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内经》(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人以天地为法

(一)人身之气与四时相应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人身之气应四时,在不同的季节,气的分布特点也不一样。“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这个分布特点是深浅的不同,还是分布部位的不同?它主要是深浅的不同。什么时候最浅呢?夏季最浅,浮于孙络。什么时候最深呢?冬季最深,深在骨髓。

后面接着还有解释:“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这正好是一个气血通行的季节,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它也是一个调达的,木气所主的季节。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我们可以看到由最表面的孙络,逐渐地再收敛为肌肉,然后“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气血分布随四时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个分布规律呢?“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邪气伤人了,它就随着气血的分布规律来侵犯人体。夏季邪气容易侵袭哪里?就是孙络。以此推之,春季容易侵袭经脉,长夏容易侵袭肌肉。那是不是永远都这样,全无变化呢?下文回答了,“至其变化,不可为度”。不一定的!变化非常复杂。但不管它怎么复杂,邪气在哪里,我们就治哪里,这就是“然必从其经气”的意思。邪气已经进来了,随着经气的变化特点而进来的。怎么破?“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我们根据这个邪气的侵入特点,给它去除掉,疾病就可以好了。

(二)人身之气与昼夜变化相应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段文字里唯一要解释的字是“薄”,通“迫”,就是消减、压迫的意思。看到这句话,有没有发现这里讲的是“一日”,没有讲晚上。所以这个一日就是指白天,是“一昼”。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也应该有个“一夜”。但是在这里,只讲“一昼”的阳气变化。白天以阳气为主,晚上以阴气为主。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度,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度。在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的时候,阳气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就是平旦产生,日中隆盛,日西亏虚,气门已闭。我们养生就要顺从这个阳气变化的规律。《内经》里还有一段原文,是讲一天中阳气变化的:“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段文字里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化,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是没有的。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就是说,基于这个规律,我们要养生的话,在日西阳气闭拒以后,就应该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要远离邪气。“雾露”就是指外界的这些清湿邪气。这样来达到一个养生的目的。那么,从治疗上来讲,晚上可不可以用很阳燥的药呢?那当然就不可以。要避免在晚上服用过于阳燥的药物。在古人的医案里,经常会早上用一个方,晚上用另一个方。往往早上的那一个方是阳,是动的;晚上的那一个方呢?就是柔润的,是阴、是静的。这样做目的,就是要顺应一天之内人身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所以这段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临床上的应用非常的多。因为我们每一天都会把这个规律应用到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上面。有一些治疗不宜晚上做,有些诊断就不宜于早上,或者晚上来进行。看病的时候要求要“诊法常以平旦”,也有这个原因在。

(三)法天地以察气血之盛衰

1.法天地寒暑以诊治疾病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素问·离合真邪论》)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就是讲圣人制定规则是以天地为原则的,人要应于天地。所以既然“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就有经脉与之相应。

第二段,是具体讲人之经水如何与天地之间的寒暑变化相应的。

第三段,就是讲这种相应规律在临床上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和意义。

我们把相对难理解的字先讲解一下。第一个字,“起度数”的这个“起”,就是“立”的意思,“制定”的意思。圣人是指那些善于养生的人。善于养生的人想要告诉大家怎么去养生,或者怎样诊断、治疗疾病,那么他首先得制定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怎么制定呢?要应于天地。

“宿度”的宿(xiù),是星宿的意思,分为二十八宿。“经水”就是地面上的水、河流,即过去中原大地上比较大的十二条主要的河流,包括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专门地做考证的话,知道是十二条河就够了,不用记具体的名字。“波涌而陇”,这个“陇”就是隆盛的隆,隆起来的意思。《素问经注节解》中说:“陇,丘陇,地之坟也。”坟起,像土堆一样突起来。意思就是地上有一个小包“隆”起来,就叫作坟,实际上是指波涌凸起的意思。

从整段文字来看,这是对我们前面所讲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进一步强调。实际上这个思想在《内经》里面层出不穷,是贯穿《内经》始终的一个思想。

前面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原文已经讲过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是天地相应。《素问·阴阳别论》也说:“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这也是人与天地相应。还有《素问·逆调论》里讲人与四时十二月相应,都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反映。这三段原文和这里的“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一样,都只是举例说明而已。如果再用心去找,在《内经》里这种内容还有很多。

人怎么与天地相应呢?在这段文字里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经水与天地寒温变化之间相对应的关系。如果“天地温和”,气候是正常的、很适宜的一个状态,那么经水就是安静的。如果是天寒地冻呢?经水就处于一个凝涩的状态。这个“泣”,应该通“涩”。如果是“天暑地热”,时间是夏天,而且天气比较热的话,那么经水就沸溢;假如是有剧烈的、异常的气候,所谓“卒风暴起”,那么经水就像大自然的水一样,波浪汹涌,所以“经水波涌而陇起”。

我们只要讲到经水,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很容易联想到月经。因为对于月经,我们就是以“经水”称之的。在后世对这段文字的拓展和运用上来说,也是月经病用得最多。所以在《彤园医书》里说:“六淫之邪入于胞中,则损伤冲任,故妇人之经病,本此同参也。如寒则血凝,热则血沸,风则血荡。然波涌而大下,亦犹经水之被寒热与风而不得安澜也。”这段话是说寒暑的变化就会影响到人的经水。实际上,我们再想想,是不是一定只是经水,或者说只是月经与天地的寒温变化相应呢?那就当然不是了。这个经水实际上指的是流行于经脉里所有的东西,气、血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如果我们要做针刺的话,既然是天寒地冻,经水凝涩,那就要刺得深一些;如果是天暑地热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刺得浅一些。用药也是一样:经水沸溢的时候,就不会去用温燥的药;如果是经水凝涩的时候,就不会用寒凉凝滞的药。其他都可以此类推。

另外一个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最后这一段话。“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就是说这个邪气对经水有影响。这个影响如果反映到“寸口”,其“中手也”,脉象就会表现为有时大,有时小。大的时候,说明经水波涌而起,所以“大则邪至”。如果是很平静的呢?那就说明邪气没有侵入,所以“小则平”。这个脉象就是很平和的,说明没有疾病。但是,“其行无常处,在阴在阳,不可为度”。这个“大则邪至”,邪气那底在什么地方呢?是不知道的,要取决于邪气本身的性质,是感阴邪,还是感阳邪,是阴时感邪,还是阳时感邪,都有可能,所以说“在阴在阳,不可为度”。

虽然“不可为度”,还是要“度”。因为不“度”我们就不知道这个病人的情况。那怎么去“度”呢?“从而察之,三部九候”,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去诊察他。《内经》里讲的这个三部九候,跟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脉法,采用哪种三部九候,背后的含义其实还是《伤寒论》里讲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一定是综合四诊,最后才能辨别“经水波涌”,“大则邪至”是为何邪所伤。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治疗。

最可贵的是“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这句话,可以说是这段文字最精华的地方。它指出了在“从而察之,三部九候”以后,怎么去治疗。“卒然逢之”说明病情很急,这个时候我们要采取“早遏其路”的方法。对于这个“早遏其路”,因为《离合真邪论》这段文字讲的是针法,所以最标准的解释是“迎而夺之”的针刺泻法。我们从前面的这个病机上看,“经水波涌”它应该是一个实证,所以用“迎而夺之”的方法,就是迎经气而刺的泻法。

临床上对这段话的应用是可以扩展的。除了用针,迎其经气方向而刺,是“迎而夺之”以外,用药物直接进行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不是也是一种“迎而夺之”呢?这个是我们最能理解的一个拓展。

更进一步,“扭转截断”这种治疗方法是不是也是一种“迎而夺之”呢?我们在伤寒六经辨证的时候,太阳病用太阳方,阳明病用阳明方,如果这个太阳病用了阳明方或少阳方就有引邪深入的嫌疑,这样就不对。非其证而用其方、用其法,这是禁忌的。在温病里面,有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意思是在卫不可以清气,对不对?可是姜春华老先生对此提出了一些质疑。他说,是不是一定要那么死板呢?这个病“卒然逢之”,我就要“早遏其路”啊。我能不能在卫先清其气,在气先凉其营血呢?于是,他就提出了“扭转截断”这样一个治疗思路。这个思路主要是针对温病的。在温病的治疗上,用姜教授的这个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就给我们了一个思考:这个“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不就是扭转截断思想的理论基础么?

那在张仲景的辨治体系里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早遏其路的思想呢?也不尽然!《金匮要略》里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地也”,这不也是一种早遏其路的思路吗?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是建立在“从而察之,三部九候”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色脉合参,清楚地了解疾病特点以后,知道病势之所在,就能够从容地运筹帷幄了。有的病,我们就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甚至扭转截断。有的病,我们就可以直接地迎而夺之,给它来一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这个基础其实就是“其要一也”的意思。这个“一”是什么?就是疾病的本质。

2.法日月盈仄以行针刺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素问·八正神明论》)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服,事也”,这是《太素》给它的解释。意思就是说“用针的这件事,得有一定的原则。那我今天用什么原则来做这件事情呢?”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法天则地”很容易理解,“合以天光”里,这个“天光”就是指的日、月、星三光,所谓“天之明在日月,是谓天光”(《类经》)。所以“合以天光”和“法天则地”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一种反复的强调。

接下来讲具体的方法。针刺的第一个法则是什么?“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具体到我们生活上的运用,就是寒来暑往、气候的变化。“八正”,就是八个重要的节气。候这个“八气”目的是什么呢?是“气定乃刺之”。

对于“气定”的解释我们要讲一下。

“定者,候得天地正气曰定,定乃刺之”,这是《素问直解》里的解释。意思是说,一定要搞清现在是什么四时、什么八气,把四时八正之气搞清楚,候得天地正气,这就是“定”。当然这个候的一定得是天地正气。在一个非天地正气的时候,当寒不寒,当热不热,卒风暴雨的时候,能候得正气吗?不可能!因为这个时候不能“气定”,就不能行针刺之法。

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这个“气定”指的是大自然的阴阳之气相对平稳,这叫作“定”。什么叫作相对平稳呢?就是在一个节气之中,阴阳之气是相对平稳的。那相对应的,节气变化的时候,阴阳之气就相对的不平稳,“二至二分,前后五日其气不定”(《针灸问对》)。因为二至、二分是八节里面最重要的四节,这四节正好是阴阳之气交互变化的时候,所以其气不定,这个时候不宜针刺。这也是“定者,候天地之正气曰定”的意思。

“淖液”的“淖”(nào)字是什么意思呢?《太素》曰:“濡甚也,谓血濡甚通液也。”就是湿乎乎的感觉。那么“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按《太素》的解释,这个“精”指的是“月初血气随月新生”的意思。

“正立而待之”,是判断四时、时辰的一种方法。“移光定位”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过去看时辰是看圭表。随着太阳的移动,圭表的影子也会移动。我们根据影子的位置,来判断现在是一日之中的哪个时辰,必须正面看着它,才能准确判断它的角度。所以“正立而待之”,“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以调之也”(王冰注)。知道了这个时辰,再来看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

例如针灸里面讲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就非常强调时辰,也要注意“候其气至”,“气定乃刺之”。怎么候气定呢?“正立而待之”,你才能候其气定,才知道是几点、几分、几时、什么节令。

“脏虚”,这个“脏”,可以按《太素》校勘成“重”(chóng),现在通常认为是“重虚”。

咱们来看看这段话反映了什么思想,主要是三方面内容。

第一,针刺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就是黄帝问的“今何法何则”?何法何则啊?“法天则地,合以天光”,以天地之间气息的变化为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在天地之间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据此,候其气定,然后再来行针刺之法。

第二,就是人与天地寒暑相对应。具体来说,与寒暑相对应就是:“天温日明”,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淖液而卫气浮”,气血都比较浮、浅,故而“血易泻,气易行”。“血易泻,气易行”,是个互文,就是气血易泻易行,气血流动比较快的意思。“天寒日阴”,天气阴冷,“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这也是互文,就是人之气血凝涩而沉。所以如果要针刺,就要刺得深一点。

第三,是人与月郭盈亏相对应。“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我们会看到,从字面的意思上讲,随着月亮的盈亏,人的气血随之而有充盈和空虚的变化。空虚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月郭空”的时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于是气血皆去,独留形骸,所以“形独居”。那虚得很厉害啊!这跟我们平时临床,或者日常生活的观察明显是不相符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这段话讲是气血因月郭的盈亏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这是在一个基础水平之上的变化,而不是说气血因其生或者说因其灭,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重不重要呢?很重要!因为它有决生死的作用。《内经》里有大量与时间相关的原文,近几十年来,大家对时间医学研究得比较多。就有很多人去研究一些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时间的规律,发现跟《内经》所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能是说一定的相似之处。提示它可能还是有一些客观依据在的。那为什么只是说一些呢?因为我们很难准确地去理解始精、始行、坚、实、减、虚的程度。这个是我们学这段文字最需要研究和最费解的地方。光从字面意思上讲其实不难。总之,人的气血与月郭的盈亏相对应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

因天时而调血气,具体来说就是接下来的这两段原文。治法上要与寒暑和月相的变化相对应,“所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天寒的时候人处于什么状态呢?人气血凝涩而沉,这个时候就不宜行针刺之法。如果一定要针刺,就要刺得比较深,还要注意保暖。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没有写寒暑,而只是写天温和天寒。不是指春夏秋冬或者是寒暑,那么也就是说它的更现实的意义实际上指的是气温而不是季节。所以即使在冬天,我们在做针刺的时候只要做好足够的保暖工作,也相当于“天温”的环境;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暖条件依然行针刺,病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尤其是针刺一些重要的,与天地之气相沟通的穴位,如风门、大椎,病人感受邪气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还是主要指针法而言的。对我们开中药有没有意义呢?也有意义!就是随着月相的变动,我们在补泻用药上要加以注意。这一点,在妇科上其实是体现得更加的明显。我们知道妇科有一个“序贯疗法”,就是在月经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与“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有类似的意义。疑问之处在于,这个“月”到底是天地的“月”呢?还是人身的月呢?这个就是比较灵活的一个方面了。

3.人与寒暑、月象相应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灵枢·岁露论》)

前面既然说是因为起居养生不当,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那么有的人,在寒暑很适宜的状态下,腠理也没有开泻。这时候,应该卫外功能很正常啊,在这种情况下,却有“卒然暴死暴病”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少师就回答说:“帝弗知邪入乎?”你不知道邪气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直接侵入人体的吗?什么情况呢?“虽平居”,虽然饮食起居都很正常,然而腠理的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它的这个变化呀,是与天时相对应的,所以邪气仍然有入侵的机会。

黄帝接着就问了:“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再次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所以人的气血随月相的变化而变化。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月满的时候,人体就血气旺盛,皮肤紧致,毛发坚固,腠理紧闭。这个“郄”,在这里是紧闭的意思。烟垢,就是人身上的油脂和污垢,这些物质必须是气血旺盛才能渗之于外。月满的时候,气血是旺盛的,所以烟垢著,烟垢很多。这个时候啊,“虽遇贼风”,就算是感受了贼风,也是“入浅不深”。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月郭空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这里面有几个字要解释一下。“纵”就是宽的意思,皮肤宽是指的什么?是指的腠理开的这个情况,是说皮肤不致密,跟前面的“皮肤致”相对应。“毛发残,膲理薄”,按照《太素》来校的话,应该是“毛发薄”,中间的“残”“膲”“理”这三个字应该是没有的。所以这里应该就是“毛发薄”。薄就是稀疏的意思,与前面的“毛发坚”相对应。烟垢落,你看这时候就没有烟垢了。“当是之时”——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了贼风——“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这就解释了寒温和适、腠理不开,却可以卒病的原因。

既然在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的情况下,月郭空的时候都容易卒然而病。那大家想想,假如在月郭空的时候,同时还“卒感虚邪”了,会有什么情况呢?那就当然是其入也深,其病也暴了。所以紧接着,黄帝就问:“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有的人突然得了暴病,或者是卒死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跟这个规律有关系么?少师回答的这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也是著名的“三虚三实”的由来。“三虚者,其死暴疾也”,碰到三虚的这种状况,就会出现卒然暴死这种状况。

什么是“三虚”呢?“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在这三种情况,再加上贼风所伤,就叫作“三虚”。要是不知道“三虚”这种情况,你不管多么细致地去诊疗,也是不能取效的,这就是“工反为粗”的意思。相对应的,有“三虚”,就要有“三实”。所以紧接着,“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在这“三实”的时候,就算是感受了贼风邪气也不要紧,“不能危之也”。为什么?因为这时候气血很充实,卫外的功能很强。

什么叫“乘年之衰”?这是个运气学的概念,指的是某一年,它是阴年的同时,又岁运不及,再遇到六气的邪克,这就叫作乘年之衰。“失时之和”指的是“失四时之和”,什么叫“失四时之和”?四时是春、夏、秋、冬,那么就应该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当寒不寒,当热不热,就叫作“失四时之和”。所以在“三虚”的时候,就需要加强我们的养生工作,否则就容易“卒然暴病”。“三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疾病的愈后。

如果是在“三虚”的时候得病,这个疾病就怎么样?就很急,就很暴,就很严重!所以在《灵枢·九宫八风》里,又再一次提到“三虚”。说是“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这个好理解,跟前面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它还有提到“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灵枢·九宫八风》)。这是什么意思呢?三虚,这个当然是很厉害的,三虚碰到一起,则暴病、猝死。如果只有一虚呢?只有失时之和,或者只有乘年之衰,这个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这个情况,就叫作两实一虚。这种时候容易得什么病呢?“淋露寒热”——容易外受外界的寒热。淋露,暴露在外边的意思。暴露在寒热之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圣人讲养生,并不是说有“卫外而为固”的阳气,就可以无惧风雨。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任何时候都要“避虚邪贼风,如避矢石然”。在《诸病源候论》里面,又特别指出三虚的时候得病,容易暴死:“三虚而腑脏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则真气竭绝,则死。”书中反复强调“三虚”时感受邪气,就容易出现卒死之疾。这个是我们《内经》里所讲的三虚。

在《万氏女科·种子章》里也有个三虚,分别是天虚、地虚、人虚:“三虚者,天地晦冥,日月薄蚀,雷电风雨,晦朔弦望,天之虚也;地震土陷,山崩水溢,地之虚也;忧怒悲恐,醉饱劳倦,人之虚也。”这个“三虚”的含义是什么呢?仍然是本于“人与天地相应”这个思想来的。在这三种情况下,不宜种子!现在开放二胎了,大家都希望能够再生个孩子。但是从我们中医“种子”这个观点上讲,有一些时候是不适合要孩子的。这个“三虚”就对于种子的禁忌,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归纳。“种子”的禁忌非常的多,但是没有超出他说的“三虚”这个范畴。其他包括各式各样的异常气候条件,有医家列举了非常多的例子,但不管怎么样,其实都是卒风暴雨。我们前面讲过,这个时候正是“经气波涌”,就不适合“种子”。所以“三虚”也有这个含义。

那么紧接着讲述“三实”——“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这是和前面相对应的,所以很容易理解。重点是“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这个强调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一个思想。就是在《内经》的发病观里面,“避虚邪贼风,如避矢石然”,当然非常的重要。虚邪贼风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嘛!但是根本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还是在人身正气的强弱。正气充盛,“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这个思想,在《内经》多处原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比如说在《灵枢·百病始生》里讲“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它前面是讲的是“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是什么虚啊?是人虚和虚邪,比如在月郭空的时候复感外邪。如果是月郭满的时候,或者是逢年之盛的时候,又没有遇到邪气,这就是“两实”,另一个“实”是说外面没有六淫之邪,只是正常的六气,这种情况下“众人肉坚”,不会得病。

那么在《素问·经脉别论》里面也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同样是感受外邪,同样是情志所伤,同样是伤于饮食,如果本身气血旺盛,那么就“气行则已”,通过气机的运化就能抵御邪气。但如果气血本身是怯弱的呢?它就著而为病!著在什么地方啊?何经、何脏虚,就著在何经、何脏,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仅仅是指人的正气虚弱,就容易被外邪所伤;还指出了,之所以同样感受外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病,是因为不同的人虚处不同,所以它的发病就会有不同。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正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什么叫“大风苛毒”?非典就属于“大风苛毒”。这种烈性的传染病,怎么预防它呢?同样是暴露在这样一个烈性传染病的环境当中,什么样的人发病?虚的人发病。什么样的人不发病呢?能够肉腠闭拒的人,卫外功能强的人,他就不发病。如何才能卫外功能强呢?清净!这个就是养生的原则。同样的清净,还有“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虽有贼邪,弗之能害”!包括《素问遗篇·刺法论》里面讲的,“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不可干”。你看,这句名言是出自遗篇的。我们知道遗篇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说它不是正宗的《内经》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正宗”或者“不正宗”,不是最重要的。“有用”或者“没用”,“正确”或者“不正确”,才更重要。

所有的这些原文都反映着一个思想,就是在发病中,正气占主导地位。那如何能让人的正气强盛呢?要与天地相应!比方说,法天之则,就是“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那法地之气呢?地之五味,与脾胃相通。所以我们就不能“饮食饱甚,汗出于胃”,对不对?这个就是养生的法则。

这段原文重点讲的其实就这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人与月相相应。月满和月空的时候,人的气血就相应的充实,或者是相应的空虚。还有,就是非常重要的“三虚”“三实”。它强调了天时的发病和愈后的关系。在“三虚”的时候,常常是卒病暴死,死在什么时候啊?应该是死在“三虚”的时候,就是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时候。按照月相来说,死人死得最多的时候,应该是每个农历的初一,或者三十左右这个时间段。但是现在有人做时间医学的研究,发觉有一些疾病是在月旺的时候,就是月亮圆的时候,死亡率更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呢?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有一些疾病不是因其虚而死,而是因其实而死,或者说因其邪争而死。比方说重症胰腺炎,这种疾病之所以发病,它有正气大虚的底子在这里。所以当月郭空的时候,正气不能起而抗邪反而相安无事,略作拖延:当月郭实的时候,旺月的时候,正气略微充实,起而抗邪,那么导致最后残留的正气反而消耗掉了,不能留存,出现死亡。这种解释也是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