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民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关于vernacular

什么是vernacular?

以上,我们回溯了民俗学的历史,想必大家不难理解我在第二节开头所说的那句话了——所谓民俗学,指的是从“俗”的观点来研究“民”(人类、人们)的学问。我们若是将民俗学所具有的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反普世主义、反主流、反中心的视角,用一个词来集中表现的话,便是“俗”。而且,“俗”不仅仅是一种观点,它同样也指代经由这种观点所截取到的研究对象。

再重复一下第二节开头的定义,所谓“俗”,包含下述四重含义中的某一个,或是它们的任意组合。这四重含义分别是:

(1)与支配性权力相左的事物;

(2)无法完全用启蒙主义之理性来解释的事物;

(3)与“普遍”“主流”“中心”的立场相悖的事物;

(4)与正式制度保持一定距离的事物。

在现代美国民俗学中,“俗”被表述为“vernacular”一词。在以语言学为首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里,“vernacular”一词长期以来被用以指代与具有权威性、正统性的语言相对的“俗语”。

例如,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威廉姆•拉波夫(William Labov),将非洲裔美国人所讲的英语称作“Black English Vernacular”,并研究其与“正统英语”之间的区别(William Labov: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还有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揭示“国语”形成的过程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国语,在成为该国的“正统语言”而被体系化之前,是以“俗语”(vernacular)的形式存在的,后经过语法建构、辞典编纂等国家对俗语的制度化改革,才成为所谓的国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国家主义的起源与流行》,白石隆等译,Libroport出版,1987年)

之所以将vernacular与俗语等同,是因为“vernacular” 一词,曾长期被视作与“权威的、正统的拉丁语”相对的“不正规的拉丁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用语,是圣职者、官员、学者所使用的语言。与之相对,一般人使用的俗语,即“通俗拉丁语”,便是vernacular。(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前指代“俗语”的“vernacular”一词,也开始被运用于建筑领域。那些并非由“正统建筑家”所设计,而是由普通人设计的建筑物,被称作“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而且,由于美国民俗学将普通人设计的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也纳入研究对象中,所以,“vernacular”一词出现在了美国民俗学研究里。之后,不仅在语言、建筑的领域里,vernacular还被广泛运用于艺能、工艺、饮食、音乐等各个领域,用以指代相关对象。与此同时,美国民俗学还就vernacular所具有的学科意义进行了理论探索,进入21世纪之后,vernacular已成为美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从“folklore”到“vernacular”

“进入21世纪之后”,意味着“vernacular”这个词成为民俗学的关键词已是大约20年前的事了。那么,在那之前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是“folklore”。在日本,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也经常被称为“folklore”,所以想必大家对这一点并不陌生。

距今20年前,在美国民俗学中,发生了从“folklore”到“vernacular”的关键词更替。这一剧情上演的背景如下。

意为民众(folk)的知识(lore)的“folklore”一词,是英国一位名叫威廉•汤姆斯(William John Thoms,1803—1885)的古物学者发明的,他参考了德语中表述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词语“Volkskunde”(民众知识)。汤姆斯在1846年8月22日刊行的《雅典学院》(The Athenaeum)(14)杂志中发表文章,写道:“让我们在英国也大力发展德国的格林兄弟所作的研究吧。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就用我创造的‘folklore’这个新词来称呼吧。”这里出现的“folklore”,是该词最早的用例。(15)

之后,在英语圈里,“folklore”一词集合了种种事物,它们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其中大多是流传于地方的民间传说、民谣,以及各种生活习俗。民俗学就这些对象收集了庞大的资料,并开展研究。但在此过程中,社会上的人们却逐渐把folklore等同于“落后于时代的、由乡野村夫传承的、有些奇妙却令人怀念的事物”,且使人们对民俗学也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民俗学是“研究农村的古旧事物的学问”。

对于这一刻板印象,世界闻名的民俗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毅然提出了抗议。邓迪斯在其1965年发表的论文中明确表示:“folklore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样,是‘生活在农村的目不识丁的农民所传承的古老而迷信的风俗’,事实上,folklore存在于所有社会集团之中。”

任何一个集团,只要人们至少共有一种相同的要素,就可以用“folk”一词来描述它。该集团的凝结要素多种多样,可以是共同的职业,也可以是共同的语言或宗教。而这个集团共享的知识,就是folklore。

(Alan Dundes: The Study of Folklore, Prentice Hall,1965 年)

如此定义之后,他补充说道,不仅是农民,煤炭矿工、铁路员工、棒球选手、冲浪运动员(冲浪人士)、摩托车骑手、电脑程序员、办公室职员、医生、科学家等,也都有自己群体的folklore。

在邓迪斯的倡导下,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得以拓展,各类事物均被视为folklore进行研究。例如都市传说、被称为涂鸦的都市壁画、办公室职员共享的幽默、遭受犯罪伤害的纽约人的经历之谈、童子军的习惯和礼仪、急救队员们的经验谈、铁路劳动者的讲述、被称作“Outsider Art”的素人绘画、万圣节、狂欢节等。

不过,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尽管民俗学者对现代的folklore开展了颇为有趣的研究,但世人却依然认为,folklore是“落后于时代的、由乡野村夫传承的、有些奇妙却令人怀念的事物”。换言之,虽然邓迪斯对folklore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义,但世人的“folklore观”却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

当然,民俗学者也可以无视世人的folklore观,潜心于自己的研究。但如此一来,由于世人对folklore的误解,学者无论做出多么杰出的研究,都可能无法准确地传递给世人。恰巧在这个时候,“vernacular”一词开始渗透至民俗学界。相较“folklore”而言,“vernacular”还未形成什么刻板印象。于是,民俗学者用“vernacular”代替容易被误解的“folklore”,将“vernacular”作为表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新术语来积极使用。

从学术的角度看,“folklore”一词并没有什么问题,至今也仍有不少学者使用这一术语。但基于上述理由,“vernacular”成了现代美国民俗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关键词。

民俗学是现代学

那么,日本的情形又如何呢?柳田国男有一篇题为《现代科学》的论文。他认为,民俗学是我们在思考“今后应该怎样发展”时,从对“实际生活”的内省出发,“知晓、批判并反省迄今为止的历程及当下的生活方式”的科学。柳田将这种民俗学称为作为“现代科学”的民俗学。他还说,民俗学是一门“为了广阔的人世间,特别是为了同胞国民的幸福,或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慧且行为端正”的学问,“符合现世的要求”。(柳田国男:《现代科学》《定本柳田国男集》31,筑摩书房,1964年)。

柳田的民俗学研究方法的特色,在于为了了解“现代”,会参照“过去”,也就是“迄今为止的历程”。因此,乍一看,柳田的学问往往被认为是面向“过去”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把“过去”作为了解“现代”的手段来参照,而不是把阐明“过去”作为研究的目的。简言之,柳田民俗学是使用了“过去”这一手法的“现代”学。柳田曾多次提及这一点,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认为民俗学是“现代学”的不只柳田一人,后来的日本民俗学者也有相同的看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现代都市作为田野对象的“都市民俗学”研究开始盛行,这正体现出了学者朝向当下的志向。

然而,这种研究趋向却很难传达给民俗学界之外的人,至今世间仍弥漫着对民俗学的误解,人们常常把民俗学简单地理解为“调查农村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并解释其含义”的学问。

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本书旨在介绍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即“现代民俗学”是怎样的,为现代民俗学研究贡献一份薄力。同时,参考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动向,本书将现代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用“vernacular”这一英语词语来表述。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使用日语的“民俗”,而使用英文的“vernacular”呢?

我并不是想否定民俗学的关键词——“民俗”,从而把它替换成“vernacular”。其实我原本也可以使用“民俗”一词,因为“民俗”指的是“民(人们)之俗”,与“民(人们)之vernacular”同义。

不过,在社会上的一些地方,与民俗学一样,“民俗”一词也常常被误认为是带有“陈旧”意味的、面向过去的概念。因此,为了给这种误解敲响警钟,为了有助于将人们的目光转向不带有任何成见的“民俗”概念,本书特意使用了“vernacular”这个词。

虽说使用了“vernacular”,也不意味着要去除作为“民(人们)之俗”的“民俗”(没有误解的)(16)这个概念。而且,我也不觉得有必要变更“民俗学”这一学科名。


(1) 昭和时代从1925年开始,所以这里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译者注

(2) 比区低一级的行政单位。——译者注

(3) 讣告一般在报纸最后一页的下方。——译者注

(4) 传说灵魂会通过人的拇指进出体内,所以遇到灵车时为了防止死灵的入侵,按照习俗,人们会藏起大拇指。——译者注

(5) 年中行事即一年中定例的活动或仪式。——译者注

(6) 柳田国男(1875―1962)是日本民俗学的代表人物。柳田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历任农商务省、贵族院的高级官僚。任职期间,他同时进行了民俗学的研究,退休后主导了日本民俗学的体系化、组织化。其数量庞大的著作已经被合编为《柳田国男全集》(共36卷、别集2卷),由筑摩书房出版发行。其代表作另有“文库本”(以普及为目的发行的廉价小型开本)在售。(详情请参照本书的结语部分)。

(7) Hare指的是“非日常的状态”;Ke指的是“日常的状态”;Kegare指的是“污秽”“生命能量枯竭的危急状态”。

(8) “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译者注。

(9) 赫尔德的《民谣集》被翻译成了日语在日本出版发行:《赫尔德民谣集》(鸠田洋一郎译,九州大学出版会,2018年)。

(10) 日本在二月初午日那一天举行初午祭,祭祀稻荷神。——译者注。

(11) 一坪约3.306平方米。——译者注。

(12) 日本民俗学中的代表性概念,由柳田国男提出。——译者注。

(13) “vernacular”的词源还可以追溯至表示本土(native,domestic,indigenous)之意的“vernaculus”,以及表示当地的奴隶之意的“verna”(这两个词都是拉丁语),等等。

(14) athenaeum源于“雅典娜神庙”(祭祀智慧女神之所),表示学者共同体、文艺俱乐部、图书馆等含义。汤姆斯投稿的《雅典学院》,是在伦敦发行的文艺杂志。

(15) 作为纪念,每年的8月22日成为“世界民俗学日”(World Folklore Day),世界各地会举行与民俗学相关的活动。

(16) 作者想要消除的,是世人对“民俗”这一概念的误解,而不是这个词本身。——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