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实践版: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读:心理营养的主要内容

陈抒云

解读人的天性、全面认识心理营养、爱的能力、联结的能力、价值感、独立自主、安全感、无条件接纳、生命至重、肯定赞美认同、模范、三个不做、只做一个。

我从2011年开始接触心理学,并开始撒网式地广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一边学,一边用。在自我成长和个案经验里,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很多问题直指“关系”,而问题的背后都藏着错综复杂的家庭动力。

在那个时候,我无形当中一直结合并运用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理念,虽然咨询的效果不差,也能解决来访者大部分的问题,但是在个案当中,我仍然会觉得达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就再也深入不下去了。 那个时候,有人想请我去讲课,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的积累没有核心,没有体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就拒绝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遇见了林文采博士,遇见了她的心理营养。

一开始听林老师讲心理营养课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颤抖的。她的每一个视频,我都反反复复地看,珍惜她吐出来的每一个字,如饥似渴地想把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刻在心底,就像是饿了很久的孩子在吮吸妈妈的乳汁一样。在那一刻,我知道,我一直以来苦苦找寻的所谓“核心”的东西,找到了。

林老师提出的心理营养,是每一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在生命力底层真正需要的东西。它也是我曾经在个案咨询当中,陪着案主在心灵深处要去寻找,却一直很模糊,也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那个宝藏。它居然被林老师用如此简单直白的语言,清晰明了地提炼出来了。

如果我们生病了,就需要生理医生开药,去治愈我们的身体。而当一个人的心灵生病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开出来的、去治愈心灵痛苦的药,就是心理营养。林老师深入浅出地提出了心理营养的育儿法,听上去简单,实则要理解得非常深入,才能直达要点。

这是一个让很多家长学了就懂,懂了就会做,做了还有效的工具,是一个能直接运用,并且能够让人从生命力底层真正绽放的法宝。心理营养不只是用在亲子关系上,它适用于所有关系,因为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养育的过程。心理营养是给自己、给孩子、给家人以及给其他生命的终极关怀。

林文采博士提出的心理营养理念,是对心理学界的极大贡献。我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把心理营养的理念介绍给大家。书中的27位家长及孩子所讲述的,就是把心理营养用在自己身上和亲子关系中的实操示范。

因为担心有些家长不了解心理营养的理论,林老师要我写一篇介绍心理营养理念的文字,作为导读。下面就是我对心理营养理论的一些解读。

关于天性

家庭治疗创始人萨提亚女士提出的心理治疗理念中,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那我们要如何理解人呢?我们人是有天性的,天性是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好比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阳光。如果一个人的天性被破坏了,就一定会痛苦,会挣扎,会反抗。林文采博士在长期大量的个案经验之上提出,我们人类有五大天性。

一、爱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能力,就是能付出爱,也能接纳爱。一个人有人爱,会感觉到幸福,能够去爱别人,也会感觉到快乐。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去爱,或是没有人爱他的话,人立刻就会感觉到痛苦,甚至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感觉到自己生命没有意义。

二、联结的能力。人是渴望与他人联结的。如果一个人与周围所有的人都无法联结,就会感觉到孤独和痛苦。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感觉自己活得像一座孤岛,就是因为无法和他人联结。

三、价值感。人和动植物很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需要追寻价值感的。人活在这个世上会不断地追寻:我是谁?我这个生命是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人不仅是希望能活着,更希望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会想要追求自我的实现,这是人精神上的需要。

四、独立自主。看到这个词,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生活,这就是独立自主,其实不是。独立自主的意思是,我能够有选择的权利,我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我越来越能够为自己负责。所以,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孩子或是一个成人不能为自己做选择,不能为自己负责,就会挣扎,想要挣脱,而大部分青少年的叛逆就是源于想要宣告他们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五、安全感。人类是需要安全感的,而最大的安全感,是来自我可以相信我自己。比如,我的工作或是我的婚姻出了问题,甚至哪怕是遇到天灾,虽然我会悲伤难过,或是有情绪,但我相信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能够重新再来,只要我还活着,那就是有希望的。

这五大天性,被林文采博士喻为人生命力的五朵金花,而这五朵金花开得有多么灿烂,是和外在的土壤、阳光、空气、水等有关的,而这外在的养料就是心理营养。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能够得到足够的生理营养,他就能够慢慢地长高长大,从一个婴儿长成大人。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营养充足的话,心灵种子的生命力就能够被激活,他就会有爱的能力、联结的能力、价值感、独立自主和安全感,就能够向着天空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去抵抗外在的风雨。

心理营养不是生命本身天然具备的,就像植物自己不拥有阳光、空气、水一样。那谁能去给孩子的心灵输送心理营养呢?答案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就是世界上除自己以外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能给自己心理营养的人。所有人的重要他人,第一个一定是妈妈,第二个一定是爸爸。所有的孩子一定会把父母当成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给孩子输送心理营养,一定要用时间来做,就好比一棵植物的生长,是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吸收营养,然后代谢生长,孩子也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心理营养。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养育孩子,而其他人能否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呢?答案是:或许可以,或许不可以,这是由孩子自己选择的。相关研究发现,有10%的孩子是一定要求父母亲自来做的。心理营养不足够的人,一生都会在外部寻寻觅觅,寻找其他人作为能给他心理营养的重要他人。在成人以后,这样的人就容易在亲密关系当中,要求自己的伴侣给自己心理营养,从而容易导致在关系层面出现问题。

心理营养

一、无条件的接纳【0—3个月】

什么叫无条件的接纳呢?孩子在出生后的0—3个月什么都做不了,完全需要他人的照顾。即使他什么都不能、都不会,但是妈妈仍然会去爱他、满足他。这叫无条件的接纳。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育儿书,都在提无条件的接纳,很多家长就有了这样的困惑:这和 “溺爱”有什么区别呢?的确,有很多家长容易把“溺爱”当成无条件的接纳,不知道两者的边界在哪里。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家长容易在两极之间来回跳:要么家长说了算,家长觉得孩子错了,便要责罚孩子;要么家长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孩子都是没问题的,就成了纵容孩子,不让孩子从自身的问题行为中学习总结。无条件的接纳指的是,我接纳你这个人,但是你的行为若是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习解决。所以,无条件的接纳不是无底线无原则地去接纳孩子,而是需要温和而坚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无条件接纳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1.当孩子做错了的时候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握着他的手,告诉孩子错了没有关系,他一直是被你爱着的。但是这样的行为错在哪里,影响是什么,他可以怎么做,这些需要家长温和地告诉他。很多时候,家长只会打骂孩子,甚至是一味地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孩子压根儿就不知道,因为家长没有教他如何去做。

2.当孩子未能满足自己期待的时候

其实当父母对孩子有期待的时候,孩子是特别渴望自己有能力去满足他们的期待的。但是,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有的父母可能会因为失望而气急败坏、破口大骂,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非常没用和无能,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虽然爸爸妈妈对你有期待,但这只是我们的期望。我看到你已经尽力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进步。

3.当孩子失败了的时候

对于孩子来说,一次小小的失败,就会让他产生愤怒、悲伤、挫败、无助、失望等很多情绪,会害怕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不被接纳的。所以,当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流泪的时候,父母要温和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无论怎样,我们都是爱你的,你依然是我们的好孩子。

4.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常常会阻止或是指责。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被否定或是被拒绝,他会感觉到整个人都是不好的,是被拒绝的、不被接纳的。情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需要被看见。当一个人的情绪能被别人看见的时候,情绪就会变化。当孩子出现悲伤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看见你现在很悲伤(或者其他情绪),没关系,我听你说,我陪你一会儿。

二、生命至重【0—3个月】

生产后,母亲由于体内本体胺的分泌,当孩子哭闹、有需要的时候,母亲都会不顾一切去照顾孩子。即使孩子小看不见,但是所有的感知都让他知道,当他有需要的时候,他就能够得到回应和满足,他就会收到“生命至重”这个心理营养,也就是在母亲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现在很多二胎家庭出现了孩子之间的竞争问题,就是因为看到老二的出生,老大会感觉到自己对父母来说变得不重要,或是不被父母重视了,因而会感到很受伤。有些孩子甚至不允许父母生第二个孩子。

想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重视的,该怎么去做呢?就是要有一对一专注的陪伴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就是我和你单独在一起,我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或是都在和你共同做的事情上。我全然地陪伴你,让你感受到我是重视你的。

当孩子收到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生命至重的心理营养时,天性当中的价值感就会绽放出花朵来。

三、安全感【3个月—4岁】

真正独立的人格是从分离开始的。孩子想要独立自主,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与重要他人分离。否则,一个孩子一生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分离焦虑。在建立安全感这件事情上,妈妈的作用大于爸爸,因为孩子要分离的对象主要是妈妈。妈妈要有怎么样的状态,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的情绪要稳定。这并不意味着妈妈没有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总是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大呼小叫,或是阴晴不定,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夫妻之间的关系要稳定。如果父母的关系不好,甚至恶劣,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的内心就会很恐惧。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要允许孩子去做任何他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喝水等。之前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来自可以相信自己,当一个孩子可以自己为自己负责时,会大大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安全感的慢慢增强,他会开始慢慢产生分离意识。此时,孩子内在的两个天性会有冲突。一个是独立自主,我可以为自己做选择;一个是我要与重要他人联结。所以,有时候他会表现出很想要自己做,有时候又想去依赖自己的妈妈。

父母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很难伺候。所以,当孩子想要联结的时候,就允许他;当孩子想要自己探索的时候,就大胆放手;当确实有危险的时候,也需要温和而坚持地告诉他不要这样。温和是指,当我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要不带有评判和指责。坚持是指,行为上要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

在给予孩子安全感这件事上,妈妈是最重要的。所以,妈妈要做好四件事情。(1)了解什么是情绪管理;(2)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与父母的关系有问题,情绪很难稳定;(3)核实是否有创伤事件。如果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4)核实是否缺乏心理营养。要学会把心理营养做在自己的身上。

四、肯定、赞美、认同【4—5岁】

孩子在0—3岁时,倾向找妈妈。到了4岁,孩子开始去找爸爸。他们想要得到爸爸给予他们的肯定、赞美、认同。在这个时间段,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得到了爸爸足够的肯定、赞美、认同的孩子,不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可以说,对于孩子来说,爸爸是心灵上的保护神,对孩子的生命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肯定、赞美、认同要怎么来做呢?

第一类:语言上表达肯定、赞美、认同。肯定、赞美、认同,需要是“当下发生的”“注重过程的”“越具体越好的”“真心真意的”。比如,每次看到孩子有一点点感动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动是什么,当下发生了什么,过程是什么,具体去描述它,你欣赏孩子的是什么特质,要落在孩子这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做的事情的结果上。特别要注意,不要加上你对未来的期望,那就不是肯定、赞美、认同了,而是你的希望和要求。当肯定、赞美、认同变味成为要求孩子的工具的时候,孩子是收不到这个心理营养的。

第二类:非语言地表达肯定、赞美、认同。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可以用肢体的语言,比如击掌,表达我在肯定你,我在欣赏你。或是给予孩子一些权利,让他参加社会活动等。肯定、赞美、认同不是条件交换。给予权利只是一个鼓励,是为了表达肯定、赞美、认同,是因为我太欣赏你了,而语言又表达不了,所以我给你一个特权,允许你去做一些事情,或是我送你一个礼物。

父亲给予孩子肯定、赞美、认同,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三个方面。

一是人生观。当爸爸告诉孩子,我喜欢你,我希望你做这件事情。这会给予孩子人生的方向,塑造孩子的人生观。

二是自我形象。通过肯定、赞美、认同,能很好地塑造孩子的自我形象。因为父母愿意认同他,孩子就会愿意在这样的品质上下功夫,孩子的价值感会提高。

三是性别认同。在这个方面,爸爸做的效果远胜于妈妈。爸爸需要对自己的儿子或是女儿说:我真高兴你是我的儿子,你真是我的好儿子。或者,我真高兴你是我的女儿,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孩子会为自身的性别角色而高兴。

五、模范【6—7岁】

孩子的大脑有一个功能,会把重要他人的言语、行为、声音像录像机一样拍下来记录在大脑中,所以从6岁开始,每个孩子就大量吸收来自重要他人的信息,作为他去学习、模仿、认知的对象。孩子在模仿的时候,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来学习:(1)面对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态度、能力和方法;(2)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3)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天性一定是模仿他的重要他人,所以不用去管别人是如何教你的孩子的。只要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他们模仿的对象就会是父母,最可怕的是父母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同时,父母如何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孩子全都吸收在自己的头脑里。看得见的是模范,看不见的不是模范,这是孩子的认知功能所致。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不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就会得不到满足。如果孩子没有重要他人,特别是与父母关系不好,就会去学校里面寻找模仿的对象,所以到了中学,很多孩子开始追星。

以上就是心理营养理念的要点。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营养不足够的话,就容易在以下三个方面出问题。

第一个是情绪不稳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情绪的,所谓的情绪不稳定,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小小的事情就容易有情绪,情绪波动也很大,也容易因为情绪而影响周围的人。

第二个是人际关系出现障碍。问题可能出现在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在读书以后与同学相处的时候。长大以后在职场上,在亲密交往当中,人际关系也容易频频出现问题。

第三个是产生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简单来说,指的不仅是在行动上,也包括在语言上,会伤害自己或是伤害别人。比如,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一些自残的行为,或是伤害别人。

常听很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遇到一点儿问题就崩溃了。我们的确看到了很多父母竭尽全力去爱孩子,以为是爱太多了,所以孩子才变得脆弱。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是因为在爱的方式上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压根就没有吸收到心理营养,他们才会像根基不稳的小树苗,在生活的风吹雨打中夭折。世界上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与其留给孩子外在的物质条件,不如帮孩子打造一颗坚强的内核,让他们能抵御一生的外来风雨。

上面这些要点都是林文采博士提出来的理念。大家在书中也会看到很多家长在说三个不做、只做一个。这三个不做就是:

一、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任何个人的素质都属于孩子的自尊。当你说孩子懒惰、笨、丑,或不负责任,都是伤孩子自尊的。如果孩子犯错了,怎么办呢?直接说他做错什么就可以了。对事不对人是要点。

二、不说羞辱孩子的话。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教训孩子,让孩子觉得没面子。请记得: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三、不要有焦虑情绪。这个可能是父母最难做到的。如果家长很焦虑,就是暗示孩子不够好。父母越放心,孩子就越舒心。这样孩子的天性才能发展得好。

所谓的只做一个,就是只给孩子做心理营养。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如果父母能够坚持三个不做、只做一个,就能轻松育儿,养育出快乐自信的孩子。

这本书里的父母就是运用了三个不做、只做一个的理念,帮助孩子从自闭、叛逆、厌学,以及其他偏差行为中走了出来,同时也完善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