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蒙台梭利是谁
1870年8月31日,玛丽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小镇基亚拉瓦莱。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忠厚老实,家境一般,谈不上富裕。当时,意大利正在经历快速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社会偏见与周遭的陈腐思想,年轻的蒙台梭利不断与其抗争。1896年,蒙台梭利博士毕业,并成为第一位获得罗马大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后来,蒙台梭利与同事蒙特萨诺医生相恋,1898年3月31日,非婚生下儿子马里奥。她把马里奥寄养在罗马附近的一户人家,经常去看望他。
1900年,蒙台梭利在罗马精神病医院工作,担任助理医生,当时意大利对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不加区分,“发育迟缓”的儿童与人们口中的“疯子”都在这家医院接受治疗。看到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有着如此的悲惨命运,蒙台梭利开始思考教育改革之路。
蒙台梭利工作勤奋,她一边辗转于医院的手术台、值班室、一些有钱的病人家中,一边忙于儿童教育工作。她决定选择一条不同于其他同学的道路,即不是致力于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而是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
她欣然接受了一所语言治疗学校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校长,全心全意投入儿童教育工作中。法国医生伊塔尔(Jean Itard)和塞甘(Edouard Seguin)的研究成果启发了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具等教学内容,以便让孩子获得各种学习体验。白天,她和孩子们一起工作,到了晚上,她重读自己的工作笔记,并认真分析,以期更好地帮助这些爱她的小伙伴们。
彼时,蒙台梭利仍不为人所知。后来,她照顾的一个“发育迟缓”的儿童在中考中成绩优异,比许多传统体制下的“正常”孩子成绩更优秀。这种情况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促使蒙台梭利思索:传统教育制度是否真的能让“正常”儿童充分发挥潜能?
基于此,蒙台梭利下定决心,回到学校重拾学业,希望能以最好的方式陪伴、教育儿童。因此,她转而学哲学,重点学习儿童心理学和人类学。7年中,蒙台梭利严格遵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期间还走访了一些小学,坚持不带任何个人评判和偏见,用教育家的科学视角观察教学。
当时,罗马贫民的生活异常艰难。1906年,地产商塔拉莫(Edoardo Talamo)尝试解决贫民的住房问题。他在圣洛伦佐区为贫民们修建了一些大型住宅区,却发现小区中那些无法上学的孩子们无人看管,放任自流——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工作。他还发现孩子们会搞各种小破坏,毁坏住宅及周围环境。塔拉莫认为与其花钱修复这些被孩子破坏的地方,还不如找到一个避免孩子搞破坏的方法,于是他决定把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并请一名阿姨看护他们。塔拉莫听说了蒙台梭利的事迹后,邀请蒙台梭利来负责指导这些儿童,并组织管理他们。蒙台梭利欣然接受,将其视作一个机会,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和自己认为的“正常”孩子们一起工作了,终于可以实践她设想的各种教学方法了。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正式成立,其原名班比尼之家(Casa dei Bambini)更为大家所熟知。蒙台梭利按照孩子们的身高为儿童之家配备了一些特制桌椅,教具存放在一个上锁的柜子中。教育观察的结果远远超出了蒙台梭利的预期。正如她所预想的那样,孩子们能够主动学习,可以安静工作,也能保持很长的专注时间。但令她非常惊讶的是,孩子们对工作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游戏的兴趣,孩子们需要被重视,需要重复锻炼,需要在一个有序、安静的地方成长。儿童可以很早开始学习,甚至比她想象的还要早。比如,6岁以前比6岁以后更容易培养阅读能力。奖励和惩罚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他们在为自己工作,为了自我的成长在工作。进行客观、不偏不倚的科学观察,可以让孩子们展现自我,迅速成长为自我约束的人,同时他们也是自由的,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久后,班比尼儿童之家取得了成功,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们争相前来参观。蒙台梭利深知,只有通过培训更多的人,才能真正改变儿童教育。她在第一本专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讲述了自己的方法(该书于1909年出版)。该书面世后大获成功,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百余人来到卡斯特罗市,参加蒙台梭利举办的第一个教育法培训班。
1911年,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意大利和瑞士公立学校中正式施行。英国、法国、印度、中国、墨西哥、阿根廷、韩国和美国等,也纷纷开设了蒙台梭利学校。越来越多的蒙台梭利学校在各国竞相设立,人们从世界各地前来聆听蒙台梭利讲学。
1915年,世界博览会在加利福尼亚举办,蒙台梭利在其中一座玻璃外观建筑中设立了蒙台梭利教室,由蒙台梭利的学生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负责管理。参观博览会的游客达1800万人次。他们可以坐下来,透过玻璃墙观看蒙台梭利教室的孩子们。这种展示“新儿童”的奇特创意,赢得博览会两项教育金奖。
此后,蒙台梭利继续著书,详细介绍她的教育法,加深人们的理解,使其教育法得以广泛传播。她继续督导蒙台梭利学校的创建,到世界各地讲学,孜孜不倦。蒙台梭利协会遍布世界各地。1926年,她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上发表演讲,题为“教育与和平”。
1929年,蒙台梭利与马里奥共同成立了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儿子陪伴她到各地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协会的作用是督导蒙台梭利学校,指导教师培训。两人都坚信蒙台梭利教学理念一定不能分化、不能被曲解,他们努力寻找突破口,在蒙台梭利的监督下,努力使其教育法被各国政府接受,在公立学校施行。
1936年,蒙台梭利出版著作《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重要参考。
1939年,蒙台梭利与马里奥受邀到印度开展培训。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人作为在英国殖民地的意大利公民,被禁止返回祖国,被迫在印度待了7年之久。其间,蒙台梭利曾在科代卡纳尔山区避居。
在这段“强制休息”的时期,蒙台梭利母子提出了0—3岁幼儿教育学,以及小学教育学。他们建立了许多学校。与大自然的亲近、与孩子们的轻松接触,让他们深刻反思何谓和平。蒙台梭利辅导的孩子,既有佛教徒、印度教徒,也有基督教徒等,大家宗教信仰自由。这促使蒙台梭利提出世界和平的宇宙教育理念。
从印度离开后,蒙台梭利继续在世界各地游历,推广自己的教育学,使蒙台梭利教育法广为人知,她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她的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各国政府多次对其予以嘉奖。
1952年,在阿达·皮尔逊(马里奥的妻子)位于荷兰的家中,蒙台梭利在马里奥的陪伴下,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蒙台梭利被安葬在诺德韦克罗马天主教堂的小公墓里。她生前希望自己去世时,就地安葬。后来人们在罗马蒙台梭利父母的墓地上,安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蒙台梭利远离她深爱的祖国,远离她深爱的、埋葬于此的父母。根据她的遗愿,玛丽亚被安葬在异国他乡,证明她的工作具有普世性,她是一位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