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把握复杂世界的确定性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大国战略博弈日益加剧,国际社会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从总体来看,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已经进入了深度的调整期。基于对世界潮流与大趋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理论论断,为我们理解和厘清“世界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个“大变局”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世界变局之下更好地维护并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应对中国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挑战。
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之所以发生重大变革,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不确定性因素也日益增多,这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对其内在和外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与管理。导致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它可能来自于与美国相关的“逆全球化”战略取向,或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而导致的国际力量对比失衡,或来自于与宗教相关的政治极端化问题,或来自于与贫富差距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也或来自于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技术竞争白热化问题等。总之,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判断并把握复杂世界的确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因素,也就意味着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大致规律,我们就可以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发展壮大自己。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稳定性因素与确定性方向,理由如下: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在未来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将继续为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更多机会、中国发展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和借鉴、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中国将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将会继续与世界在联系互动中促进自身的发展。总之,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明确且坚定的,即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面对世界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如何从不确定性中发现规律,进而把握其规律?这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厘清其复杂表象,探寻出它们的本质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调查研究就是一把分析问题并发现规律的金钥匙。
对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研究者而言,采取各种形式对相关热点国家和经贸问题进行调研,在了解相关信息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如果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发挥智库建言献策的作用,这将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毕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重视国际视野和中国议题相结合,倡导学术研究与对策建议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在中国经济政策、世界经济领域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等领域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在国际交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一直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经常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为中国学者观世界、调研国外经济与政治议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学者们通过参与国际会议与交流、参观访问他国、在国外主持项目等方式进行学术调研活动,进而能从国际层面上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梳理、比较和总结,促进其科研水平的进步。此外,学者们还将自己在海外调研过程中的所悟、所感以及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的智识,在笔下形成文字,提出政策建议,旨在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历经40年风雨,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一系列考验,牵动着全球目光,影响着世界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尤其是周边外交如何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会如何演化,如何引领“一带一路”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实现新时代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地需要我们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去发掘、去思索、去探讨、去解决。
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重要的智库参考类刊物,《世界经济调研》杂志秉承初心、立足调研,一直以来倡导调研与求是之风,致力于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本刊在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及部分院外优秀研究人员出访或海外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甄选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政策参考价值的优秀文章,打磨精炼成20多篇调研专稿,旨在将调研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就相关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促进中外合作交流与互动。
本书各篇章的作者基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在考虑调研议题的博采众长、成书内容的开放包容、学者研究的线面结合等方面因素后,本书还吸收了相关其他机构或智库学者们的优秀调研文章,共分为3个调研专题,分别聚焦“一带一路”议题、区域合作议题和创新发展议题。
在“一带一路”调研与分析这个专题中,学者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广泛认可,其具体表现为: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有137个、国际组织有30个。本书还主要关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的进展情况。中国与欧盟已建交44年,双方互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2019年举行的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中欧关系又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期。当前欧洲国家的发展亟须外部经济体的合作与支持,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热情持续升温,中欧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对接正在不断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中欧关系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注入动力。
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但这种发展并不均衡,非洲国家依然大幅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国家错失了很多重要的发展机会,但现在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展开,中非在产业产能、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为非洲经济带来了持久发展动力,助力非洲的和平稳定、民生发展与社会繁荣,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将实现合作共赢。
在区域合作调研与分析专题中,学者们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如何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区域合作备受关注。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中国开展区域合作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既是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中国通过自身持续的努力,在政治上追求和平发展,在经济上倡导互利合作,逐步树立起国际社会可以信赖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在这些地区稳步推进。在周边,中国和东盟已经达成《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其中的澜湄合作是我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创举,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次区域合作的典范。在欧洲,中欧之间存在很多合作领域,比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共同应对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在中东,中国正以能源合作为抓手,综合运用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金融合作等多种方式与相关国家开展区域合作。
在创新发展调研与分析专题中,学者们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我国已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本书的创新发展调研与分析专题关注的是国际合作领域的创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数字货币的讨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数字货币成为长期的趋势性货币,由美国主导的跨境支付体系体现了更多的垄断性和霸权的工具性,难以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当前,中日双边关系正处于较为良好的时期,有学者认为中日可以合作开发基于数字货币的新型跨境支付体系,共同维护双方在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改革中应当拥有的利益。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还应鼓励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发数字“丝路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以便在新一轮国际货币竞争中占领先机。
其二是对全球治理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曾于2016年中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作为牵头机构协调了“智库20”(T20)的系列活动。2019年,T20合作关注全球经济治理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等全球性议题,致力于承担G20思想库的角色。
其三是对能源合作的建议。有学者认为,天然气在今后的能源结构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禀赋高,与中国的能源需求非常契合,这有利于“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推进与开展。
梳理一下,前文主要介绍了本书辑成的时代背景、出版的初衷以及各调研报告甄选的原则,分析了本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主要特点,还对全书内容做了简要的综述和评论,旨在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当然,各位学者们在本书中的真知灼见,还有待读者朋友们在进一步阅读中去发现。可以说,将学者们在海外调研中形成的所感、所思、所悟记录下来,以调研报告的方式呈献给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读者朋友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解读世界的别样之窗,这也是我们编辑并推出此书的初衷之一。
最后,在本书付梓之际,作为本书的编辑者,我们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各位领导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我们多年的精诚合作。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本书中各调研报告的撰写者,因为他们才是本书具体内容和知识的生产者。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学者观世界之“海外调研集萃”系列图书做得更好。
执笔人:赵远良 张淼
2019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