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975年夏天,我踏上旅途。我放弃了纽约的公寓,将大半辈子的家产变卖或者送人,剩下的打包扔进一辆破旅行车后车厢,就开车出发了,目的地是洛杉矶。

这一路我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我先驾车沿着海岸线南下,到达佛罗里达,然后悠然西行。我会在某地逗留几日,或者数周,然后一时兴起就会走人。曾有一次,我因为一家汽车旅馆的电视接收不到我想看的足球比赛就结账离开,驾车奔了五英里[1]才另外找到一家。

在此期间,我继续写作。毕竟,自大学开始,除了写作,我就几乎没干过别的啥事。我写好了一部小说初稿, 几经修改,最终成书,书名为《爱丽尔》(Ariel)。还有几本书,我写了五六十页就写不下去了。现在想起那几本书,只觉得它们是朽树上结出的烂果。

我也开始写多年没碰过的短篇小说。我还写了一篇名为《小说创意从何而来》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头天驾车从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往西的路上打好腹稿,第二天早晨在一家汽车旅馆房间里打好字,第三天下午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的一家邮政所寄走的。

当时我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一无所知。

半年后,我住在好莱坞的魔法旅馆。有一天我想起那篇寄给《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文章一直杳无音讯,就写信询问情况。结果《作家文摘》的编辑约翰·布雷迪(John Brady)给我打来电话。他几个月来一直想刊发那篇文章,但秘书弄错了我的地址,回信出了岔子。我们讨论了两处他希望我修改的地方,我提及会在八月开车东归,他邀请我如果路过辛辛那提附近,不妨和他打个招呼。

到了八月,我断定《作家文摘》需要一个小说专栏,决定回纽约的途中在辛辛那提停留。于是就有了一次丰盛的午餐,然后我继续开车东归,同时带回了一份作业,那就是撰写关于小说技巧的专栏文章,两月一篇。在写了五六篇专栏文章后,编辑部做了某些调整,我的专栏文章变成每月一篇,自此我就一直写了下去。

回望过去,我觉得自己很想知道,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写那篇关于小说创意来源的专栏文章。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我有几个月完全没机会与其他作家当面交流,我猜自己正感到孤独,肯定会专注于思考自己工作的本质及其基本过程;其二,我在长期搁笔后又重新开始写短篇小说,种种情节构想纷至沓来,浮现在脑海中,我觉得这个过程颇为有趣,值得写出来。

当然我从未料到,一篇谈小说创意的小文章,从此会让我投入大量时间去写如何写作。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除了每月的支票和开专栏的自得,还有一些有趣的效果。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说作家这个职业每天要工作二十四小时(参见本书第13节《小说家的时间》),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只知道自己花在专栏上的时间,远超实际写作的时间。我所读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是供给这个特定磨坊的谷物。有没有哪位作家会以有趣的方式预告作品的情节走向呢?嗯,我该不该写一篇专栏文章专门谈这种文学技巧呢?还有别的例子吗?比如这方面不成功的例子?

同样道理,对于其他作家如何谈论写作,我越来越感兴趣,不管他们是在谈论写作方法、提供写作秘诀,还是就这个职业的本质发表评论,我都感兴趣。我一直做剪报,但经常会弄丢。

《作家文摘》的那位才女编辑罗丝·阿德金斯(Rose Adkins),每年都给我写一两封哀怨信,请我提供接下来准备写的专栏文章主题,越多越好。我每年也回个一两封信,试图让她明白,这活儿比叫我提供月球背面地图还难。我时常觉得,自己写完本次专栏,会把这份工作推掉,因为我可能再也想不出可行的专栏文章主题。但在接下来的三十天内,不知怎么,总会有个题目冒出来,让我靠近它。于是我坚信,同样的情形还会发生。

况且,每月专栏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它还提供了双向交流的管道。从开设专栏之初,我就一直收到大量的来信:有提建议的,有寻求建议的,有对我说过或没说过的话表示感谢或批评的。来信的数量之多,热情之巨,让我感到编织文字这个行当,对于我们作家来说还是蛮有意义的。不管我们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成功与否,不管我们是风华正茂,还是年华老去,写作都是作家必须履行的责任。

读者来信常常为我的专栏提供新思路。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来信让我与读者保持联系,了解到他们对我作品的反馈。每封读者来信我都看,并且大多都回复了,尤其那些随函附回邮信封的,更是必回信件。忠言寄语智者……

这本书可以说起源于这些信件。许多读者写信建议我将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出版。我也承认自己恰好有这个念头,这些信使我确信,本书确实有市场需求。

将持续四年的专栏文章编辑成书,这经历颇有趣味。我没怎么修订,大多是把“专栏”改成“章节”,将重复的地方删节。对于文中的文法错误和事实谬误,我也顺便加以修订,虽然我内心明白,这些修订难免还会有不少疏漏。

重读这些文章,有时我惊讶自己对同一件事喋喋不休,有时又觉得自己在不同时间给出的建议似乎相互抵触。最终我决定不必为此负疚,因为我觉得,这些文章写于不同时间,基于不同视角,出现上述情况在所难免。

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我要感谢下列人士:《作家文摘》的热心同人,尤其是约翰·布雷迪、罗丝·阿德金斯、比尔·布罗豪(Bill Brohaugh),以及发行人迪克·罗森塔尔(Dick Rosenthal)。他们自专栏开设之初,就始终不倦地给予我支持和帮助。同时,如果没有阿波出版社(Arbor House)的唐·范恩(Don Fine)的热情鼓励,此书也不会出版。就我所知,在出版界,没有谁比阿波出版社更关心小说创作,该公司对出版此类作品的信心和尊重,可谓独一无二。

负责此书编排的是阿波出版社的编辑贾里德·基林(Jared Kieling)。正是他独具慧眼,看出这些专栏文章可按其内在逻辑分成四大领域:小说职业、纪律、结构与技艺。我衷心赞同他的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比我先前所想到的按发表日期和字母顺序编排,可能对读者更为有用。

我写专栏时,不可能知道是否有读者觉得这些文章有用。依我看,本书的第四部分,对小说创作者而言最为具体实用,但是,越是一般励志的文章,越会吸引大量的读者来信。当然喽,这些文章让你起兴提笔写信,但不代表一定对你有用。

同样,我也不知道读者会如何评价此书,我只知道一篇篇专栏文章写下来,这种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在此感谢此书所有的读者,感谢你们赐予我这个机会。

写于纽约市

1981年3月9日


[1] 英里:英制距离单位,约合1.609公里。——译者注(本书如无特别说明,注释皆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