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离成功之路
我第一次上他的车——确切地说,一辆让陌生人望而生畏的面包车的时候,年仅20岁。虽然当年我也不是一个无知少年,但也绝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精明。谁会那么胆大,敢上他的车呢?
我,而且我那么做是为了钱。
等等!事情不是您想的那样。
那天晚上,我最好的朋友邀我过去看一场商业展示,他觉得那种生意能让他毫不费力就发大财。
讲台上的那个男人非常富有,是的,你猜得没错,他就是那个开车接我的人。他跟我们介绍的生意叫作网络营销。
如果您不太了解这种商业模式,想想安利或康宝莱公司。通过组建销售某种产品的经销团队,它们给人们提供了致富的机会。产品卖得越多,您拿到的佣金就会越多。您靠自己发财致富,工作时间自己定,搭档自己选。
谁不喜欢这样的机会呢,对吧?
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据说每天都能收到大量剩余收益流,要做的事情很少而乐趣很多。
我在一个低收入家庭长大,因此这事儿听起来就像美梦成真。
说一下我的家庭背景:1969年我父母从希腊移民到了澳大利亚,但好运并未跟随他们而来。母亲一直身体不太好——她在我出生之前就一直病着——但还是坚持在一家玻璃厂工作了几年。怀上我弟弟之后,母亲就只能待在家里做全职妈妈了。在希腊的时候,父亲是一个很成功的旅行代理商。移民后,他迷上了奥运会。当时,他有个梦想:参加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然后飞回希腊做生意,资助我们在悉尼的生活。他的梦想没能实现。在悉尼歌剧院做架子工的时候,父亲摔了下来,伤了后背。事故发生后,他再也没能稳稳当当地做过任何一份工作。
我无法想象父母当年有多难。家里刚刚添丁(父亲摔伤时我还在襁褓之中),三年后又有了我弟弟,但由于医院的失误,弟弟双目失明。我是在住房委员会(政府资助住房)长大的。尽管我们并未破产也不是无家可归,但我知道家里没什么可支配收入可用来度假或给彼此买昂贵的礼物。
所以,您可以想象当遇到这个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时,我有多么兴奋。我想都没想就上了那辆面包车。
我想象着自己坐在海滩上,品着鸡尾酒,妻子待在旁边,远处夕阳西下,海浪拍打着我们的双脚。
面包车没开多久,我们就到了那个商人的家。我永远忘不了下车后看到他家时的情景,他家的豪宅就像J. J.艾布拉姆斯的大片中的某个角色一样轩昂伟岸。
不过,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家那条又长又漂亮的私家车道及车道尽头停着的那辆奔驰轿车。我指着那辆亮闪闪的汽车说:“我也想要这种车。”
我感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内心知道自己要做出一个需承担后果的选择。我要么回家步父亲的后尘,要么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几乎能感觉到一种平庸的生活正朝我招手,让我靠福利过日子,让我不用追逐梦想。那是一条轻松的人生路。
但是,我不希望走上那条轻松的人生路。我想要的是钱。
房子的主人朝我笑了笑。毫无疑问,他知道鱼儿已经上钩了。随后,他带我们走了进去。那天晚上剩下的事情我已经记不清了。我买了很多产品,就此下海,从此被套牢。
20岁的我踌躇满志,笃定自己到25岁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对我来说,那个傍晚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虽然25岁的我并未成为百万富翁,也没能利用那次机会做成什么事儿,但做那种生意的18个月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教训。
贴标签
我希望您思量一下您的人生,看看是否有那么一刻,您当时或事后回想时意识到了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
只要您愿意投入,
实现梦想不是梦。
那是一种您到了岔路口的感觉。
如果您经历过那样一个时刻,您可以回顾一下,看看一个简单的决定如何塑造了您的余生。
也许当时您说的是“可以”,也许当时您大声嘶喊着“绝不”。
也许那一刻的到来源于您某次镜中自照,您意识到自己不喜欢镜中的自己,该减减肥或终结那段恋情了。也许那一刻您看到的是眼中升腾的火焰,那种为了自己想写的书、想做的陶瓷生意或梦寐以求的医药事业而升腾的火焰。
这种时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向心力。
生活中有些时刻更为令人感伤。它们定义了我们,更准确地说,是我们让它们定义了我们。在此过程中,我们给这些时刻贴上了标签,标签上的内容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时刻!
这一刻太可怕了!
您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给生活中的某些时刻贴上了多少标签?来看看我在自己生活中粘贴的几个标签(我应该给标签上的字用粗体强调一下):
● 这个客户很棒。他总能坚持到底。
● 这个客户很糟糕。他从来坚持不下去。
● 我很胖,因为我体重超过85公斤。
● 我体型很好,因为我体重介于83~85公斤之间。
我每次粘贴标签都有正当理由。
很棒的客户让我兴奋。糟糕的客户让我沮丧。
给我们经历过的每件事用一个描述词加上标签,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刻值得记住而什么时刻值得忘却了。举例来说,注意今天上班路上过去了多少辆红色轿车是件无聊的事情。无聊就是一个标签,而我们倾向于忘却无聊的事儿。
本书要写的是那些定义我们的时刻,还有那些我们视为自身身份的标签。
标签从来都无法真正表现您的全部。标签当然能够对您进行描述,但它能定义您吗?除非您主动被它定义。
您的问题在于您是否相信这一标签。一旦您认定这一标签真实无误,您就不得不活在这一描述中。
如果您考虑一下上面我列出来的标签,那么我接受肥胖这一描述词就不算什么问题了。是的,可能我照照镜子,发现自己比自己希望的样子更圆润了一些。不过,如果我相信肥胖就是自己的身份,那么我肯定会竭尽所能维系这一身份,包括做跟我希望的相反的事情——减肥。
如今,这一标签已经变成了一个我必须活在其中的对自己人生的定义。在现代社会,最有害的标签就是受害者。
对于治愈受害者的追求变成了心理健康界及整个自助行业构建其帝国的基石。
好好想想吧。
最严重的失权感不正是源于人们是环境的受害者这一观念吗?
考虑以下人尽皆知的情形:
● 老板不喜欢我,所以我工作做不好。
● 我的配偶出轨了。我造了什么孽啊?
● 我家孩子染上了毒瘾。要是我这个做父亲的能做好一点儿就好了。
● 赚钱对我来说一直都很难。我永远幸福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这种话会被人说上几百万遍,这些声音汇聚起来,变成了“我真可怜”的嘶喊。
如果您跟我实话实说,像我一样,您肯定说过这些话,至少说过类似的话。
人们很容易相信自己是一个受害者。除非,也许,我是说也许,您根本不是一个受害者。
人们可能会陷入极其可怕的境地,但定义我们的并非那些事件本身。定义我们的是我们对这种事件的看法及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
2006年,我惹恼了自己的经理。当时,我在一家大型电力公司担任团队主管。我犯了错。但由于太自负,我拒不认错。因此,经理对我进行了绩效管理,连续6个月,我每两个星期都必须去见他,跟他汇报我的行动、业绩和未来计划。如果我达不到他那严苛的优异标准,我就会被炒鱿鱼。
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我觉得被欺负、被骚扰,而且我的主张也被无视。
现在我对这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它迫使我保持高度专注,尽职尽责,从而塑造了今天的我。从多个角度来说,这一事件从正面塑造了我的人生。
只是,2006年时我的感觉并不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们想为自己的境遇进行辩解。不过,我们越希望为自己的境遇辩解,就越可能给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
很久之前我常跟我的私人客户说一句话,我希望您也能采用这种说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将极大地改变您对令您最头疼的问题和境遇的看法。
跟一个我称之为西蒙的客户对话时,情形是这样的:
他摇了摇头,说:“克里斯,我在金钱方面有点儿麻烦,我这辈子一直为钱发愁,好像绝大多数时候我赚的钱都不够付账单。即便我赚了些钱,也守不住。我的钱都花在了一堆对我毫无用处的东西上面。”
“我明白您说的问题。可是,您为什么那样做呢?”
“我父母的榜样太糟糕了,他们从没教过我怎么管钱。情况一直如此。”
“哦,好吧。请听我说,不过这些话您可能不太爱听。”
“请说吧。”
您过于关注您的问题了。从现在起不要太在意您的问题,因为您的幸福和成功有赖于此。
“我不在意您的问题!我喜欢和尊重的是您这个人,但我一点儿也不在意您的问题。如果您能少在意一点儿您的问题,问题就会消失得快一点儿。”
这话是不是不太中听?如果您正试图为自己的境遇辩解,那就打住!这种辩解模式就是很好的证明,说明您已经贴上了受害者的标签。意识到这些不起眼的标志将给予您极大的赋权。
有些客户听进去了,而有些客户消失了,我们再也不会相见了。我知道这种说法确实不那么好听。
生活中您不也是这样吗?对于自己的问题,您给予了太多关注,花费了太多精力,不是吗?思考这些问题您花了多少个小时?这些思考帮您找到解决方案了吗?问题解决了吗?
布鲁斯的故事
布鲁斯是一个被我完全说服的典型例子。受焦虑困扰多年后,布鲁斯找到了我。他是乡下一个上了些年纪的男人,此前曾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自己能更镇定、更自信一些。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伤害了家人,这让他更觉得辜负了家人,也辜负了自己。
这种焦虑带来了一种负面的后果:有好几年——再也找不回来的宝贵的好几年——布鲁斯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任何事务。这几年他一直觉得让妻子非常失望。更糟的是,这几年他一直觉得自己让自己非常失望。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20多岁时这事儿就不算小事儿,因为这么多自我怀疑会让您的人生丧失活力。那么,再想想如果您已经70多岁且自我怀疑了几十年,您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谈话时,我能听得出他话里话外的痛苦。他一边哭一边坦承自己不知道还能承担多少,或者他的妻子还能忍多久。布鲁斯的妻子竭尽所能帮助他多年后,给他下了最后通牒:“把你自己收拾好,我再也受不了了。”
布鲁斯和我讨论了他的焦虑问题、这一问题给他的生活敲响的警钟,还有他一直以来的恐惧感。我问布鲁斯是否接受焦虑是他生活中一个永恒的部分,因为他的答案对他的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
布鲁斯说“是的”。焦虑已经成为他身份中一个永恒的部分。他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他是一个焦虑的人。那个因焦虑而痛苦的布鲁斯不见了,现在他是焦虑者布鲁斯。
考虑一下接受焦虑这一症状(或者抑郁、自我怀疑、感觉无望、恐惧或任何让您觉得不如别人的感受)并用这一标签定义自己会有怎样的影响。一旦您那么做,您没得选择,只能尽力生活在这一标签带来的全新身份之中。
布鲁斯无法想象没有这种让人丧气的焦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让他摆脱这一假身份。
他跟我谈了他生活中的种种戏剧性场面、那些证明他的焦虑不仅真实且合情合理的理由,以及那些随之而来的创伤。听完后,我问他:“您爱焦虑比爱您妻子还要多吗?”
焦虑变成了一个不断困扰他的难题,克服焦虑、超越焦虑、摆脱焦虑都需要一种看待该问题的新视角。
恰当的提问可以让您明白如何促成这种转变。
您问的问题是否恰当,或者说您的问题是否又把以往重塑了一遍?
您是否采纳了您的问题带来的身份,认为自己再也离不开这一身份?如果是的话,现在就该明白自己已经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
值得赞许的是,布鲁斯没有挂断电话。我本来以为他可能会挂断电话。他不会是第一个对我说“您说话太直接”的人。但是,出于关爱,我告诉了他真相。所以,我问了他一个比“你感觉怎样”重要得多的问题。
他停下来考虑了一下——认真地考虑——我提的问题。
他试探地问:“您的意思是说我觉得焦虑比我的婚姻更重要,是吗?”
我能听得出来他语气中的质疑及背后的一丝期望。我知道他是在反思:“这次我找对人了吗?”
“是的,”我说,“您把自己定义成了一个焦虑者而不是一个正经历焦虑的人,这一身份正在威胁您的婚姻和您的幸福。”
我知道自己还没说服他。我只是开了个头,事情还没完。
在咨询过程中,我帮他认识到,在他的生活中他很多时候都很强大或很成功。比如,工作中他获得升职的时刻、他搂着孙子的时刻,以及每次他看着妻子并在妻子眼中看到爱的时刻。
我们一起解决了引发他焦虑的恐惧问题,但真正的突破在于他决定接受一种新的身份。我帮他重拾了力量,看到了一个比以前习惯于焦虑思维的自己拥有更多力量的全新自我。
我看得出,在咨询期间他有了重大改变。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他觉得自己更强大也更有能力了。
他的新身份开始建立了。
几个星期后我对他进行跟进时,他跟我说自己不再焦虑了。他说他意识到自己以前花了太多时间考虑焦虑问题,停留其中,并且把自己埋在情况永远不会改变这样的想法之中。布鲁斯说他决定换种方式看自己。
他待在花园的时间变长了,而且他在那里非常开心。如今,他忙着在家里修修补补,而以前他对这些问题视若无睹。现在,他会专门花时间陪妻子。这些新的行为极大地改变了他看待自己的方式。
他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他不想在焦虑这件事上花这么多时间了。他觉得生活比焦虑更为重要。
布鲁斯曾给自己贴了一个失权标签,而且曾经开始相信这一标签。我指出他太在意自己的问题时,他并没有生气,没有咆哮、吼叫、喊叫或指责我不理解他,他只是认可了自己的信念体系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他决定再也不做一个受害者了。这一认同的改变——从受害者变成胜利者——还要求行为方面的改变。他开始表现得像一个不焦虑的人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不焦虑的人。
布鲁斯的改变始于换种方式看自己的决定,通过自己行为的改变来改变事实。如果他不改变以前的行为,他就不会真正地改变。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不正是这样吗?我们列出自己希望改变的所有行为、需要终止的行为及我们希望为自己做的正面选择。我们提出了完美的计划,但从未完整地实施过那个计划。
您是否写下过一整页新年愿望,结果却发现您在一月末写在日记里的这一页愿望变成了又一张待办事项清单?
问题并不是您不知道要做什么;相反,问题是您该做的事情都没做。然后,您开始指责自己不够优秀、是个失败者、辜负了自己、未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受害者情结之境
然后,您开始指责自己不够优秀、是个失败者、辜负了自己、未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您的受害者情结正是由此而来。
只说自己希望改变是不够的。您必须表现出您希望做出改变。您必须进行改变。您必须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行为变成能创造自己所希望生活的行为,从而重获自己的力量。
还有,当事情不如意时,当您难免遇到挫折时,做出一种新的回应、拥有一种新的行为绝对至关重要。
请看下例。
比如,您计划把本周减0.5公斤体重作为新的生活方式选择的一部分。不幸的是,这一周简直像一场灾难。在那场欢送会上您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后来跟朋友聚餐时又喝了太多酒。称体重时您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长了0.5公斤。
过去,您可能会坐下来再喝一杯霞多丽酒来浇愁,或者指责镜中的自己不够坚强,没能减0.5公斤体重。您会对自己说:“如果我连这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实现人生中真正的重要目标呢?”
及时进行了一番自责后,您再次承诺下次好好表现。唯一的问题是,您知道这是逃避。在内心深处,有关您将如何表现的故事您讲了几千遍。您知道自己有潜力,而且您可以做到,那您为什么不去做呢?您的失败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您觉得自己就像在跟一个无形的怪兽作战,它不顾一切地要让您一直胖下去。
奇怪的是,这一战斗还让人觉得挺高尚。
有些东西——任何东西——可以任由您责骂,会让您觉得了不起,因为,如果您能打败敌人,您就值得实现目标并取得成功。
您觉得在有权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这种努力是一个无形但必要的奖杯。因而,这种努力,这一战斗让人感觉是一种恰当的行为。
事实上,您正在实践受害者思维,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您的力量在于您需要努力证明自己值得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那样,您才能开启成功之门。
您必须改变这种认同,必须有意识地做出改变这一认同的决定。关于这一点,您可以参考受害者思维循环,如图1-1所示。
图1-1 受害者思维循环
以上述减肥故事为例(见图1-2)。
图1-2 受害者思维循环的事例
您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循环?
您下次再注意到自己的体重时,如果您不再垂头丧气,只承认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会怎样?如果您追踪过您本周的行为,您很容易就能弄清楚要做出什么改变才能使您重回正轨。
如果您认为减肥就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短跑,那么这次体重的增加就只是个挫折而不是长期的失败。
这一思维方式符合您作为一个有方法的人的新身份。在生活中,您有没有在什么方面接受了一个失权的标签?有没有在什么时候,由于您非常习惯于某个问题,您不再质疑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观念?
诸如以下观念:
● 我的问题是永久性的。
● 我的问题很难解决。
● 我的问题很难理解。
● 我无法改变这些行为。
● 我没有选择。
● 我没有力量。
事情不必如此。
就像布鲁斯一样,您可以下定决心,认为自己不再是该问题的受害者,从而重获自己的力量。您再也不会接受这一现状,同时会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并加以应用。
您是一个有方法的人,这就是您的新身份。
如果您想快速改变自己的世界,就需要您理解这一概念。
我们描述自己所遇到问题的方式带来了我们的问题,并且导致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改变这一描述,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
“可是,克里斯,如果像您说得那么容易,我们为什么还是毫无进展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跟您说说抱负因素。
抱负因素
您的潜意识天生希望获得更多东西,如更多愉悦、更多成长或您晚上11点喜欢吃的那种薯条。是的,这还包括更多的痛苦。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人类的潜意识天生就希望人类获得更多痛苦?真的吗?
人类一直在扩张,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东西。
即使在您阅读本书的这一刻,坐在某个有计算机的房间中的某个人正试图找到克隆某个躯体的方法、在火星上建立可居住气泡舱、合成某种新药、将人类大脑与运动的太空飞船连接(好吧,这可能有些超前,不过,重要的是,确实有人正这么想)或找到新的延续寿命的方法。
我们忍不住想占有、拥有或尝试更多的东西。我把这种持续不断的扩张和成长的需求标记为抱负因素。
抱负因素让您整夜难以入睡,一直盯着《罗博报告》(一个很棒的激发您致富思维的杂志)上那些有钱人的照片。
您渴望变得伟大,同时,您怀疑自己永远无法变得伟大。
有一个与抱负因素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目标过于远大会让您感到泄气。
以下是一些我在客户身上注意到的抱负因素令人失权的典型想法:
● 我的目标太难实现。
● 我的动力永远持续不了那么久。
● 那些有钱人肯定有些非凡之处。
● 我缺乏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人脉。
● 我生在了一个错误的家庭。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这些想法及无数类似的想法继续在您的大脑中进行自我对话,那会如何?也许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想法,但大部分时间您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说这种令人失权的话。
它们都是一种对您的潜意识发出的直接指示——不,是一种命令——它们会让您产生更多的内心斗争,而这种斗争会让更多的这种自我对话持续下去。
那么,您是如何让消极的自我对话持续的呢?
您自我损害,您拖延,您想方设法不采取行动。
该写报告时,您想起了自己很渴,然后在电视机前面晃来晃去等着看那场橄榄球赛的比分。您觉得自己很无辜。
该做每天的个人发展练习时,您想起了前一天晚上有封至关重要的电子邮件没发。打开电子信箱只需要那么一小会儿,而这一小会儿却变成了30分钟,结果您的个人发展练习一直没空做。
我们太容易陷入分心的陷阱了。
与此同时,您觉得自己不得不向前看,因为有一个无言的功成名就的承诺就在下一个转弯处等着您。
有关您的想象,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您的大脑对想象和现实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份研究[1]发现,“新的脑成像研究表明,想象某个威胁与经历该威胁时活跃的大脑区域十分相似。这表明想象可能是一种克服恐惧症或创伤后压力的强大工具。”
换句话说,渴望更加优秀、想象自己的目标的行为容易让人着迷。您可以坐在自己的起居室里想象自己开着新买的劳斯莱斯幻影。既然您的大脑无法区分某段想象中的高度浸入式的体验与真正的经历之间的区别,那么,您就可以侵入您的神经系统,觉得自己想象的东西就是真的。
不过,实话实说,不论您想做什么,需要获得某种结果的真正工作要比坐在椅子上想象成功更加困难。
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件事情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施起来十分困难,这是很多人未能开展必要行动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人们有意工作,但一旦这一工作不再令人兴奋反而像是某种苦差事,人们就会放弃自己的梦想。
这使前文所述受害者思维循环得以持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身陷受害者思维循环呢?
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成功后的那种感受而非成功本身。
那种情绪可能是骄傲、幸福、满足或其他积极感受。
这种区别很重要。如果实现自己的目标是绝对必要的,那么您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就无关紧要了。如果您曾经养过新生儿,您会对此心知肚明。您的目标是养活孩子,让他安全、干干净净或感觉被爱。他在凌晨三点尖叫时,您感受如何无关紧要。您醒过来,起床,身心痛苦地凑到婴儿床边,看了一眼他的脸,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忘了个干干净净。让他安静和舒适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您是这样对待您的目标的吗?或者,您的目标是否更像可有可无的好东西而非必需品?
人们非常在意旅程中的感受以致看不到目的地。感觉舒服非常简单。只要您坐下来想象,渴望某种愿景,然后看到这一愿景即可。您一直感觉良好……结果您睁开眼睛,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改变。
您必须行动起来。
在前言中,我说过专注于自己的潜力是懒惰的表现。那么,依赖于抱负因素同样如此。
以受害者为导向的思维仅专注于在旅程中体验积极感受的需求。
以成就为导向的思维专注于目标而无视质疑、怀疑或不确定性。同时,它要求您有所渴望并采取行动。
您花了多少时间用于想象自己的成果,渴望实现这一成果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如果您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样的活动上,那么,现在您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收获自己的成果了。
比较陷阱
您购买的产品、参与的事件——书籍、音频节目、研讨会或在线会议——都为您实现目标提供了路线图。例如,如果您想倒卖二手房,您可以购买一门有关如何这么做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会替您倒卖二手房,也不会考虑您每次倒卖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该门课程只是一种指导,一个有关如何倒卖二手房的路线图。自助行业中所有产品本质上都是通用的。产品生产者会尽最大的努力服务于最大的潜在用户群。
如果您把某个通用性的答案当作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您会遇到麻烦。
是的,说的就是您。
不幸的是,当证明书被用于证明某个产品的可行性时,人们很容易陷入比较陷阱。基本理论如下:如果某个产品生产者能够展示充分的科学证据,而且您也能看到像您一样的男人或女人取得了成功,您就会更倾向于购买这个产品。
您对自己说:“如果这个产品对他们有用……它对我也可能有用。”
这一说法漏掉了一个关键因素——一个您凭直觉就知道但可能会忽视(因为这样做毫不费力)的因素。
这一关键因素就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真正的、必要的行动。
您也许购买了一件产品,该产品的销售商向您承诺一定能帮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您没有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自己目标的坚定决心,购买该产品就是浪费金钱。
我知道,您非常清楚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您有孩子,您就很有可能教育过他们每天要好好努力。
对您来说同样如此。如果您相信某个您可能从未谋面的人创造的产品能抵消您需要做出的必要努力,您就是在自我糟践自己的目标。
不知怎么,看到一份证明书时,我们会觉得,或许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没那么难且该产品能多多少少分担我们取得成功要承担的责任。
大部分人希望事情能容易些。
不要误以为容易些更好,它不会让您不凡。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著名的《大卫》雕塑作品时没想过是否应该容易些。他创作该作品是因为他受到了这样做的鼓舞。
这项任务的难或易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份工作本身。
如果您成功的决定基于您的感受如何或这份工作多么容易,那么您会失败。带着这种心态,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会取代您的动力,而您会放弃。
您要采取所有必要的行动去取得成功。而且,您会找到相关办法。
如果您在跟他人进行比较时感觉自己缺乏成就且会被人指指点点,您就一下子掉进了这个陷阱。
受害者情结之境
如果您在跟他人进行比较时感觉自己缺乏成就且会被人指指点点,您就一下子掉进了这个陷阱。
您的受害者情结由此而来。
比较陷阱很微妙,因为它包含着这样一个规律:别人的行动中有一条通往您的目标的道路。是的,别人可能实现了您给自己定的减肥目标、得到了您渴望的那种恋情或存够了您梦寐以求的银行存款,但如果您不看前因只看结果,您就会错过最重要的那个因素:行动。
走向成功
我的终极目标在于帮助您得到您想要的结果。为了获得这一了不起的结果,您必须弄清楚影响您决定和行为的所有因素。
这些因素之一就是您是结果。
当您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时,您所有的力量都留在外部。您的成功有赖于新的外部工具。咨询师或大师掌握着您成功之前所需要的力量、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当然,我们凭直觉都能觉察这一谎言。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这就像一次糟糕的约会。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那么光彩夺目,但最后只落得阵阵头痛,凌晨两点时还要靠吃大蒜汉堡缓解那无法避免的宿醉。
我们非常清楚,外部的一切都解决不了问题——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在抱负因素的摆弄下,我们跌入了比较陷阱。
我们急于找到一种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只要按照该方案,我们就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希望咨询师或大师能了解这些。我们迫切地想找到这一方案,会抓住任何让我们觉得有希望的东西。
当您把对生活或行为的责任转交他人时,您就变成了一种结果。
如果您长久以来一直是一种结果,您会觉得自己无力进行改变。您会觉得自己很弱小,无法独自完成任何事情,除非别人允许并监督您的行为以确保您会取得成功。
您觉得自己无关紧要,什么都控制不了,您会消失然后被遗忘。
您担心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秘密的解决方案,只是您不够强大、不够聪明或不够优秀,所以您找不到这一方案。
作为一种结果,您会感到迷失。
与作为结果相反的就是成为起因。
成为起因后的情形就像您在大洋上行船,即使您无法控制洋流,您也肯定能够控制风帆及船舵的位置。您可以朝着选择的方向乘风破浪而行。
您觉得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及希望创造的东西负责。您从感觉失权变成了感觉被赋权,从迷失变成了按部就班,从放弃自己的目标变成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从不了解自己的成功之路变成了决意找到自己的路。问题被全部搞定。
成为起因意味着您明白自己在有生之年中的角色,您意识到了自己的行动创造了现在的生活,而且您具有责任感,对自己希望经历的未来负责。
信念驱动行动继而创造相关结果。这便是成功的公式,如图1-3所示。
图1-3 成功的公式
信念指那些您历来信以为真的核心想法。它们并不一定具有客观真实性,只是对您而言是真实的,因此,所有经历——您的整个人生——都是完全主观的。即便是那些人们普遍接受的信念(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想法,如天空是蓝色的),也是主观的。我们知道天空不是蓝色的;事实上天空是黑色的,只是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天空看上去才是蓝色的。哪种信念是真的呢?回答是,对您而言真实的信念。您所有的行动都取决于您选择什么作为您的信念。改变您有关任何话题的信念,您的行动也会立刻发生改变。
成为起因——您的信念对于您的目标就会具有赋权性和支持性。
至关重要的想法包括:
● 我总能找到方法。
● 我没有被这一目标定义。
● 不论这一目标怎样,我都是成功的。
● 该做的我一定做到。
● 我值得成功。
我的客户们往往会说:“可是,克里斯,我对自己有很多限制性想法。我该怎么办?”
通过选择成为起因及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您改变了其他事情所依赖的信念,从而造成了一种不同的结果。
如果您选择了正确的信念,工作起来就会充满动力。
不过,我要提醒您,承担起因的责任可能有风险,因为它可能被误解为指责。
负责任并不是让您对生活不如意的方面自责。
去年我遭遇了一场车祸,我想说那不是我的错。当时,我在自己的车道规规矩矩开着车,另外一辆车突然并入了我的车道并导致我的车发生了侧翻。事实上,那是我妻子的车。
我应该对那起事故负责吗?从逻辑上来说,不该。理性会告诉我那不是我的错。当时我没办法避开。
不过,真的如此吗?如果我当时开得再慢点儿或更快点儿,就不会发生这场事故。如果我早点儿或晚点儿出发,那场事故也不会发生。如果我停车加油,那场事故也不会发生。
我决定为此负起责任,因此,我问自己:“我怎样表明这一点呢?”没有谁指责谁。落入指责模式标志着您陷入了以受害者为导向的思维。我真可怜,我是个失败者,我什么都做不好,全是我的错……
如果您开始有上述这种想法,那就要留意改变这些想法。您可以将这种想法转换成起因和肯定:
● 我能够改变。
● 我很坚强且执着。
● 错误是对成长的一种衡量。
● 所有成功都基于曾经的失败。
我请您玩一下起因游戏,并且请您阅读本书时秉持一种新的信念:您是自己所有经历的创造者。
这意味着您的人生是一幅织锦,每一刻您都在用您的思想和行动在编织这一织锦。
虽然我希望您能让成为起因作为您的生活方式,但最终您都可能重回老路。
此时会产生一种有趣的副作用,您会有被赋权的感觉。
我请您接受全部责任,尽管这样做看起来有些不理性。
准备成为一个更强大、更负责任、更成功的自己吧!
游戏计划
为巩固您在本章学到的知识,我希望您能完成以下部分。
希望您认真思考每个问题,花点儿时间为自己构思一个靠谱的答案。这样做能把这种知识嵌入您的潜意识,帮您开启重获力量这一转型之旅。
◎ 问题1 您曾尝试过怎样的成功之路?如今您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2 为实现您的新目标,您拥有/需要什么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3 您的人生曾变成什么结果?如今您如何成为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4 您能否列出曾做过的两种强化受害者情结的行为?如今您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Your brain on imagination:It's a lot like reality, study shows.”Science Daily. Science Daily, 10 Decemb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