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的“损友”——幽门螺杆菌
现在,幽门螺杆菌可谓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名词了,它被认为是胃病的罪魁祸首。那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导致胃病的呢?让我们从幽门螺杆菌的“品行”说起。
胃的功能之一是分泌胃液,胃液的pH为0.9~1.5,这种条件下绝大多数细菌无法存活。因此,一开始人们认为胃内是没有细菌的。
1983年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发现胃内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菌,当时科学家们还不是很确信它们的存在,但怀疑它们与胃病有关,马歇尔还亲自喝下细菌培养液体验胃病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证实胃内确实存在着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并且明确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还因为发现和研究幽门螺杆菌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绝大多数细菌在经过胃酸的化学攻击后都“阵亡”了,幽门螺杆菌之所以能在胃黏膜中繁衍生息,是因为它们有独门绝技——中和胃酸。幽门螺杆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尿素酶能水解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氨能在幽门螺杆菌周围形成一层保护性“氨云”,中和胃酸,使局部的pH升高。“氨云”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一样,“氨云”之中的细菌便能定植于胃黏膜,繁衍生息。
不仅如此,在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黏膜后,它们还会“搞破坏”以利于长期生存。幽门螺杆菌能分泌空泡毒素,使得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凋亡,日积月累导致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萎缩了,局部的胃液分泌减少了,更适合幽门螺杆菌生存,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另外,如果局部的胃黏膜受损特别严重,之前提到的胃的“保护衣”也会在这个部位产生一个“破洞”,这个部位的组织失去了保护,就会直接暴露在胃液中,后续可能发展为溃疡。
如果胃黏膜天天被如此伤害,就会加速细胞的增生,这种增生如果发生在有毒素或致癌物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胃癌细胞就是在这种无数次修复、增生中突变而来的,所以说,导致胃癌是幽门螺杆菌的又一项罪名。
幽门螺杆菌
与消化系统大部分疾病一样,幽门螺杆菌也主要经口腔进入人体,这种细菌常存在于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通过共同进食感染。其实很多人的幽门螺杆菌都是在儿童时期感染的,感染源多是家庭中的长辈。中国的饮食习惯是围餐,常共用餐具、食物的行为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创造了天然条件,这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原因,而有分餐制饮食习惯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低。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亚洲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70%,但胃病的发生率远没有那么高,因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一定发病;反过来也是,得了胃病也不全是幽门螺杆菌的错,它们可能只是始作俑者。胃病虽然与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但不能简单画等号。如果把幽门螺杆菌比喻为“坏人”,不是所有人和坏人玩都会被带坏,遗传因素、生理状态、易感性、菌株的差异等特定的条件使得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在一部分人体内“兴风作浪”,因此疾病只发生在部分人群之中。
被诊断为胃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这点是明确的,但不是全面的。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幽门螺杆菌归为1类致癌物,证据确凿。幽门螺杆菌本身可产生促癌毒性产物,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可能致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发生胃癌,两者有相关性,但并非一定是因果关系。胃癌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很多时候还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是否干预等密切相关。下面的数据就能让您清楚地理解这个道理,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将近60%~70%,而胃癌的发生率却比这个数据低很多。
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很多人本身并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因为总是听说它会导致胃病和胃癌,自此之后就忧心忡忡。
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50%以上,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治疗以降低患癌风险。绝大部分人感染后不产生症状,或者不产生明显的“破坏”,幽门螺杆菌只是长期潜伏,伺机而动,是否发病或产生危害与个体因素有很大关系。
既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病,是不是有些情况不需要治疗,究竟哪些情况才需要治疗?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转归,不同人之间差异很大,是否需要治疗主要依据是否有胃癌家族史、有无胃黏膜病变情况(萎缩、糜烂、肠化、溃疡等)、有无症状、有无心理负担等因素。
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推荐以下人群进行根除治疗:
(1)具有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胃癌家族史。
(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病变严重(如糜烂、肠化等)。
(3)消化不良(如影响正常生活的反酸、嗳气等症状)。
(4)需要长期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
(5)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6)残胃(胃切除术后)、胃MALT淋巴瘤(一种特殊类型的胃淋巴瘤)。
(7)心理负担大。
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人即便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根除,更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可以这么想,如果幽门螺杆菌能够和我们和平共处,那么我们就不必将它赶尽杀绝,只需记得按时去做个胃镜检查一下这些“小家伙”是否对你的胃造成损伤就好了。没有明显异常、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般萎缩性胃炎,建议每3~5年复查1次;伴不完全性结肠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建议每年复查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建议每3个月复查1次。
如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呢?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因为多数抗生素在胃内酸性环境中活性会降低,幽门螺杆菌不易根除,所以单用抗生素是不够的,得用“组合拳”。临床上最常用的组合方法是两种抗生素+抑制胃酸分泌的药(某某拉唑)或两种抗生素+铋剂(果胶铋)联合应用根治幽门螺杆菌,称为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
一般来说,用药几天后多数胃部症状便可缓解,但需要坚持用药治疗2周才能将幽门螺杆菌彻底清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采用此方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很理想,但由于目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所以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也较为常见,因此治疗后1个月需要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已被彻底清除。如果您想根治幽门螺杆菌,建议您和家人一起检查、治疗,这样才不容易互相感染。
对于幽门螺杆菌这种能让人群普遍感染的细菌,只有自己预防显然不够,全家都要行动起来。碗筷消毒、分餐、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这些都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父母与儿童的餐具应分开使用,更要摒弃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或将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的习惯,如果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种方式无异于把幽门螺杆菌直接传给孩子。
在外就餐,若餐具循环利用且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也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所以一定要注意餐具的卫生情况。
根治后的患者一样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主要是预防日常亲密接触导致的再次感染,因此全家人一同治疗是避免相互感染、再次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