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独——实现与妈妈心理上分离
第二节 青春期的第一个发展主题——独立与自主
青春期的第一个发展主题,就是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这四个字,每一个家长或者每一个孩子都不陌生。那么,如果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考虑,需要如何解读呢?如果从亲子关系角度来看,又和妈妈、爸爸以及一个家庭有怎样的关联呢?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把这个主题发展好呢?
我想告诉家长的是,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自、主”这个发展主题不但是首要的,而且会贯穿孩子的一生。换个角度说,我们做父母的,自己的“独、立、自、主”这个发展主题,需要在孩子青春期发展阶段中重新认真核查和思考。如果你已完成了的话,你就可以顺利陪伴孩子完成其独立自主的青春期发展主题;如果你还没有完成,也许就会与孩子这个发展主题发生碰撞,继而让孩子在这个发展主题出现困惑或者障碍。
所以,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一些详细的解读。我之所以把独立自主这四个字分开成“独、立、自、主”,就是想把它分开来做一些说明。
可信任的依赖关系/回到儿童期寻找原因/妈妈的角色与功能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个“独”和谁有关?
我的心理学专业受训背景是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从家庭治疗的角度和依恋关系理论来看,我们说这个“独”,就是一个孩子要从妈妈这里分离出来,成为和妈妈不同的两个人,这就叫“独”。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跟妈妈从心理上分离,这个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与妈妈“共生”。也就是说,即使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成人期了,似乎仍然在跟妈妈经历或者享受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的过程,而外在表现出长不大,或者不想长大的样态。
所以,一个孩子的“独”,特别考验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养育关系。这就有很多信息需要家长来识别、梳理、核对、评估、检查。
第一,如果一个孩子到10岁或者12岁了,甚至已经17岁了,还不能和妈妈分开,比如,有的孩子不能分床,仍然跟妈妈一起睡;有的孩子仍然常常黏着妈妈;有的孩子仍然需要妈妈陪着做作业等,那我们就要识别妈妈的角色和功能了。其含义是,孩子是不是离不开妈妈?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出生时,自然而然和妈妈在一起,由妈妈全身心地喂养、照顾、呵护。但是,如果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由妈妈亲自抚养,而是由奶奶、外婆、保姆等来抚养,且是多人轮换养育,即不是由一个人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这段时间稳定地养育,那么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比如上幼儿园前,孩子要黏着妈妈大哭:“我要妈妈,我不去幼儿园。”如果孩子是这样度过婴幼儿时期的话,当孩子成长到青春期,多数会形成两种情形,一种是黏人,另外一种是依赖。
这两种情形落在理论上,我们称之为依恋关系没有发展好。而依恋关系就是看妈妈与孩子在3岁之前的陪伴养育是不是稳定的,妈妈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足够的,妈妈是否存在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考量一个妈妈角色和功能是否发展到位的重要因素,也就成为孩子进入青春期能不能和妈妈分开成为独立的人的重要评估标准。
这里所说的“独立”是心理意义的判断,也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孩子在青春期第一个阶段,就会在作业、阅读或者和他人的人际交往上出现困难。而这个困难就是他一直想依赖妈妈,或者总是希望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来帮助或替代他完成所有事情。
所以,我想邀请家长核对的是,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有没有和妈妈“分开”。从妈妈的角度看,妈妈有没有做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真正地和孩子从心理上分离。如果妈妈做到了,你的孩子就可能从心理分离的发展上,发展出了“独”。而这个“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我和妈妈不但在生理上是两个人,妈妈是妈妈,我是我,而且我们在心理上,虽然彼此是因爱联结的,但在各自需要达到各自目标、完成任务时,我们都可以单独地为自己的成长、目标和任务负责。
第二,我也请妈妈从自身角度来进行核查,也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外在表现出的黏人和依赖行为,是否起因于妈妈。也就是说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黏着孩子、依赖孩子。
比如,妈妈什么事情都要为孩子包办,替孩子做,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这是不是意味着,妈妈自己没有达到独立的“独”的这个发展目标,没有完成发展任务呢?依恋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妈妈在她的童年期,没有实现和她的妈妈心理分离,这个妈妈会在她有了孩子以后,更多地表现出对孩子的担心,基于这个担心就自然会产生替代和包办的想法。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穿衣服、喂饭等,而且当孩子自己能够做这些事的时候,妈妈还是不放心,仍然坚持做,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再比如,孩子出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也会有很多担心:她会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或者不能玩太长时间,也不让孩子去小朋友家里玩,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出现交友困难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10岁或者12岁了,仍然不具备他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具备与同学、老师建立和发展关系的能力以及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时,我们就可以确认,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妈妈不放手,从而使孩子不能完成与妈妈的心理分离,成为和妈妈不同的两个人。孩子的“独”没有及时地发展起来。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那就是,当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第一个发展目标就是要和妈妈成为不同的两个人。在心理上,母子要由爱联结着,但是在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上,要各走各的轨道,各自完成属于各自的任务,而不是彼此替代、包办,存在黏人、依赖的依恋关系。
我看到很多孩子,已经10岁了,还时时找妈妈,甚至经常哭鼻子。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在独立的“独”的方面,可能是因为妈妈的角色和功能没有发展好,而没有达到预期发展目标。
另外,妈妈们也要核查,孩子从母体分离出来后,如果不是只由妈妈一个人带着,还有奶奶、外婆或其他人来带,或者是由多个人交替带大,那么带孩子的这个人有没有成为孩子心理上可以绝对信赖的人?比如像妈妈一样的奶奶,像妈妈一样的外婆,或者像妈妈一样的保姆。
如果孩子不是由妈妈独自一个人带大的,可能孩子在心理上和妈妈早就分开了。这个孩子和妈妈不亲,而他亲近的那个人可能是奶奶、外婆、保姆或者其他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亲子关系上就会出现非常规的变化。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不听妈妈的话,但是妈妈又需要跟着孩子达到在青春期发展阶段上的各个发展目标,比如要配合老师完成学校的教育管理、课业管理等。如果孩子从小是由多个人交替带大,在孩子心中没有一个稳定的、自己所渴望的、又亲又爱的、类似妈妈一样的人陪伴他成长,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跟妈妈的关系常常会变得很糟糕。
所以,我请妈妈们做些核对,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没有在孩子身边,而是把孩子交给其他人带着。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在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作业管理和其他方面管理的时候,是不是会发生困难。
如果有这方面困难,那我们就要检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希望的是,孩子出生以后,妈妈能和孩子待在一起,特别是从出生到上幼儿园这三年,妈妈不但要情绪和心理稳定,还要有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之后,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就会越来越感觉妈妈是妈妈,我是我,这样就会顺利实现母子的心理分离。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出了问题,家长就要回到孩子少儿期寻找原因,或者回到孩子幼儿期寻找原因,甚至回到孩子婴儿期寻找原因。而找原因时,妈妈首先要从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上来进行梳理、评估、核对、检查。
有的家长只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就认为是孩子自身在青春期阶段出现了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
家长要回头寻找原因。当你找到这些原因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而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要从小与妈妈建立和发展出安全、可信任的关系。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可以完成独立自主的“独”的心理发展,达成第一个心理发展目标,我是我,妈妈是妈妈。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案例。请读者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在母亲的角色和功能上,这位妈妈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有一个妈妈发微信给我说:“老师好,在疫情发生后,我的孩子就没去学校。她是艺术类的学生,不能戴口罩上课,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以学校一直没有开学。她待在家里时每天吃饭非常不规律,午饭常常到下午两三点才吃,吃完就开始睡觉、打游戏,晚上我做好饭,有时候叫她很多次,她才吃一点儿,有时候甚至不吃。打完游戏就9点多了,实在饿了,她就去冰箱里翻点儿东西做西餐。她本来就有些胖,现在更胖了。打游戏的时候她要么不吃,要么边吃边打,有时候还嫌弃我做得不合口味。她基本上一整天都不会下楼,家务活儿,也是我反复要求,她心情好才做。她除了喜欢玩游戏,还喜欢用手机看电影,吃饭时、睡觉前、上厕所时都看手机。我特别担心。看到她这样,我有时候也唠叨,提醒她作为艺术生不能太胖等。”
我收到家长发来类似的信息很多,可能有很多家长有类似的苦恼。所以,我想通过上面的案例,来分析这位妈妈有没有和女儿实现“独”的心理发展。
我们从上述信息中可以看出,女儿固然有很多问题,但妈妈对女儿的担心多,焦虑多,想管的也多。女儿已经上大学了,至少也有18周岁了。如果一个18周岁的女孩,在疫情期间,她每天的作息安排、她的个人喜好和爱好,仍然被妈妈担心,每天被妈妈盯着,被妈妈唠叨和提醒着,会怎么样呢?是这个妈妈没有完成独立的“独”的发展,还是女儿没有完成独立的“独”的发展呢?
所以,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大家可以明白,最大的可能是妈妈在她自己的青春期发展中,没有完成独立的“独”。我们可以推测,这位妈妈在她的青春期时,她的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外婆,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来管她的。或者这位妈妈在她的童年期,没有在她的妈妈跟前长大,是由其他人带大的。所以,当她成了妈妈之后,她就对她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有各种各样的放不下。
而从女儿的成长视角看,她已经上大学了,而且是艺术生,因为疫情,她只能待在家里,安排自己的作息和兴趣爱好。这些本属于每个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范畴。可是,妈妈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小孩子来看待,那就意味着,我要管你吃,还要管你睡,管你的生活习惯,等等。
所以说,对于青春期,独立自主的成长和发展是个一直存在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许是孩子的,也可能是妈妈的。
这个案例也许会帮助家长厘清这样的逻辑关系:如果妈妈没有完成她在青春期的独立的“独”这个发展主题,当她的孩子一旦在青春期遇到独立的“独”这个发展主题时,两个人很可能就会出现对抗。这种对抗就是,你想管我,我不服从你的管,两个人各行其是,互不妥协。这就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拧巴。
所以,做妈妈的,包括爸爸,要先核查自己在青春期的发展中,分离的主题有没有完成。如果没有完成,自然而然会和孩子在同样的主题上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情况。
这个案例的信息还有其他内容:“疫情期间,我在另外一个省份工作了一个月。这期间,女儿倒是负责管狗、猫、鱼,也自己做饭,有的时候会点外卖。但是我回来以后,她又回到了老样子。基本上,一整天都待在自己房间,我说她,她会发脾气,她说她自己上网课很累。我开始时尽量忍着,坚持每天做好饭叫她出来吃。后来,我也不想用大量的时间做饭了,因为我要换一份新的工作,但是很多机构都很挑剔,所以我自己也很焦虑。当我越来越静不下心来做饭的时候,我就会看到女儿越来越多的问题。女儿说,她上网学习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所以,每次我让她承担一些家务,她都是一脸不高兴,有时候还会直接进房间,然后锁上门,如果我说得多了,她就大喊大叫。”
至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妈妈在另外一个省份工作的时候,孩子可以喂狗、喂猫、喂鱼,还可以自己做饭,这恰恰说明,这个孩子不但可以照顾自己,还可以照顾家里面的小动物。但是,妈妈回来以后,就开始挑剔和嫌弃孩子了。这恰恰说明妈妈自己的成长出现了问题。
妈妈把换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焦虑、担心,通过挑剔和指责反馈给了孩子,于是孩子跟她的关系就变得拧巴了。我认为,如果妈妈成长良好的话,带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对孩子的爱,而不是管。如果妈妈在她的童年期或者青春期没能获得很好的成长的话,也许妈妈就只会管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接收到她爱孩子的信息。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要提醒妈妈们时刻检查、反省自己:自己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独立的“独”这一关有没有通过,自己和妈妈的心理分离有没有完成?如果完成了,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妈妈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动力都在推动他的自我成长。比如,一定要从妈妈这里分离出来,不希望妈妈跟自己纠缠,不希望被妈妈控制,不希望妈妈来管自己那么多的事,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是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的走向。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已经进入青春期中高段的孩子,你也可以与家长一起学习,并对亲子关系做一些检查:是不是很多时候妈妈替代你做了很多的事情,妈妈总想管你,甚至想控制你,然后让你按照她所期待的样子成长。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可以告诉妈妈: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不需要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由妈妈陪伴做的;哪些是只需要妈妈帮一点点忙就可以完成的。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准确地、清晰地向妈妈表达,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自己不希望妈妈帮忙的是什么,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自己拒绝的是什么。这样,妈妈和孩子之间就确立了一个成长的界限,而这个成长的界限就是,你负责你的,我负责我的,彼此各自负责。有交叉的时候,妈妈就需要帮助孩子来完成与妈妈心理分离的成长目标。妈妈只是暂时性地帮助孩子做一些孩子目前还做不到的,或者一些确实需要妈妈帮助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