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珍妮弗·杜德娜
(Jennifer Doudna)
这是一段私人故事,作者从学生、教授以及狂热的实验科学家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探求细胞合成蛋白质机理的故事,合成蛋白质是细胞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活动。从这段生动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探索的热情,实验不符合预期时的困扰,以及与科研成功道路相伴的个人和专业上的挣扎。
作者的视角有好几个特别之处。作为一位美国和之后到英国的新移民、半路转道生物领域的物理学家,他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圈外人力图成为新的科学界和社会一员的那种切身感受。这种渴望也许成就了他所描述的科研之道:渴求归属感的同时,他仍然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立特行,并且开始了一段“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发现之旅。当然还有科学发现本身:他发现了能读出遗传密码并将其中的核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链的编译器的结构,这种结构给人启发,而氨基酸链则组成了地球上所有生命必需的蛋白质。书中阐明了由大、小亚基组成的核糖体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下列工作:揭示了核糖体小亚基解码的分子机制,以及多种抗生素药物阻断细菌核糖体的功能从而消除微生物感染的途径。确定核糖体小亚基的整个过程,从开始时确定其各个成分到后来的纯化、结晶完整核糖体小亚基的绝技,讲述了一个既靠天赋也靠运气并最后取得成功的精彩故事。
作者的故事也包含了专业上的两难境地,探索中的意外发现以及科研中所展现的人性,即个人性格的主导作用。任何科研的突破性成果离不开多位研究者的贡献,科学家也免不了时常接受探索中的挑战,同获得新知的曲折道路上的种种挫折战斗。新的想法到底从何而来,是完全属于某个人的还是与他人讨论之后的萌芽,有时候答案并不是那么明朗。同事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有时候即使新发现近在眼前,也得先处理这样的竞争关系。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艾达·尤纳斯(Ada Yonath)以奖励她对于核糖体结晶的早期贡献,以及之后文奇·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和汤姆·斯泰兹(Tom Steitz)对于解析核糖体亚基结构的贡献。然而书中也提到了,由于诺贝尔奖3个获奖人的限制,其他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没有获得颁奖承认,尽管他们的见解影响卓著。在这一点上,本书对此提供了饶有趣味的个人经历和观点,读者们从传记角度可管中窥豹,但不可将其当作客观的历史论述。对于理科生或者正在学习科研方法的学生们,本书探讨了探索过程中的新鲜角度,以及发现新知的艰苦道路。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对科技文献领域的杰出贡献,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事实的陈述,也深度剖析了科学家求索道路上感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