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欲康复:别烦,睡好是关键
书桌上放着《生了乳腺癌,怎么吃》之样稿,翻阅后十分欣慰,想说几句。
该书主编孙丽红教授多年前带职攻读博士。她原本是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当时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与饮食健康相关的教学工作,却醉心于肿瘤与饮食关系的深入研究,想进一步提升,所做的博士课题就是常见癌种与吃的关系。博士期间她开创性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令人瞩目之结论,可以指导芸芸众生从治疗走向康复。博士毕业后便一直在从事营养学教学研究,同时在全国各地奔走,研究、讲学及科普,希望通过饮食调控来帮助芸芸众生防范肿瘤,远离癌症,更好康复。因为她从事这项工作时,关注者寥寥无几,又是属于实证性研究,等于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之空白,故多年来一直是此领域的佼佼者、引领者,特别是她还致力于现代媒体(包括各地电视台等)的科普宣传,让普罗大众知晓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使她成为该领域之“网红”。
乳腺癌,是一个欲说还休、有说不完话的话题,尤其是本书所讨论的防范转移复发之类!我先谈谈本人最先所接受的关于乳腺癌之“教育”。
记得刚刚读书之际(20世纪70年代),老师讲到医学史时,特别提到乳腺癌是“帝国主义癌”(与此有“同等”待遇的还有肠癌等)。本人纳闷:“癌还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下课便问老师。他回答说:“虽历史上中国就有乳腺癌等,但很少见!”“现这些病主要发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他还补充说,大多是西方生活方式腐朽糜烂的因素所致……当时,不甚解其之意。等学识见长后始知,的确,欧美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大概是中国的4~5倍。当然,那是当时(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时过境迁,乳腺癌现在也已是中国临床最常见的大癌种(仅次于肺癌),涉及患者众多,几乎周边时时都会碰到。就在这两天,就有好几个曾相识的女性朋友关心她(或者她朋友)的乳腺问题;或发现了乳腺有疑似难题。因此,人人都特别关注乳腺癌,故有了“粉红丝带”等全民性活动。
关于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不用多说,谁都知道,这些年来直线上升,而且是处在快速飙升的通道之上。幸哉!哀哉?难以定论!很显然,乳腺癌之快速飙升,促进因素是多方面的——饮食及膳食结构的快速变迁,生育方式截然不同,以及人们的生活压力剧增等。
笔者临床上诊疗过的乳腺癌患者最多。原因有二:其一,乳腺癌本来人群基数就大,我的乳腺癌患者群(是除肺癌群外)最大的,诊疗过6000多位姐妹;第二,乳腺癌患者特别认真、敏感,开始一有小恙,就反复找你,故更愿意或更勤于就诊的,是她们。6000多例患者中有各种类型——晚期的、“三阴的”、多发的、皮下/内脏转移的、溃烂的、发臭的,以及种种特殊类型的。作为一位关爱女性之医者,对她们深表同情和理解,也有丝丝无奈,丝丝惋惜,更常有悉心研究分析……因此,有一些话语权。
首先,有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1]一般是58岁,而中国非常特殊,中国的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比世界平均年龄提前了整10岁,也就是48岁!可以说,中国女性平均较世界水平提前10岁被乳腺癌盯上了!换句话说,中国女性生乳腺癌,较世界水平年轻了10岁!这肯定不是好事情,值得反思!
我们还注意到: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可进一步粗略地分出三大类型:
第一大类型是30多岁患上乳腺癌的。这是近些年来快速上升的亚型。典型的像上海复旦大学的于娟[2],对此,关注乳腺癌的都很清楚。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圳30岁现象”。这些女性病前往往体质很好,一般不是基因问题,但往往好胜心强,拼命工作,有泪不轻弹,很想活出个人样来!然后,年轻时便拼命挣扎,顽强拼搏,且往往学历不低。通常23~24岁大学毕业,然后,拼命努力工作,工作了6~7年;或8~9年后,也许比较顺利,也许有种种坎坷,也许可能还有各种痛苦与挣扎等,或与社会氛围“水土不服”(如在深圳打拼的)。总之,种种因素促使她们“硬扛着”,或许,先有过内分泌失调等,或许,有的还伴有严重的失眠、焦躁等,但“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让她们都扛过去了。终有一日,突然发现有病了,一查,懵了,居然是乳腺癌来“造访”了。笔者碰到的这类患者不计其数,怜香惜玉及哀叹之余,总多了几分惆怅及感慨,稍微有点健康常识,略微放缓一点节奏,或多些好友平素疏导,也许不至于如此!这一类型在我们看来,主要是因长期压力过重及拼命挣扎,难以宣泄及释放郁闷,导致体内激素严重失衡,内分泌严重失调。这类患者如能及时治疗,并改变活法,愈后效果很好。但她们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及调整行为习惯,包括饮食等。
第二大类是主流类型,常见于40~50岁的女性,它在乳腺癌中占据主导,占60%左右。这一大类比较复杂,有多个亚型:既有与前者相似的(争强好胜不服输型);也常见一些情绪素来极不稳定、谨小慎微,或情感细腻、敏感多疑的林黛玉型的,就像饰演林黛玉的电影明星陈晓旭。我早就提出:三种女人最容易生癌(财会、中小学老师、办公室中低管理人员),指的就是这一类。这类患者素来小心翼翼,长期睡眠不好,精神压力重,很多小事都看重,什么事都特别关注。我将其称为焦躁/抑郁/情绪不稳定型。这类患者重要的是稳定情绪,注意饮食,别烦,睡好!
第三大类型是60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常没有任何前驱症状,偶尔发现有乳房结节,隔一段时间一查,结果是乳腺癌。这种类型也有些特点——往往体型偏胖,劳碌命,爱操持家务而焦躁,不是很注意饮食,残羹剩饭都一股脑儿装进肚子(往往为了节俭),并以家庭主妇为多,总认为子女在外拼搏不容易,能省吃俭用就尽可能省;爱唠叨,管闲事,性急躁,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对此,饮食纠治的同时,调整性格(少管、放慢、糊涂)就十分重要。
乳腺癌患者大致可区分出这么三大类型,而乳腺癌变及造成伤害是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既有基因问题,也有压力及生活方式问题,更有性格及情绪偏差等。
在笔者逾40年的几千例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过程中,在陪伴了数以千计女性们的康复历程中,有个深切体会:其实,乳腺癌患者的自我调控——包括释放压力,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还涉及优化饮食等,往往对其病之康复具有巨大意义。
当今,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且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也进步很大。然而总体疗效虽有提升,但仍无法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乳腺病变是由众多因素引发的,光靠单一疗法效果都不佳;特别是仅仅押注于现代新疗法的,往往顾此失彼,长期康复效果欠佳,必须强调综合治疗。第二,当今乳腺癌治疗中,过度倾向非常明显,宁可错杀,不愿放弃,已成定势。其实,所有疗法都有边界,绝非多多益善。笔者治疗中,太多医界人士自己生了乳腺癌,相对就谨慎多了,可谓反面教材。第三,综合治疗中,中医药本应是重点,但被忽略。在调控内分泌方面中医药素来有优势,民间口碑甚佳。而本质上乳腺癌基础病变就是内分泌失调。早在30~40年前,临床还没有靶向药等有效手段,仅手术化疗加中医药,也控制了大量的乳腺癌患者的病变,现大都已康复20~30年了。因此,妇科肿瘤(特别是乳腺癌)治疗中忽略中医药,是一大失误。第四,综合治疗除中医药外,也忽略了饮食、情绪、睡眠三个核心的调整:①学会优化及控制饮食,参照本书作者之方案,好好调整饮食,大有益处;②别烦;③睡好——不管哪种类型的乳腺癌患者,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情绪敏感、焦虑、烦躁等特点,故要求“别烦”。为此,我们还针对乳腺癌等癌症患者开设正念疗法,颇有益处。而“别烦”是前提;“睡好”是结果,也是要求。
须知,良好睡眠对乳腺癌患者的意义不低于治疗药物。对此,在理解前述意义基础上有两招:本书作者孙丽红教授除研究针对性的饮食指南外,还特别关注患者睡眠问题,写有《睡得好病不找》一书,同样好评如潮,可以找来看看,开卷有益;床边备一些助眠药,实在睡不着,偶尔吃点安眠药之类未尝不可。
讲到乳腺癌必须提及“三阴”问题,这是困扰患者的大问题。所谓乳腺癌“三阴”者,指的是癌组织免疫组化检查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等均为阴性者。因为“三阴”者不建议用内分泌药治疗,没法用药,或不提倡用药,常被异化为“三阴者恶性程度更高,更容易转移复发”等坊间说法。此说法虽有一定文献支持,但反过来,也有文献支持“三阴”者通常对化疗等更敏感,疗效更好,中医药效果也不错。然而,由于社会定见之故,让“三阴”患者每每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不良情绪本身会劣化心境,恶化病情,冥冥中对其之转移复发,起着助纣为虐之功。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怪圈。其实,临床上“三阴”患者是不少的,占整个乳腺癌患者的10%~20%。数十年来临床,我们诊疗了数百例“三阴”患者,大都康复得很好,完全没有必要作茧自缚,忐忑不安。在我们看来,第一时间积极有序地接受治疗,再加上饮食、情绪等的长期调整,其康复不见得比一般乳腺癌患者更差,故大可不必为“三阴”而杞人忧天。但需要患者更长期的自我调整、优化生活方式等,扎好篱笆,做好防范工作。
40多年来,随着诊疗乳腺癌经历及经验之增多,也随着治疗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在我们看来,发病第一时间进行综合/合理治疗的,几乎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可走出困境,包括很多晚期(有几位伤口破溃、发臭)患者,借助合理/综合治疗,都康复得不错。只是相对康复周期漫长些。笔者分析了一些失败者,都有因可寻,且可破解,只要不是奄奄一息者,除非乱治,除非顽固地我行我素,不想改变者。而女性姐妹中,有很多是顽固且不愿自我改变的,对此,爱莫能助。
乳腺癌患者中有两类情况特别强调一下:第一类是年龄偏大的。有些年龄(如70~80岁)偏大的、有基础病(如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的,自己不愿意手术,手术指征也不强的,主张保守治疗。我门诊保守治疗的这类乳腺癌患者不少,效果都是很好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①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整个身体机能(包括内分泌等)都已退化,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动力因素弱了。②存在着基础病,且很难说只是单纯乳腺癌,也许已转移,故术后逃不了创伤性化疗。一化疗,受不了;不化疗,开刀捅了“马蜂窝”,不行!有点得不偿失。当然,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态。第二类是年轻的。我讲的年轻,是指7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保守方法来控制是比较难的。尽管现有观点主张把乳腺原位癌剔除出必须手术的范围(认为原位癌死亡率很低),但依据中国的国情,一旦患者知晓自己患了乳腺癌,这个就难以控制了:因为压力是促进癌发展之动力。我曾经骂哭过很多女性,初期十分固执——“我就不开刀”“我就想保乳”“我就不想治疗……”想靠自己的意志战胜乳腺癌。结果,陈晓旭就是典型!很多这类患者最后被我骂加劝地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得很好!所以,年轻的乳腺癌患者,一旦已经自我知晓了,一定主张中西医结合,该手术还得手术。因为,一旦自我知晓患癌,情绪肯定受影响,乳腺癌是受内分泌调控及影响的:情绪→内分泌失调→肿瘤发展,这是规律。
当然,对中青年的乳腺癌疑似患者,检查后我会积极鼓励保守治疗。但必须每隔3~5个月检测1次;定期中西医保守治疗;轻易不做穿刺——穿刺就两个结果:穿到了,必须手术,没有讨价还价;穿不到,不能排除没有原位癌,何必呢!我自认为最大的成就不是说治好了多少患者,而是手术刀下保全了几十个乳腺癌可疑患者的乳房,包括让数百例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原发性肺腺癌的即将手术者以观察追踪方式,渡过了手术关。因为心中有底,有些患者只是属于惰性癌变,这种情况在严密观察及积极干预下,完全可以保守方法处理。即使不行,再手术也可以。此时,一是要让患者从容、宽心。因为放宽心,释放压力,悠闲活着,就是一种治疗,也是相当积极的治疗。而压力及恶性情绪,一定会导致乳腺癌(也包括其他癌种)的发展。
关于乳腺癌原位,世界新共识是不太主张手术的。这是一个正确且有益的认识。我们最近应邀发表了一篇相应的论文——《惰性癌变的医学干预》,临床上有许多惰性癌变,动不动就开刀等创伤性干预,其实这并非最佳对策。但此时你如果没有一个强大内心,没有好好的精神意识来支撑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不如开刀算了,因为压力会导致其病变从原位的逐渐进展成为浸润性的。而对于浸润性乳腺癌,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乳腺癌现在是世界医学界常常用来“炫耀”的癌——因为5年、15年生存率都很高。早在十多年前,美国的一份权威资料就提示,发现时没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15年生存率达到87%;有转移的15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82%,这个概率是很高的。国内水平虽有差距,但也正在缩小之中。有资料表明,上海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早就超过80%。因此,女性姐妹们,应该把乳腺癌看作是上帝对你的一次考验,是在你人生履历中所设置的一个门槛,勇敢地跨过去,后面的生活历程也许更精彩。须知,宋美龄就是乳腺癌患者,在那个时候(四五十年前),她生了癌,而最后,她通透优雅地活到了106岁!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还是言归正传,乳腺癌患者必须控制好饮食,尽可能别烦,争取睡好!孙丽红教授还有一本书——《睡得好病不找》,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因为孙丽红教授是女性的良师益友,这两本书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是葵花宝典,一定会帮女性姐妹们走出困境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会长
中国健诺思医学研究院创始人
何裕民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