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帝头上的“三座大山”
汉武帝的故事,还得从他爷爷死的那一年说起。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汉文帝驾崩。六月初九,31岁的太子刘启,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父亲即位,史称汉景帝。
刘启做了23年的太子,还能顺利接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比起后来当了30多年太子还不得善终的爱新觉罗·胤礽,可以说算是非常幸运了。
1.汉初统治集团的构成
“文景之治”被历代史学家一说再说,夸了又夸,简直就是美好时代的代名词。父子两代,几十年如一日地奉行宽松的执政原则,缓和了各个政治集团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尽管后来者爱得不行,但是对当事人,也就是文景二帝来说,他们未必有多喜欢自己的处境。
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分为三大势力:诸侯王、功臣宿将和外戚。
汉文帝能继位,就是因为功臣宿将和诸侯王联合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把他扶上去的。这也导致文景两代,皇权始终受到功臣宿将和诸侯王的牵制。虽然有了新的外戚集团可以帮助皇帝,但是外戚的存在本身也在制约皇权。比如汉代的太后,就始终是皇帝既依赖又痛恨的对象。汉初在政治上讲究无为而治,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皇帝、外戚、功臣、诸侯等政治集团势力均衡,互相制约。为了保持稳定,谁也不能,或者说不敢对国家政策做出大的变动。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文景二帝上朝的时候,底下的文臣武将多是跟着老爹或爷爷打天下的功臣,这些人控制着政府机关和军队。你有啥意见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公开怼你。回到后宫想平静一下心情,还必须对自己的老娘言听计从,毕竟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嘛。至于那些堂兄弟,一个个要兵有兵、要钱有钱的,说不定就在想着取自己而代之,都是姓刘的,他们也能当皇帝。当时就这么个状态,估计文景二帝不会太喜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活得有点憋屈,汉文帝45岁就死了,汉景帝好一点,多活了两年,47岁而终。
但是,事情总是在变化的。
随着国家的安定和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功臣宿将们都陆续见刘邦去了。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原丞相申屠嘉去世,他是最后一个功臣出身的丞相,五朝元老。他的死,标志着他们这一代人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功臣宿将集团有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因事而兴。诸侯或者外戚因为血缘关系,天然地就能获取一些政治地位。而功臣集团则是因为参与了某些事件才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比如:战争、政变、重大政策的推行,等等。在国家整体安定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变故或者动乱,功臣的后代如果还想继续维持政治地位,就必须紧密地团结在皇帝周围,因为这是他们获取政治权力的唯一来源。这一特点在汉武帝拓展边疆、巫蛊之祸等事件上都有体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推动、扩大了事件的规模。
申屠嘉死后的第二年,汉景帝就强行推动了削藩政策,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这位功臣宿将的第二代,和窦婴,这位外戚的领袖,共同平息了叛乱。
虽然诸侯势力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外戚和功臣的政治影响却因此得以增强,继而在之后的汉景帝废太子事件中引发了一系列变故。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2.汉初国家面临的三个问题
现在咱们回到开头,说说一个人和三件事。
一个人是贾谊。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过秦论》,这篇文章还要全文背诵呢。贾谊,这位在汉朝建立第六年出生的青年思想家,还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政论文章《治安策》。他在这篇文章里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六个重大隐患,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这六大隐患总结起来就是三大问题:匈奴与和亲问题,诸侯王问题,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中央财政在内的政权建设问题。
汉文帝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贾谊的观点表示赞同,但是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他也只能对贾谊的对策弃之不用,甚至将贾谊贬斥到南方。一千多年后的李商隐为此还吐槽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多少有点冤枉汉文帝了,在那种情况下,天下的苍生有人在替他管着,他也就只能问问鬼神了。
贾谊最终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被湮没。因为他所指出的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展。汉初的很多政治事件都来源于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始终是压在文帝、景帝和武帝三代帝王头上的“三座大山”。
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对内对外进行了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但是他的主要目标始终没变,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互相纠缠,一定程度上又互为因果。在刘彻执政的不同时期,这三个问题的优先级也各有不同。刘彻做的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原始动机就是在这里。这三个问题涉及了内政外交的主要方面,刘彻的处理方式也成为后面诸多王朝的标准操作。如果贾谊知道他的理论最终还是付诸实施了,应该也会感到欣慰吧。
好,铺垫了这么多,让我们翻开崭新的一页,就从汉武帝出生那年开始。
3.汉代税收体系概况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在长安未央宫猗兰殿。他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
这一年的正月,汉景帝下诏,允许民众自由迁徙。《商君书·垦令》中说:“使民无得擅徙。”故秦国自孝公起,包括后来的秦王朝,都不允许民众擅自迁徙。这是为了把民众固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汉承秦制,汉朝也继承了这条法令。
秦末汉初,连年战乱,加上饥荒,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少地多。汉初继承商鞅的这一措施,还真没什么特别的。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人口大量繁衍,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耕地少且贫瘠的地区,变得人多地少,大多数人吃不饱肚子;耕地多、水利便利的地区,则大体上还维持着人少地多的局面。也就是说,困扰历朝历代的土地问题又开始出现了。景帝允许民众自由迁徙,既想保护土地贫瘠地区人民的生存权,又想维护水利便利地区的社会稳定。所以才在诏书中说:“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五月,景帝恢复了农业税,也就是田租,税率由最初的十五分之一调整为三十分之一。汉初的田租税率,一直是被后代称为善政的典范。这既是统治者的仁厚,也是无奈之举。经过秦末的战乱,人口大量死亡。要想有税收,首先农民要能养活自己。人都饿死了,有再多的田地也没用。
汉初的税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农业税、人头税、商业税。农业税用来支付各级官吏的俸禄,人头税用来支付国防开支,商业税用来支付各级贵族包括皇帝的开支。
汉初郡国并行,皇帝直接管辖的地盘不算大,直属的各级官吏人数也并不太多。农业税多点儿少点儿,对朝廷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汉文帝又是难得的宅心仁厚,在公元前167年,取消了农业税。
汉初的人头税,对广大女同胞有特别的规定:14周岁以上、29周岁以下未出嫁的女性,每人要交五个人的人头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口匮乏的窘境,朝廷只好用法律手段,引导女性早婚早育。不过,当时没有直接用行政手段来硬的,而是用税收来操作这个事情。比后代某些个动辄强行婚配、累及家人的朝代,在手段上要高明多了。
不过,有失必有得,汉朝风气开放、自信,女性的地位很高,舆论也比较宽松、友好。二婚的女性可以生出皇帝,刘彻的母亲进宫前就嫁过人,还生了个女儿。跟别人私通的女性可以生出将军,这条卫青和霍去病的母亲可以对号入座。女奴也可以成为皇后,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卫子夫。
一年很快过去,时间来到公元前155年。这一年,汉武帝一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