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舒洪星
舒洪星在村子里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舒百万,对,就是百万银钱的“百万”,他曾一度成为我们村子乃至我们县里的风云人物,因为在普通草根群众来看,舒洪星的人生轨迹完全验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不过,曾经辉煌过并不意味着辉煌可以一直延续,而且在这人世间,似乎也有比辉煌一生更为重要的事,只不过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概念罢了。
舒洪星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和其他家庭一样,最小的孩子一般都会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舒洪星也极受父母宠爱。父母一直供舒洪星读书到高中,还想让他可以上大学,但舒洪星的学习成绩很是一般,没能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就出来工作了。
舒洪星高中毕业时,正是90年代初,当时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手里也渐渐有了余钱,翻盖新房的人也多了起来。当时舒洪星的堂哥舒洪涛看到这个机遇,便在村子里组织了一个施工队承揽工程,但是舒洪涛大字不识,所以想着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做施工队的会计,舒洪涛便找到了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的舒洪星,两人一拍即合,从此舒洪星便在舒洪涛的施工队里当上了会计。
舒洪涛的施工队越做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所以业务范围上,除了承揽农村房屋的建设之外,也慢慢开始在县城或者市里去承揽大型的工程建设。后来,舒洪涛在舒洪星的建议下,还成立了专门的工程公司,工程生意做得是热火朝天。
公司做大了,工程项目也多了,舒洪星上过学的优势就越来越凸显出来,除了公司的财务事宜他要负责之外,在对接工程业务时,舒洪涛也习惯性地都让舒洪星去处理。慢慢的,无论是在公司里的影响力还是公司外面的业务资源上,舒洪星都超过了堂哥舒洪涛,舒洪星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后来,舒洪星从舒洪涛的公司里带走了一些人和业务,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业务做得越来越好,赚得钱也越来越多,没有一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他堂哥舒洪涛。而舒洪涛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及舒洪星,便把公司的经营都交给儿子去处理,但舒洪涛的公司最终因为承揽不到效益好的工程而被迫解散了。
舒洪星发家之后,做了几件事,便在村里有了“舒百万”的称号。第一件事是花了很多钱在市里买了大别墅,搬家到了市里,但在村子里又花了很多钱圈了很大的一块地盖了十几间房子。第二件事每年的元宵节,他都会买很多烟花在村子里去燃放,引得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在元宵节当天都会跑到我们村子里来看烟花表演。第三件事是他父亲去世时,在村子里连摆了三天流水席,让村子里的人随便吃喝。至今村子里再无第二个人做过前面三件事里的任何一件事,所以像我们后来出生的孩子,要是有人打听舒洪星是谁,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一说“舒百万”,我们都知道是谁。
不过,舒洪星在村里的口碑并不太好,原因在于:一是对于曾经带自己一块干业务的堂哥舒洪涛,舒洪星有挖墙脚的嫌疑,而且对于生意落魄后的舒洪涛及其儿子,舒洪星从未伸出过援助之手;二是舒洪星和自己的三个哥哥存在很多矛盾,大多是因为利益分配和工程业务承揽造成的;三是舒洪星从来没有给村里做过贡献,不捐钱不出力,村里没有落过实惠。当然,这些不好的口碑是真是假不好判断,不排除是村里人“眼红”而无中生有,反正,公道自在人心吧。
近几年,房地产业务不好做了,舒洪星的房地产公司效益也不行了,加之舒洪星上了年纪,好多事情都交给了儿子去处理,所以他回村里的次数也多了。但是,就像上面说得那样,年轻人不知道舒洪星是谁,上年纪的人又都对舒洪星不太看好,所以舒洪星回村里也没有了原来的风光。是人心丑恶?抑或是世态炎凉?不知道舒洪星会怎么评价村里人,也不知道舒洪星怎么评价自己?可能一切只是过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