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知识篇
中风是怎么回事?
提起“中风”,人们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它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性疾病中排在前列的疾病,它随时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说它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对它也多是只闻其名不明其实,没有足够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或者亲眼见过有的人突然出现脸或(和)肢体麻木,伴有口眼㖞斜,流口水,两腿发软或跌倒,更有甚者失去活动能力,需要完全卧床;有的突然出现讲话不清、讲话困难或听不懂他人讲话,而且总感觉身体疲倦、很想睡觉;有的伴有剧烈的头痛,及突发的喷射性呕吐;有的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神志不清,不识人,不辨事,精神错乱;有的会出现视线模糊,看东西时明明是一个,他非说是两个(复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出现以上症状时给他量一量血压,往往发现其血压居高不下。
明白人一见到这些情形,会马上反应过来:这人中风了!中风又常常被人们称为“半身不遂”、“偏瘫”,事实上,这些人们口中的中风代名词,只是一些中风的症状,严格意义上的中风并不一定会出现所谓的“半身不遂”。有的人只是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手脚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水直流,并没有直接发展到“半身不遂”,这是一些轻型中风患者的表现。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偏瘫”是指中风后经及时或者未及时治疗,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但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种情况,这种病人往往意识清醒,但有发音不清楚,饮水时呛咳,吞咽不利,肢体运动不协调,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风呢?中风这个病名出自中医学,古代医家结合这一类疾病的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如自然界中疾风骤起,并且此类疾病的病情变化迅速,如风般变化莫测、不可捉摸的特性,形象类比命名为“中风”。现代医学亦引用了中医中风的病名,统指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脑卒中。“卒”表示突然的意思,与中风的含义类似,也是说此类疾病起病突然。现代医学将脑卒中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中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出血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为缺血脑卒中。其发病原因多为: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管腔狭窄、栓子脱落堵塞,导致的梗阻。在两类脑卒中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75%~90%。无论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病情重者均可能致命,病情轻者也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不但对患者本人的生活及工作造成诸多困难,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起病急是中风最大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们不难发现,中风的发生往往出现在患者正在做事时、半夜醒来上厕所时或早上起床时发现身体功能出现异常,其发病无规律性可言,且发病后病情变化迅速,病情重,容易危及生命。如何尽快地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发现怀疑为中风先兆的表现,就需要及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送到医院,接受医师的专业指导与治疗。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中风有时即便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也有不少患者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力减退、关节僵硬,等等。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其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50%~70%的幸存者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在生活上需专人护理与照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和沉重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了解到,中风是起病急、病情重的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死亡率高,幸存者又多遗留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又多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点预防和治疗。在此之前,我们要继续了解中风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中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大脑及其血液循环有个大致的印象。脑的形态大体上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包括脑桥和小脑)以及延髓五个部分,端脑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其余部分除小脑外通常称为脑干。脑的功能非常复杂,脑干是控制呼吸、循环的生命中枢,因此脑干受损常常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小脑主管机体的平衡,因此小脑受损主要表现为平衡失常,肌张力、姿态控制和随意运动的不协调。覆盖在大脑最外面的一层是大脑皮质,是掌管人体各种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分为多个功能区,如语言、感觉、运动等。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中枢之间有许多起联系作用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一个叫内囊的结构,虽然大脑的功能分得很散,但这些传导纤维却相对较集中,所以当内囊区受损伤,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例如病人半身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还可伴有偏盲。
大脑的血液供应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部分构成。颈内动脉系统起自颈总动脉,其组成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血液供应为眼球及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的前部;椎、基底动脉系统起自锁骨下动脉,其组成为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其血液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脑干、小脑、间脑后部。这两个系统发出的两类分支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为皮质及其下面的髓质提供营养,中央支深入脑实质营养皮质下的核团和联络纤维。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分支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支,它经由脑实质,在穿过脑实质到达大脑表面时,它分出许多细小的与主干垂直的中央支,供应包括内囊在内的深部脑组织;到大脑表面后分出数条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部分区域,该区域内有躯体运动、感觉和语言中枢。因此,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如果发生阻塞,对机体的功能有严重影响。左右大脑半球动脉之间和两个动脉系统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个脑底动脉环。健全的脑底动脉环可以充分发挥其侧支循环的作用,沟通脑前、后、左、右的血液供应,因此在某一动脉逐渐闭塞时,在这些侧支循环的作用下可不出现临床症状。如动脉急性闭塞,侧支循环不良,心脏功能不全或血压明显降低时,就会发生脑局部缺血。
人脑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而脑重仅占体重的百分之二左右,安静状态时的脑血流量却为心输出量的五分之一。无论睡觉或觉醒,要维持正常成人的脑功能,每分钟须供应脑组织500~600mL氧和75~100mg葡萄糖。因此,每分钟流经脑的富含氧和葡萄糖的循环血液需要1000mL左右。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能量贮存,需要连续地由血液供应氧和葡萄糖。若阻断脑的血液循环6秒,神经代谢就会受到影响;若阻断2分钟,脑的电生理活动停止;若阻断5分钟,脑组织会受到损害。脑与身体其他器官不同,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几乎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引起症状,而不像肝、脾、肾等器官即使发生较大梗死,其余组织可代偿,整个器官的功能可不受影响,因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当病变发生于脑的供血血管,或因颅内外各种因素导致脑血流减少或中断,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时,就会引起脑神经细胞的缺氧、水肿或坏死,同时相对应的症状就会在临床上出现,即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风。由此可见,中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中风的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的性质、部位及其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中风的轻症表现为突然语言不利,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或肢体运动不灵活,肌肤麻木或感觉消失,一般无神志障碍。中风的重症表现为突然昏迷、摔倒,不省人事,或牙关紧闭,两手握拳,颜面潮红,大汗淋漓,呼吸深而慢,痰声漉漉,或目闭口张,两手撒开,鼻息低微,大小便失禁,半身瘫痪,语言不利或失语,并可迅速导致死亡。
中风发生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动脉硬化使血管脆性增高,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等使血管壁出现异常结构。在高血压情况下,尤其在出现某些诱因时,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大便干结、饮酒等,使血压产生一个突然的升高过程,可能使脑动脉血管破裂,产生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纤维颤动、心肌梗死等。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壁粗糙不平,易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附着、聚集、淤积而形成血栓,在心脏病的诱因下,阻塞脑血管腔,造成脑组织缺血、软化而出现脑梗死症状。
如果有老年人出现了头痛、肢体感觉异常,甚至肢体活动障碍、口齿不清等表现,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或者曾经有中风病史者,更需要警惕和重视,首先应考虑有中风的可能,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如出现肢体偏瘫、偏盲、昏厥等严重情况,应马上令患者平卧,保持稳定情绪,拨打“120”迅速送至医院抢救。作为家属需要在此时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让患者平卧的同时,去除枕头,将头偏向一侧,如患者有呕吐及昏厥的症状,应及时清除口鼻的呕吐物及分泌物,防止昏迷患者因呼吸道阻塞而发生窒息。患者家属应避免随意搬动病人,因为患者如果被错误地搬运,会因体位的变化导致血压出现波动,同时还会令患者的精神紧张。不要小看患者出现的精神紧张,这种精神紧张会加重脑血管的痉挛,导致血压迅速大幅度的升高,使本来没有发生脑出血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在运送患者至医院的路途中,需要尽量避免颠簸及震动,如果使用救护车,最好将担架保持抬起来的状态,以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出现震动而加重患者出血。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合理地使用家庭自备治疗药物,不可在没有确定中风类型的情况下滥用药物,因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用药是不同的。如果患者的血压很高,可口服降压药,但不能服用太多,以免血压波动太大,使中风的病情加重。病人及家属应注意不可随便使用家庭备用“保健盒”中的药物来作为急救药品,因为“保健盒”里面的药物是专为心脏病人配备的,其中的扩血管药(如硝酸甘油等)会加重脑出血。
中风一般病程很长,有的患者整个后半生可能都要受其困扰,中风在急性期一定要及时送医院治疗,那么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该怎么办呢?是一直住院治疗,还是干脆不治了,任其发展或者任其自愈?专家认为,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一定要治疗,但是这时候的治疗措施与急性期大不相同,患者无需住院治疗,但我们要掌握一些治疗方法,如本书介绍的艾灸、按摩、刮痧、拔罐、敷贴、熏洗、偏方验方,同时配合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心理调护等,在家中给自己或亲人进行康复治疗,促进中风的恢复。
中医有句话说得好:“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说如果在平时加强预防,就可以减少生病的机会;如果已经得病了,经过积极治疗可以防止其变生他病。希望通过本书使广大读者对中风病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防治中风病的常用疗法,在中风之前了解中风的先兆症状及发生发展规律,在中风之后积极治疗并预防并发症,以促进后遗症的恢复,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