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时代漫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一场洪水和将相之死

太皇太后窦氏去世之后,刘彻的母亲王氏成了汉朝理论上最有权势的人,她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也水涨船高,成为丞相。但是好日子只过了四年,他就在公元前131年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关于他的死,还得先从公元前132年说起。

1.瓠子堤决口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对汉朝来说,这是非常倒霉的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黄河决口了,而且是两次。春天的时候,黄河在顿丘河段决口。顿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这个决口还没处理完,五月初三,著名的瓠子堤又决口了。

关于第二次决口的位置是有争议的,目前有滑县和濮阳县两种说法。瓠子堤又叫秦堤,从河南省卫辉市开始,经过滑县到达濮阳市,是一条绵延一百多公里的黄河南岸堤防。

这第二次决口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导致了有历史记录以来黄河的第一次向南改道、第一次夺淮入海。黄河水冲破了瓠子堤,向东南灌入巨野泽,把巨野泽灌满之后冲进泗水,再通过泗水进入淮河,最后夺取淮河的河道入海。受灾的地区有十六个郡,几乎占了全国郡县的四分之一。

瓠子堤决口的直接原因,目前有两个说法。

首先是春汛和夏汛的叠加。黄河的决口一般发生在夏季,但这一年,黄河的两次决口却发生在春夏之交。可能是由于黄河上游降雪比往年多,导致春汛规模比往年大,而夏季降雨时间又比往年提前,导致短时间内黄河水量持续增长,进而引发决口。

其次就是位置原因了。不管是濮阳还是滑县,都位于黄河的拐弯处。历史上大多数有记录的决口都集中在从郑州到濮阳这两百公里左右的黄河河道地区。如果黄河下游河道像是左右摆动的手臂,那这个地区就是肘关节了。

2.黄河的形成和决口历史

按照某些观点的估计,黄河形成今天这种河道,可能最多只有一万年。

第四纪冰川末期,高原冰川的融水,开始沿着山谷的低洼孔道向海拔更低的地方汇集,然后在盆地里形成面积广大的湖泊。随着气温进一步变暖,降雨也不断增加。青藏高原周边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迫使古河道和古湖泊不断地发生决口和改道。

河水沿着新形成的通道从青藏高原冲出,在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形成新的湖泊,在把这些湖泊都填满之后,河水继续向前,沿着晋陕大峡谷抵达三门峡盆地。在受到豫西山地的阻拦之后,掉头向东奔向大海。经过这一系列的决口和改道,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黄河河道。

日积月累,黄河携带的巨量泥沙填满了大陆架的浅海区域,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就是华北大平原。直到今天,黄河三角洲还在以每年两公里左右的速度创造新的陆地。

在创造出华北大平原之后,多余的泥沙开始抬高黄河的河床,并最终让河床高出了地面。然后就开始决口,继续向更低洼的地方改道。黄河就像一支画笔,不停地画上一条条线段,最后,用这些线段把画面铺满。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黄河下游流向都是自南向北的。因为现在的河北平原和渤海同属于渤海湾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存在缓慢沉降的现象,这就导致黄河水总是流向这块洼地。即使是现在,河北平原的平均海拔仍然比同属华北大平原的豫东平原和淮北平原要低10到20米。黄河的决口和改道,还和人类的活动有关,尤其与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有关。战国之前,黄河在称呼上还没有突出“黄”这个特点。黄河这个叫法,是战国中期之后才出现的。而到了西汉时期,黄河水就已经是一石水六斗泥了。

在东汉之前,黄河平均37年决口一次。在三国到隋唐时期,平均27年决口一次。到了五代和宋元时期,决口的频率迅速增加,平均两年一次。明清到民国时期,差不多是每年一次,甚至半年一次。

以北宋为分界线,黄河的改道和决口开始转向南方。至于原因,除了因为常年的北流抬高了北岸地势的高度,导致河道向南方转移之外,还因为这个时期有很多为了挽救军事失败而人为制造的决口和改道。

3.黄河堤坝工程

为了应对黄河的决口,我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黄河大堤。最早的黄河堤防系统,往往是在距离中心河道十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修筑河堤,把黄河两岸近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变成蓄洪区,让黄河的河道在这几十里宽的地区自由摆动。随着人口越来越稠密,黄河的河床也越来越高,便开始转为沿河筑堤。

黄河决口之后,想要重新封堵决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据山东大学鲍梦隐博士《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1938年6月—1947年9月》一文可知,1946—1947年,为了封堵花园口的黄河决口,让黄河返回故道,河南、河北、山东三个省前后动员老百姓超过20万人,一共挖了2700万方土,用掉了50万斤麻绳,打了20万根木桩。从开工到全部完成,干了整整13个月。这还是20世纪,换做2100年前的西汉时期,工程难度就更不用说了。

4.瓠子堤决口的后续

在瓠子堤决口之后,刘彻让郑当时和汲黯指挥十万军队去封堵决口。不知道是因为方法不对,还是那一年的黄河汛情特别严重,反正是一堵上就给冲开了,始终搞不定。

俗话说,每逢天灾,必有人祸。就在这个时候,历史也安排了一个充当奸臣角色的人。这个人就是刘彻的舅舅田蚡。

当时,田蚡的封爵是武安侯,食邑是清河郡的鄃县,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德州市的夏津县。食邑的大概意思是,这个地区的税收国家不要,都归受封者本人所有。鄃县在黄河的北岸,瓠子堤决口之后,黄河到这里就断流了。因为没有水灾的威胁,鄃县的收成就特别好。

田蚡就对刘彻说:江河决口那都是老天决定的事,非要把决口给堵上,未必合乎老天爷的心意呀。再加上一帮子搞封建迷信的望气用数者,也说这事不好办,刘彻也就只好终止了封堵决口的工程,并且在之后20年内都没再提封堵决口的事情。

田蚡为了自己的收入,黑了国家一把。他的田地是保住了,但是那些成为黄泛区的郡县就惨了,多少年都没有好收成。黄泛区的次生灾害具体有多严重,推荐大家看一部老电影《焦裕禄》。

不知道田蚡有没有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暗自高兴。不过,他也高兴不了多久了,一年之后他就死了。

5.新老外戚的冲突

田蚡和窦婴,以同归于尽的方式,给汉武帝初期新老外戚的斗争画上了句号。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窦婴是死于田蚡陷害,而田蚡则是死于刘彻的生育问题。

田蚡和窦婴,司马迁在《史记》里是把他们合为一传,一起来说的。在《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太史公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很多细节,读起来就跟小说似的。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应该对大体情况比较熟悉了。咱们就说一下电视剧没仔细说到的几个地方。

田蚡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出生在长陵邑。长陵是刘邦的陵墓。汉代,特别是汉初的时候,喜欢把关东的原六国贵族或者大族豪强,强制迁徙到关中,从而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既能增加关中的人口,又解除了他们对地方郡县的影响力。把这些人迁徙到关中之后,让他们围绕陵墓组成新的城邑。这就是著名的“徙陵制度”。田蚡他们家当初就是这么到关中来的。

这一制度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朝廷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比如之后刘彻的“迁茂陵令”。对地主豪强们来说,简直是谈“迁”色变、闻风丧胆。

汉景帝活着的时候,窦婴就已经做到了大将军。而那时候,田蚡还只是个郎官。等刘彻被立为太子,田蚡也就水涨船高,被封了侯。刘彻即位之后,作为新外戚的代表,田蚡的势力就渐渐抖起来了,眼看着就要压倒窦婴。

后来窦太后死了,失去了最大的靠山,窦婴再也没办法东山再起。为了和田蚡抗衡,就和颍阴(治今许昌市)的豪强灌夫抱团。

灌夫这个人,地位比他高的,他就踩;地位比他低的,他就捧。因为总是喝酒闹事,结交黑恶势力和违法乱纪,灌夫把官位也给弄丢了,成了个平民。

灌夫有钱,但是没身份,就想借助窦婴皇亲国戚的身份,提高自己的声望。而窦婴,因为在朝堂上失势,之前的宾客大都跑去投靠田蚡了,所以他也想借灌夫的势力抗衡田蚡。两人一拍即合。

田蚡这个人,本性就爱投机。当初自己还是个郎官的时候,伺候大将军窦婴喝酒,恭顺得跟儿子差不多。等自己发达了,当了丞相,就开始骄横跋扈。而窦婴,又不是那种能忍气吞声的性格。渐渐地,两个人起了冲突。

有一次,田蚡随口对灌夫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去窦婴家吃饭。窦婴两口子听说了之后,赶紧连夜准备饭局,忙了整整一宿。结果直到第二天中午,田蚡还是没来。灌夫感觉被耍了,就亲自到丞相府去找田蚡,硬逼着他去了窦婴家。

还有一次,田蚡想要窦婴在长安城南的田地,窦婴不给。田蚡觉得自己之前救过窦婴儿子的命,现在想要两块地,居然不给。

这样,田蚡就记恨上了窦婴和灌夫。

6.窦婴、田蚡之死

到了公元前132年,也就是瓠子堤决口的这一年,田蚡就去找刘彻告状,说灌夫在颍川郡横行霸道,残害百姓。刘彻可能正忙着堵决口的事情,就跟他说:这是丞相的工作,就别向我请示了。田蚡就准备对灌夫动手。但灌夫不带怕的,对田蚡也一向不客气。

灌夫敢于对田蚡不客气,是因为他掌握了一些田蚡的隐私,尤其是田蚡和淮南王之间不可告人的事。为了防止同归于尽,双方只好让宾客出面,各退一步,暂时和解。

公元前132年的夏天,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结果因为敬酒的问题,灌夫在婚宴上大闹了一顿。田蚡干脆撕破脸,先下手为强,以“不敬”的罪名逮捕了灌夫,还把灌氏一族都给判了死罪。田蚡心想,这下你没法揭我的老底了吧?

窦婴为了救灌夫,跟刘彻说了很多灌夫的好话。刘彻就派人去查,结果实际情况和窦婴说的对不上。这就是欺君之罪了,窦婴也被抓了起来。汉景帝还在世的时候,曾经给窦婴留了一道遗诏,告诉他,事情搞不定的时候,你就把这道遗诏拿给皇上看看。到这时候了,窦婴赶紧让侄子把遗诏呈送给刘彻。

事情到这里,有趣的地方就来了。刘彻让掌管档案的尚书去查,结果是没查到遗诏的原始档案。这是伪造诏书呀,罪加一等。到了十一月,就把窦婴以及灌氏满门给杀了。

按照汉朝的法律,本年度的死刑犯,要在十一月执行死刑。如果到了来年春天,朝廷颁布了赦令,那就可以拿钱来赎罪,犯人就能免于一死了。为了防止窦婴死里逃生,田蚡赶在年底急急忙忙地把窦婴给杀了。

表面上,窦婴死于那份诏书。我认为吧,他的死,主要还是两个原因。首先是太后,得知窦婴和田蚡的纠纷之后,太后非常生气,不吃饭,跟刘彻说:“我还活着呢,就有人敢踩在你舅舅头上,我要是死了,你舅舅还不得成为人家的刀下鱼肉啊。”

太后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彻也只能让窦婴去死了。

还有一个原因,让刘彻放弃了窦婴。当然,这个原因就有点让人寒心了。当时,窦婴已经没啥用了,无论内政外交,都可以不再需要他。窦婴闹了这么一出,更是平白无故地给刘彻找了很多麻烦。既然老妈和舅舅都想让你死,那就只好这样了。至于那份遗诏,无论到底有没有,窦婴的结局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窦婴死了,旧外戚的势力彻底退场。但是田蚡也没高兴几天,就在三个月后,也死了,据说,是害怕窦婴和灌夫的鬼魂,被吓死的。他确实是忧惧而亡,但是他忧惧的不是什么鬼魂,而是他见不得人的秘密被曝光了。

虽然灌夫和窦婴都死了,但是灌夫掌握的把柄,其他人说不定也知道,事情传到刘彻耳朵里,不过是早晚的事。田蚡真正怕的应该就是这个。

《史记》上说,田蚡死后,他的儿子田恬继承了武安侯的爵位,但是只过了五年,田恬就因为进宫的时候穿的衣服不合规矩,被废除了爵位,罪名是“不敬”。当初田蚡抓捕灌夫,用的也是这个罪名。

7.汉武帝的生育问题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秘密,能把田蚡给吓成这样呢?

这就要说到刘彻的个人烦恼了。通俗地说,就是刘彻的生育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彻都已经二十好几了,还是没有儿子。对于皇帝来说,没儿子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继承人。在当时人的眼中,儿子继承老子的皇位,天经地义,大家都没话说。可是,如果你没有儿子,那这个皇位,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呢?

不仅皇室成员会这么想,就是大臣们对皇帝的忠心也会产生动摇。当年周勃和陈平拥立代王刘恒当皇帝,理由之一就是少帝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

碰到这样的情况,臣下的忠诚度难免会打折扣,也包括田蚡这样的亲舅舅。在田蚡当上太尉的第二年,刚好淮南王刘安进京朝觐,田蚡就到霸上去迎接他,霸上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白鹿原。田蚡私下里跟刘安说:现在天子没有儿子,大王您是高祖的孙子,又有贤名,如果天子死了,这皇位肯定是您的了。淮南王听了,非常高兴,送了田蚡很多钱。

实事求是地说,田蚡应该不是真的希望刘彻死。亲外甥刘彻当皇帝,对田蚡来说,已经是利益最大化了。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只能是自己造反当皇帝。他跟淮南王说这些话,应该是投机本性发作,见人就拣好听的说,顺便再捞一点外快。

这种话,只要传到皇帝的耳朵里,那是必死无疑的。田蚡就是感觉经过窦婴和灌夫这么一折腾,说不定,这个秘密就已经泄露出去了,所以才忧惧而死。他自己,或者家里人不敢实话实说,只好编了个窦婴和灌夫鬼魂索命的幌子来遮掩。

后来淮南王谋反案事发,这个秘密还是被爆出来了。刘彻就公开地说: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不管怎么说,这没儿子,肯定是不行,没儿子成了刘彻的一块政治短板。现代人可能对生育问题看得比较开,没法体会古人的心情。

打个比方:有一笔巨额财富在等待你继承,但是有个硬性指标,你必须有儿子,可你没有,就问你着急不着急吧?即使是现代人,结婚七八年没孩子,流言蜚语都会满天飞,更别说两千多年前了。当然,当时的刘彻已经有女儿了,只是没有儿子,这一点得说明一下。

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是因为这个事,才搜罗了那么多美女给他。卫子夫也是因为这个机会才进宫的。

直到公元前128年,刘彻都已经28岁了,卫子夫才给他生了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戾太子刘据,刘彻的这块短板才算被补上。在平均寿命不到50岁的古代,这至少是中年得子了。儿子出生两个多月之后,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窦婴和田蚡都死了之后,外戚势力已经不能对刘彻的政治抱负构成阻碍,汉朝对四方开疆拓土的行动开始进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