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破冰沟通指南(套装共四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为什么“说废话”这么难?
让我们细数一番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知道:

• 闲聊是一种轻松、愉快、不带目的性的语言交流方式,让人们有时间和机会去建立一种亲近感。谈话内容并不重要,与对方交谈的过程更重要。

• 世上最重要的沟通技巧莫过于闲聊。

• 你喜欢闲聊。没错,你确实应该喜欢这件事。它是友谊的背景声。

• 学会闲聊是治疗社交恐惧的最佳方法。这是一种将可怕的“别人”(他们)变成朋友(我们)的方法。

• 对对方报以善意的关注,这是从关注自我走向尊重他人的良方。

• 动机和毅力是最好的预测装置,它们决定了你改进沟通技巧的能力。

此外,听起来小菜一碟的事,做起来未必简单。让我们来细数一番!

闲聊通常始于人们相聚时的交谈冲动,为了满足这一愿望,人们会寻找话题。请注意,聊天并不是为了满足知识层面的需要,而是源于人际关系的需求。事实确实如此,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对“归属感”的需要正是排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

情感第一,话题第二。

这是闲聊艺术的奥秘。

在社会情绪的情境下,由知识需求衍生出来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公众演讲、辩论、戏剧或谈判。但一切语言——尤其是闲聊——本质上都是下意识的,是由习惯决定的自发行为。你需要配合对方组织语言,而对方同样在组织语言。

这确实让人感到不自在:

把陌生人当作朋友来对待,

又完全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既不能冷场,还要聊得有意思,

期间充满大量不知所云的语句,

缺乏个人经验,

层层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令你的原始交际能力退化了,

而你需要有意识地在潜意识中释放信任对方的讯号。

想要把可怕的“他们”变成能够信任的“我们”需要耗费不少精力,不是吗?我相信,如果换作相熟的人,你绝不会冷场,反而会感到轻松。但面对陌生人,我们没办法随心所欲地突然聊起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话题,是不是?对方凭什么会想和你聊天呢?闲聊的作用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可见闲聊并不闲。

我们在尝试用理性头脑处理非理性的问题。但显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认知挑战的复杂性。

此外,以下因素会使社交沟通变得更加复杂:奠定基调的社交场景、你的个人社交背景,以及你的社交天赋。

社交场景会决定哪些行为和谈话是适宜的、妥当的。举例来说,婚礼上的言谈举止和政治聚会、足球赛场或医学会议中的完全不同。深谙此道的人会对不同场景背后的潜在要求格外敏感,并做出适当的回应。有一次,我见过一个金融机构的培训生到上司家参加派对,这家伙喝得酩酊大醉。这可不太好。金融机构需要职员们冷静负责(至少在公众场合),而这个年轻人似乎沾染了不少兄弟会的习气。

说到个人背景,有多少人还生活在自己出生时的环境里呢?有的人离开了出生的小镇,有的人甚至不再讲母语。也许你的生活早已超出了父母的预想。许多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以及运气),在职场和社会中奋斗,当下的状态已经与自己的过去相距甚远。过去对社交的理解,如今来看多半是过时的、错误的、不足的。那么问题来了:

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我应该直楞楞地站着吗?

应该用手抓着吃,还是用叉子?

我可以自我介绍吗?

是不是该等女性主动伸手握手?

见到公司老板的时候,是用眼神示意还是低头鞠躬更礼貌?

手机铃声响了该怎么办?

过去,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笃定的答案,而现在就不同了。

先天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显性或隐性拒绝时的态度,会对我们构成阻碍。

也许你会想:

我是内向型的人。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是不能和别人说话,我可以说。只是我真的想一个人待着。你不知道我脑子里在想多少事情。

我们当然不知道。

我们看到紧绷的表情或遭到冷遇的时候,即便不是由自己引起的,也会立即将这种负面的社会信号解读为“拒绝”。对方可能只是丢了车钥匙,或是自己的女朋友和别的男人打得火热,但你把错误归咎到了自己身上。我们该对自我意识有些清醒的认识了。

为了对抗自我意识,你装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或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你知道的,生怕别人关注你。关于这一点,我精神科的朋友丹·阿芒医生(Dr. Dan Amen)列出了18/40/60定律。请做好准备:

18岁的时候,你为别人都在关注你而焦虑;40岁的时候,你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了;60岁的时候,你发现根本没人注意过你。

我记得有一次,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很差劲。我不记得当时在为什么事发愁,只记得身边坐着的男人想和我聊聊天。对方并不招人讨厌,只是我不想说话。当晚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夫人,我觉得你和我的一位好友很像。他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人非常好,喜欢注视大家,观察正在发生什么。他不喜欢长时间聊天。但他很有深度,我想你也是这样的人。”

他的话忽然把我的注意力拉了回来。我努力用善意回应了他,并对他的好心肠表达感激,从此我再也没有忘记他的善良,这是我珍贵的一课。

与其花时间来批评你,别人还有大把的事要做。但自我意识会蒙蔽你的双眼,使你无法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它阻碍你发挥社交天赋,打击你表达善意的意愿。我经常会用手电筒来比喻自我意识:它就像用手电筒直射双眼。除了自己,你无法透过刺眼的光芒看到其他任何人。

既然如此,不如将这束注意力之光投向其他人如何?你可以将视线从自己身上(和自我意识上)移开,投射到谈话对象身上,带着温暖的善意寻找共同的话题。如果你认可这一点,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三个关键因素(社交场景、个人背景和社交天赋)的作用,就能更容易地用理性来消化它们了。以后,你可以调动起自己的意识、智慧和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转身逃走。学会调整注意力就是个很好的开始。通过观察他人的社交举止,你能学到很多东西。毕竟,小孩子就是这样开始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