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第一佞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十消丸

“这就是斐县令打算出售的应症药?”弘医馆里,一名五十岁上下的老者正仔细端详着手上的蜡丸,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

此人乃是泰山郡仅有的三名医博士之一,也是杨医学和张医学的老师——孙银方。

“老师,正是斐县令提供的应症药——此药已经在二十余名疟疾患者身上试用过,的确效果明显!”张医学躬身回应道。

虽然说隋朝时期的地方官权力很大,但也远远没到只手遮天的程度;按照大隋律法,防疠期间,官府所有的指定用药,都必须经过医官认可,并且备案画押后才能进入采购或者销售环节——民间的行为医官们管不着,但官府这一块的流程却堪称严苛,要是中间出了什么事,医官照样要掉脑袋。

剥开蜡衣,孙银方轻轻舔了舔那粒只有龙眼大小的药丸,顿时,一股混杂着香苦味的古怪辣味出现在他舌尖。

“金银花、大枣、甘草、白芍、连翘、浮萍、生姜、大蒜、桂枝、茯苓、黄芩……”孙银方细细辨别着其中的药材,但眼中的疑惑却越来越甚。

刚刚辨别出前面那几味药材的时候,他差点就以为这是由桂枝汤增减而成的新配方了——毕竟桂枝汤对于消炎的作用非常明显。

但品到后面,他却立即推翻了这个想法——各种药材的用量不对,太轻了!而且成份也不对,就算再怎么增减,作为基础的桂枝汤也不可能增加那么多药材。

但问题是,自己的学生不可能骗他,这药丸能够治疗疟疾却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阳之,可曾查到与此对应的方子?”沉思半晌无所得后,孙银方把目光投向了杨医学。

听到自家老师发问,杨医学从那一大堆的医书里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药丸,苦笑道:“老师,学生无能,这几日将《四海类聚方》翻了个大半……却依然没能找到类似的方子。”

杨二除了招人编撰《诸病源候论》这本巨作之外,同样也令人编撰了《四海类聚方》这套应用型的医书——这套后世已佚的《四海类聚方》共计2600卷,其内容是《诸病源候论》的数十倍,各种药方不计其数,杨二掇其要300卷,颁行天下。

只是很显然,刊行于天下的那三百卷里记载的只不过是最常用、最基础的方子;而其余那2300卷的内容,却只有各地的医官才能查阅观看。

面对着这套足以将整间房间堆满的巨作,任何一个医官都会生出“宝刀在手,天下我有”的豪情,觉得时间再无任何疑难杂症可以难得住自己——但很可惜,即便杨张二人连轴查阅了三天,却硬是没能辨出斐裁送过来的这粒药丸,究竟是依寻着哪副方子改制而成的。

听到杨医学没能查出来这药丸的来历,孙银方有些苦恼地揉了揉太阳穴——如果把不准这药是依寻哪个方子改制而成,他们就无法判断这药是否会有后遗症;即便这药丸已经确认了对疟疾的确很有效果,他们也依然不会轻易在文书上画押备案。

但问题是……

现今平原县的疟疾患病人数已有数千人之多,而最有效的“柴胡截疟饮”却因为所费颇多的缘故,已经让绝大部分百姓不堪重负了,如果不赶紧将斐裁所提供的这些廉价药丸投入市场,平原县很有可能就会因为百姓开始停药,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扩散。

没错!

斐裁给出来的这剂药丸,仅仅只需要三丸就能有效控制疟疾,最多六丸就能将疟疾彻底治好;但其拟定出来的售价,却仅仅只要100钱/丸——虽然这个价格已经是其成本的三倍有余了,但横向对比而言,依然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的疟疾特效药。

沉思良久,孙银方叹了一口气:“罢了,我等学医者当有济世之心,虽然不曾知晓斐县令的药丸服用之后会否存在隐患,但如今大疠在前,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说罢,令二人取来疏陈,从腰间取下自己的印绶盖了上去……

………………

两日后,城南外十里。

数百新居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掘地刨塘。

斐裁看着这几十个已经初具形态的大池塘点了点头,然后接过小丁香递过来的水囊喝了一口。

“东家,新补的【十消丸】已经清点完毕,您过目一下。”陈勋将货物名册递了过来。

斐裁摆了摆手:“老陈,既然你现在是主事,这些东西你过目就行了,用不着给我看。”

“十消丸”就是那剂药丸的名字——由于大蒜素对细菌、人体微生物和真菌具有非常强力的消杀作用,因此取了这个名字。

陈勋见到斐裁没接名册,也不勉强,只是有些犹豫地说道:“东家,虽然这十消丸对于疟疾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咱们这个定价会不会有些不太合适啊?”

斐裁有些奇怪地看着他:“这都低到100钱一枚了,一个疗程的费用甚至还不及传统汤药费用的十分之一,还有什么不合适的?”

这倒是实话,或许是古人的身体机能普遍比后世人强健,又或许是任何抗生素在诞生之初都是神挡杀神的存在,总之,这以大蒜素为主,以弱化版大青龙汤为辅的十消丸,效果好的惊人;

从放出去的效果来看,以每日两丸的频率,绝大部分疟疾患者只需要吃上三丸就能好的七七八八,所需费用也不过是三百钱而已——对比于动则数千钱的传统汤药,其费用真的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为此,城中百姓对斐裁这位县令很是感恩戴德了一番。

陈勋闻言,表情有些迟疑:“东家,如此神药,售价却如此低廉,固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是……您给城内城外的百姓分别定了两套价,会不会引人非议?”

斐裁闻言,脸皮子一拉:“胡说!不都是三百文一枚的统一售价么,什么叫两套定价!?”

陈勋嘴角抽了抽,看向自家东家的眼神愈发古怪起来。

的确,你要说这十消丸的售价是统一的,每枚统一售价300钱……这没错,毕竟水牌价就在那挂着,童叟无欺,天王老子来了也是三百钱一枚。

可你要说这十消丸的售价为100钱一枚,那也没错——平原县衙打着“济民赈疠”的名义,统一采购后,给予每枚十消丸200钱的补贴,因此只要你能提供平原县的民籍,就能以100钱/枚的价格在制定药铺买到这十消丸。

但问题是……

对于城内的居民,这十消丸的补贴是200钱一枚,可对于那些新入籍的难民以及流匪,这个补贴却冲到了240文——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新入籍的人,你完全就可以用60钱/枚的超低价,买到十消丸。

除此之外,县衙还为这些新入籍的百姓提供了种种优惠:

什么,你没钱?

简单,你只要画个契,县衙帮你把钱垫了,你只需要在未来的一年内,以八厘这个在当下等于白送的年息偿还即可。

什么,你又没钱,又没工作,但又得病了,怎么办?

简单,同样只要画个契,县衙不但帮你治病,还顺便帮你把住所和调理的钱一并掏了——同时再给你安排一份工作,你可以选择用做工的方式偿还这笔借款。

什么,你身有残疾,无法劳作?

不用担心,平原县现在正计划开展多个官营项目,其中有许多并不需要重体力劳作,只要你愿意认真参加培训,照样能给你安排一份收入令人满意的工作。

好吧,大家都知道那些流匪当初是县令大人舍身救下来的,而那些难民又关系到县令大人年终的绩考,因此对这些新入籍的家伙多有照顾,也能勉强理解。

可是,除了这些新入籍的家伙之外,那些乡下的泥腿子也能享受到这一系列超福利补贴,那就让城中的居民很有些心里不平衡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县令大人似乎特别看重那些泥腿子,不但派人下乡去主动问诊送药,还大肆宣讲县衙新出的种种政策,并表示各村只要有合适的项目或者靠谱的想法,县里面统统可以考虑联营投资。

说实话,中国古代向来有皇权不下乡的做法,因此这位县令大人的这番动作其实很有些犯忌讳。

但一来,斐裁跟王家这个平原县最大的地头蛇正处于蜜月期,一众乡贤宗老不看僧面看佛面,对于这种不算如何严重的冒犯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来则是斐裁这番动作其实也不是对那些乡贤宗老一点好处也没有——只要是联营项目,本地的乡贤和村民都可以占到四成以上,六成以下的股份,而只要项目好,县衙甚至可以全部承担初期的投资费用,这种在初期几乎等于送钱,而中后期却有可能闷声发大财的行为,是个人都不会拒绝。

于是乎,一则“县令大人不喜欢城中百姓”的流言悄然出现,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

说实话,也就是城中百姓吃了苦头之后,在某种“咎由自取”的古怪心态下对斐裁这位县令硬气不起来,否则的话,以当今民风的彪悍程度,早就有人站在街上朝斐裁破口大骂了。

但眼下,平原县城内的一众居民,除了能拿“外地人购买十消丸没有任何优惠”这一点来安慰安慰自己,并且于日常八卦间对城外新户多有不满之外,便再无其余动作了。

………………

“对了,这段时间让兄弟们再辛苦一下,赶制五千枚十消丸出来——张郡丞、不,是张郡守那边近半年来士卒多有伤疮,这批十消丸他刚好用得上。”似乎想起了什么,斐裁朝着陈勋交代道。

由于平乱有功,外加上得到杨二的欣赏,张须陀已经由齐郡郡丞升职为郡守;而大蒜素这种东西,其实在当下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不是治疗疟疾,而是……防止伤口发炎。

既然张须陀这段时间里里外外帮自己说了那么多好话,斐裁又不是个忘恩负义之辈,有了好东西自然要给人家送过去——张须陀毕竟是以武立本,身经百战的老兵对于他而言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而有了大蒜素的保驾护航,那些受伤的老兵折损率起码会降到三成以下,这份礼物的份量不可谓不重。

听到张须陀的名字,陈勋脸上的表情略有些不自然,但还是瓮声瓮气地应了一声,然后垂头丧气地去了——大蒜素这玩意虽然神奇,但对于他来说,生产过程中的那股味道太要命了。

而斐裁则是有些心累地叹了口气。

为了安置这数千流匪和难民,平原县这段时间搞的那些项目使得账面赤字达到了往年的数十倍之多。

接下来,如果再不想点什么办法从本地的大户手里挪点钱出来,自己的计划就没法子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