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二 气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人体之气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人体之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中的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生成本原。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人体之精化为人体之气。人体之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阴气是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等特性的部分;阳气是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等特性的部分。气中的阴阳两部分对立互根,协调共济,共同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进程。
2.人体之气的生成
(1)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肾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常考考点]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和相关脏腑。
3.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1)气的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主要体现于: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2)气的调控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主要体现于:①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协调平衡和稳定有序,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作用与阴气部分的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不足,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激发、兴奋作用过亢,则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运行、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精神亢奋,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症。反之,若阳气不足,激发、兴奋等作用减退,阳不制阴,阴气相对过盛,宁静、抑制等作用过亢,则脏腑功能减弱,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减缓,运行不畅,精神抑制,可见精瘀、血瘀、痰饮、精神委顿等病症。
(2)温煦与凉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疏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2)气的凉润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气的凉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功能过亢。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人体体温的恒定、脏腑功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是一身之气中阳气部分的温煦作用和阴气部分的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清·何梦瑶《医碥·杂症·气》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若阳气不足,温煦作用减退,产热过少,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肢冷、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若阴气不足,凉润作用减退,产热相对增多,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3)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若气的防御作用低下,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正气中的阳气部分能抵抗寒冷等阴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阴邪,正气中的阴气部分能抵抗火热等阳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阳邪。
(4)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气不摄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症;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5)中介作用: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彼此相互联系的中介。外在信息感应并传递于内脏,内脏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脏之间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都以人体之气作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例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产生的刺激和信息,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协调的目的。
[常考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和中介。
4.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因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一般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第一层次是人身之气,亦即一身之气;第二层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都属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它们都由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来构成。
(1)人身之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于全身的极细微物质,简称“人气”或“气”。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先天之精化生为元气,水谷之精化生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分布部位而言,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2)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难经》中又称“原气”。《内经》中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真”“原”本为儒家或道家术语,中医学用之表述先天禀赋。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
元气由肾精化生,根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但必须得到水谷之精的充养,方能充盛而化生充足的元气。元气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含有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脏腑阴阳之本。元阳具有推动、兴奋、温煦等作用,元阴具有宁静、抑制、凉润等作用。元阴与元阳协调平衡,元气则能发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元气根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3)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三个方面。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临床上常以“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的搏动情况和脉象变化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有些医籍将营气称为“营阴”,将卫气称为“卫阳”。
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5)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在脉外运行。《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但是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相偕而行:白天以卫气为主导,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行于体表。夜间以营气为主导,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行于内脏。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6)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也可以说是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的部分。一身之气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因而各脏腑之气也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肾气由肾精所化,而肾精的主体是先天之精,故肾气也主要属于先天之气,其所含有的肾阴、肾阳分别是各脏腑阴气与脏腑阳气的根本。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脏腑之气不足,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等,一般出现推动、调控、固摄、防御等作用减退的虚弱无力的病证。脏腑之阴气不足,如心阴虚、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一般出现因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热性病证和虚性亢奋的病证。脏腑之阳气不足,如心阳虚、肺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肝阳虚、肾阳虚等,一般出现因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而产生的虚寒性病证和抑制太过的病证。
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经络之气在经络系统中运行,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信息(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到达病所,因而起到治疗作用。
[常考考点]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作用。
5.人体之气的气化 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都属气化。气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造血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养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常考考点]气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