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其他人
且不说一个人的一辈子会和多少人打交道,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在脑海里留下足够的记忆,单就我自己人生的前二十二年而言,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就已数不胜数。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都无法脱离社会这张“大网”而独立生活。即使是老子推崇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模式,也仅仅是将社会这张“大网”,分割成了一张张“小网”,人们还是生活在“网中”。正因如此,这就决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外,还有只是以背影、动作、言语、情绪等等形式刻印到我们脑海中的一群人,我且将他们称为“其他人”。
之所以称这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这群人为“其他人”,一是为了表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直接,二是为了和“陌生人”的概念进行区分。在我看来,“其他人”中除了陌生人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的“熟人”,这些熟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他们于我们自身而言仅仅是熟悉罢了,反倒是有些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却会带来深刻的启迪。
我的故事里会有许多“其他人”出现,比如同龄的玩伴、左右的邻居、救命的恩人、有趣的同窗、智慧的师长、怒目的仇敌、同行的路人、串街的小贩、瞬息的过客等等,我生活的每个片段中都可能会有他们的身影出现,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片段,构成了我的生活大剧。
上面的介绍可能还是有些太抽象,虽然有些轮廓,但从人物的角度来看,确实缺少了血肉,不能够很直接的体现“其他人”对于我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还是简单举两个例子,这样可能会更清楚一些,具体的情况,我会在故事里面提到。
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有没有“后福”目前还说不定,但确实自己经历过“大难”,而把我从“大难”中解救出来的,既不是我的家人,也不是我的好友,就是“其他人”中的一员,我的一个儿时玩伴。其实事情说来也简单,就是我小时候贪玩逞强,差点在河道里被溺亡,是当时一起玩的伙伴把我从漩涡里拉了上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但如此重要的人,却早已远离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生活中的“其他人”。
说完自己的恩人,再来介绍一下,小时候自己一度将其列为“仇人”的一个“其他人”,这个“其他人”也是自己的一个儿时玩伴。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一次课间跑操,这个玩伴和我开玩笑,跑操的过程中趁我不注意,恶作剧地脱我裤子,好在我当时反应快,他没有得逞,但是当时的我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当场声称和他断绝朋友关系。但随着自己和这个儿时玩伴都长大,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这个“仇人”慢慢成了“其他人”之后,我之前的“仇恨”似乎也渐渐淡漠了。
你看,这些“其他人”给我带来了爱恨情仇,仔细一想,生活其实也就是如此,或者爱的着迷,或者恨的痴狂,亦或者爱恨交织,这便是“其他人”以及我们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吧。
每个人生命中的“其他人”都很多很多,我也一样,只能是草草地做个结束,还是让故事作为媒介继续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