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变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的重要意义
这需要从恢复国民经济的意义说起,因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正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留下的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的基础。当然,产业结构失衡的改变又是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
1840年以后,中国就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先后发生了多次。1911年,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但不久中国又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其后又相继发生了14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
在经历了长期战争以后,原本极为落后的中国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变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人民生活陷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在这种形势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恢复国民经济就成为十分重要而又极为尖锐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举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谈到恢复和发展生产问题时曾经尖锐地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
但要具体了解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意义,还需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的基本状况。
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关系方面看,据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史学家巫宝三计算,在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1936年,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61.5%,而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即矿冶业及制造业和营造业即建筑业)只占11.4%(其中工业占10.3%,建筑业占1.1%),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交通业、商业、金融业、住宅、自由职业、家内仆佣和公共行政)占27.1%(详见表1-1)。这项数据全面地反映了旧中国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过低,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占比过高,工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整个经济处于全面严重失衡状态。
表1-1 1936年国民收入及其产业结构[2]
就工业和农业的对比关系看,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大机器工业产值占比过低,农业产值占比过高。抗日战争以前,大机器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占到90%左右。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大机器工业产值的比重过低,手工业(包括独立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占比过高。据计算,1933年,在全部制造业产值中,前者只占27%,后者占到73%。[3]
在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比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比的对比方面,前者过低,后者过高。据计算,1933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的占比不到30%,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的占比达到70%以上。[4]
在工业的采矿业和冶炼业的对比关系方面,采矿业的比重过大,冶炼业的比重过小。在抗日战争以前的某些年份,中国铁矿石的年产量超过生铁的年产量(约为15万吨)近10倍,超过钢的年产量(两三万吨)近100倍。[5]
在工业矿冶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对比方面,前者的比重过大,后者的比重极小。据计算,1933年矿冶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5%,而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只占0.1%。[6]
在机器制造业的制造和修配的对比关系方面,制造部分的比重过低,修配部分的比重过高。据1946—1947年上海机器制造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表计算,在708家机器制造业中,制造兼修配的厂只占15%,而专门从事修配的厂竟然高达75%。[7]
上述数据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产业结构是全面严重失衡的。总的说来,这种失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结果。就工业的畸形发展来说,则尤为明显地暴露了适应帝国主义统治的需要。一方面,适应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必然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在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等方面对帝国主义经济的依赖关系。据计算,在1933—1936年的4年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量相对于整个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1.37%、72.79%、79.74%和70.81%;钢铁进口量分别相当于整个钢铁产量的0.8、0.9、0.6和0.5倍。1933年铁矿石出口量为钢铁进口量的1.1倍,但钢铁进口值为铁矿石出口值的30倍;1934—1936年的3年中,上述两种倍数分别为1.4倍和27倍,2.1倍和15倍,2倍和18倍。这里即使扣除运输和冶炼等项费用,帝国主义从输出铁矿石和输入钢铁的交换差价中获得的利润也是十分惊人的!还有抗日战争以前,中国机器的76%,以及车辆和船舶的80%,都是依赖进口的。[8]
可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是十分落后的,产业结构是全面严重失衡的。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固然是基本方面,恢复国民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改变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也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历史表明,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条件。显然,不改变产业结构的全面严重失衡状态,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建立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