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知道者,去做;理解者,去教。
测试孩子们对前面所学课程的记忆情况、演示并解释该如何去做某件事、引导学生直至他们可以自己去完成学习相关的任务——这些只是我们作为教师每天所做的诸多事情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你对这些事情从未琢磨过,但是,你所做的许多事情并非毫无缘故的偶然之举,它们都是有据可循的,即基于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及如何有效、高效、愉悦地学习等研究成果而进行的。这些成果正是源自教育研究巨匠们的调查研究及阐述。
在本书中,我们将向你介绍其中的一些巨匠。他们通常是先驱者、富有创造力的教育研究者,他们率先对那些我们未曾思考过的问题予以揭示,对那些我们并未真正理解的事物进行研究,以及试图为那些缺乏证据的事物找到确凿的科学依据。他们深入考察了教师如何教以及孩子如何学,并将我们对自己职业的隐性知识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的工作激励了众多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并在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中留下了印记。
就本书内容而言,我们精选了28篇有关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文献。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60年,而最近的一篇则发表于2013年。正如任何一本选集或汇编作品一样,这本书也无法面面俱到;当然,这也不是我们本来的目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另外28篇文献来写出第二本书,但它仍然无法覆盖全部。精选的文献虽然略有涉及社会心理学领域,但主要还是来自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尽管我们试图超越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兴趣偏好,但也并没有什么科学研究能让我们决定该如何选择。为此,我们通过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来集聚众人智慧,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但大师(或教师)能在限制中展现其自身能力。
本书每章的撰写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首先,我们将解释为什么这篇文献如此重要或它具有开拓性的原因(即为什么你应该阅读这篇文章)。然后,我们将会呈现原文摘要或转述该摘要(由于版权问题),并描述该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等。接着,我们会继续描述该文献所具有的一般性的教育意义(即研究结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即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该研究成果)。在每章的最后,我们会给教师提供一些技巧、策略(即要点)。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这对学习和教学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分别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哪些学习活动支持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情境中的学习。最后一部分为引以为戒的教育迷思与谬误,我们在这一部分中讨论了三篇文章,主要涉及如果教师做了“错误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受到阻碍而不是得以进步的。本书以教育中流行的迷思与无稽之谈(“教育的十宗罪”)作为最后一篇,剖析那些听上去合理又正确,但实际上阻碍着学习的教学理念或方法。然而,也正是因其貌似合理、正确,竟受到许多人的追捧。
这本书并不是需要恪守的金科玉律,而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思想发展轨迹的介绍,希望能由此引发对该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是为了帮助教师知晓和理解教学实践背后的原理,进而优化其教学。就像大多数事物一样,良好的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以科学为依据的一门艺术——既继承了前人的精髓,也期待着未来的发展。任何关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严谨探讨,都将包括像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这样的早期开拓者,以及像约翰·海蒂(John Hattie)和迪伦·威廉(Dylan Wiliam)这样的当代先锋的工作。那些通晓当代音乐,但对鲍勃·迪伦(Bob Dylan)和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知之甚少的年轻唱作人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他们并未真正地了解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什么、他们所仰慕的偶像的心目中的偶像又是谁,以及自己正在开拓的疆域的边界在何处。我们希望这本书至少能提供一个路线图,揭示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发现,同时也试图激励教师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探索并探明学习与教学的意义。
保罗·基尔施纳与卡尔·亨德里克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