种状况,父母可以尝试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范围内。

例如,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萨默斯的家族全球著名,萨默斯全家共获得了3项诺贝尔奖,家族中拥有数十位各领域的社会精英。

萨默斯2岁时认清了马路上所有汽车的型号,7岁时可以轻松背诵美国内阁名单,9岁时在辩论赛上战胜了自己的老师,19岁时战胜了诺贝尔奖得主的舅舅,成年后就任了美国财政部部长,之后成了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表示,自己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父母不仅让其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精彩,更引导其发现了世界为何如此精彩。

比如萨默斯上小学时路上遇到堵车,他会问为什么会堵车,父母会耐心解释堵车的原因,随后马上向萨默斯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条路不再堵车?”

正是这种引导萨默斯好奇心走向的方式,让萨默斯养成了探究问题关键点的习惯,在各种探索中萨默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青少年的好奇心如同灵感一般瞬间迸发,且不受领域和思维限制。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发问父母并不能准确回答,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好奇心的走向,把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比如孩子看到高铁时会向父母提问:为什么高铁速度这么快?如果父母为孩子解释磁悬浮原理、解释高铁铁轨的路线设计,只会引发孩子更多的为什么。有些父母则会回答“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你好好学习就知道了”。这些回答既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无法激起孩子的求知欲。

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时,应当引导其探索,并陪伴孩子寻找答案。比如“虽然我不清楚,但我认为高铁是因为动力更足才能够这么快的,你认为呢?”

这种回答方式既引导了思考过程,又关注了探索结果,对孩子好奇心的引导更加有效。

父母在平时,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引导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让孩子多动手,多动手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应该多问孩子为什么。父母的问题能引发孩子的思考。

●保持耐心沟通,孩子问题问得再多,也不要轻易搪塞,不能回答的要老实告诉孩子不知道。

好奇心能够带给孩子成长的满足感,无论是消遣性好奇还是真实求知都会带给孩子成长的收获。父母对待孩子好奇心的策略不是堵塞其迸发,可以尝试让孩子在安全、正确的方向保持更多的好奇心,很多时候孩子一时的探索会转化为一生的追求。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被外在的东西充斥,那孩子肯定会丧失好奇心。例如,在鞭子的抽打下学习钢琴,在分数、名次的压力下去死记硬背。这样他们就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他们就不会感到幸福,而会感到不幸。只有保持好奇心,主动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