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Web3.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Web3.0以全新范式开启全球化新时代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此消彼长的过程,其本质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持续博弈。

中世纪的中国就开始与西方通商贸易,借由输出丝绸和茶叶来赚取大量贵金属,18世纪的德国学者将这条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通商贸易受阻,西欧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海上探险,寻找新商路,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大幕。在过去的30年中,得益于资本、能源、人力、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全球化,各类资源能够进行高速的跨国流转,各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全球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但当人们将全球化所带来的益处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全球化引发的弊端也正在被逐渐放大,特别是收入、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在一些国家持续恶化,各国之间的不平等也在加剧。全球化负面效应的积累和溢出导致“逆全球化”开始抬头。近年来,地缘冲突、全球滞胀、疫情反复等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使得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数字化开启全球化的新战场!

物理空间的全球化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全面终结,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互联网的发展与壮大为全球化开启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新的数字时空。在承载着新经济的数字地球上,经济活动甚至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理限制,始终保持着边际成本递减,并持续提升全球的经济效率,对冲当前全球经济的颓势。

因此,推动数字地球的繁荣发展,将成为未来10年到20年继续深化全球化的重要战场,科技将成为其中重要的胜负手。从本质上看,科技发展其实就是人类利用能量和信息实现深度、强度、效率等维度的逐步升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对能量利用的升级,互联网是对信息利用的强度和效率的提升,那么Web3.0就是信息利用效率的再度飞跃,其有望推动所有类别资产的数字化,将信息的自由流动升级成价值的自由流动,进而加快价值流转速度,改变价值分配方式,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实现更高维度的全球协作。这些变化将重构商业和社会运行方式,让数字地球更加“平坦”,甚至创造一个没有严格地理概念的超级经济体。在未来的数字地球上,这种超越边界的经济活动或将占据全球经济活动的50%以上。人类正处于一场数字进化的大浪潮之中。

Web3.0以去中心化底层架构构建全新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大范围适用的数据记录工具,而大量数据的产生推动了以比特为基本元素的虚拟世界的诞生。在这个全新的比特世界里,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成本近乎为零,以规模效应为主要特征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凭借这一点大行其道。但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由于互联网的服务已经完全超出了商业服务的范畴,互联网公司的私人属性不可避免地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属性产生冲突,并直接限制了比特世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需要通过范式重构来打开新的生长空间,而这种新的范式就是去中心化的底层架构。

互联网的底层架构首先是连接在一起的,也是去中心化的,各个网络节点可以相互访问或者调用数据,但由于网络只提供基础的数据传输功能,而构成完整数据生命周期的存储、计算和应用都由不同网络节点背后的互联网公司实现,因此互联网公司凭借这些服务形成数据垄断,进而形成数据红利垄断。所谓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就是把数据存储、计算和应用的功能从仅仅依赖某一家互联网公司执行,变成由多主体、多节点执行,并通过一定的协调方式在不同主体的数据处理结果之间形成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计算结果。这种做法会导致数据冗余,一个计算原来只需要一个节点执行一次,而现在却需要多个节点重复执行多次,但这种做法打破了某个节点的数据垄断。如果基于目前的公链进行处理的话,比如以太坊,那么所有的计算结果都变成了公开数据,所有人都可以查询或者调用数据。当然,数据公开并不是数据使用的最佳状态或者最终状态,但一定是打破数据垄断的第一步,因为用户永远不会拥有处理自己数据的能力,而用户的数据总是需要第三方机构去处理。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既能借助第三方的计算资源完成数据处理的任务,又能打破数据垄断的方式只有去中心化网络的冗余计算和隐私计算,但隐私计算的计算量较大,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去中心化成为目前打破数据垄断的较优选择。

去中心化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只有在去中心化的架构下,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实现广泛链接、相互协调的统一网络。在去中心化网络中,看似没有一个主导性的机构发挥协调作用,但去中心化网络可以基于共识机制建立全网统一的数据库,任何和全网共识不一致的计算结果将不会被记录,所以去中心化网络是一个由多中心支撑起来的统一的数据库。而在中心化网络中,看似有一个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从全网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只能形成一个碎片化的数据库,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的计算结果,所以中心化网络是一个由多中心支撑起来的碎片式的数据库。因此从连接的角度来看,中心化网络实现的仅仅是数据在物理层面的连接,而去中心化网络则可以实现数据从物理层面到内容层面的连接。这也就实现了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升级。

Web3.0孕育全新的商业模式!

不同的技术特点导致两种网络适用于完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心化网络比较适用于由单一主体建立的传统型商业模式,但这一模式将网络的整体规模效应限定在一个节点的规模效应之内,毫无疑问会对网络的发展空间形成较大的限制。而去中心化网络直接为数据赋予稀缺性,使其可以天然地应用于金融领域,同时比较适用于模块式、协作式的商业模式,因此去中心化金融被称为“金融乐高”。

由于底层技术架构不同,去中心化网络和中心化网络天然适用于不同的商业模式。在中心化网络中,所有应用需要的软件(比如系统和算法)和硬件设备(比如存储设备和服务器),都需要商业主体自行投资,然后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模式进行商业价值分配,整个网络只能在不同的商业主体之间实现商业利益的协调,因此这种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传统的商业模式。而在去中心化网络中,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由不同的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建立,此时的计算资源就成为一种通用而稀缺的资源,比如受限于数据存储结构以及内存空间容量。目前的以太坊每秒钟只能处理大约20笔交易,而使用这种公共的计算资源一定要付费,否则这种计算服务在经济上就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去中心化网络天然内嵌的就是一种精细化程度更高、协作要求更高的商业模式。

王岳华、郭大治和达鸿飞撰写的这本《读懂Wed3.0》从为什么和是什么的角度解构Web3.0这一宏大叙事,分门别类地描述了基于去中心化底层架构搭建的各种场景的具体进展,既包括通用计算服务领域,也包括实现数据确权的NFT、DeFi、DAO等多个领域。在技术创新、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以及经济模型设计等方面,这本书既有对过去几年进展的概括性回顾,也有对当前各领域面临问题的条理性梳理,还有对可能的解决方案的分析和探讨,洋洋洒洒近30万字,相信这本书能为广大读者读懂Web3.0提供非常实际的帮助。

梁信军

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

Web3.0生态积极建设者

博士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