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
流金岁月,春华秋实。进入不惑之年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一)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80—2012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8月建立的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1980年1月22日,为适应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共云南省委正式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80年6月,通过整合省内相关研究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挂牌办公。除直接领导历史研究所、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以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对云南经济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和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昆明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委党校哲学研究所实行与所在单位党委双重领导。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积极推进内部机构的优化和整合。1981年,东南亚、南亚两个研究室从历史研究所中分出,成立东南亚研究所。同时,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归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代管。1981年5月,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出版发行。1982年2月9日,文献研究室成立(1992年更名为文献研究所)。1983年,云南省委将1979年4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和1980年成立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合并,成立民族文学研究所。1984年,民族学、民族史两个研究室从历史研究所中分出,成立民族学研究所;宗教研究室从历史研究所中分出,成立宗教研究所;同时,成立农业经济研究所(1985年更名为农村经济研究所,2000年再次更名为经济研究所)。1984年,云南省委决定将云南省委党校哲学研究所划归云南省社会科学院(1994年,该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合并,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机构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1987年,将1984年成立的战略室改建为综合经济研究所(1997年后更名为经济学研究所)。1988年,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同时,《当代云南》编辑部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代管。2000年,经济学研究所建制转为南亚研究所。2003年,重新恢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建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仍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2004年3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提出“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云南省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云南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的发展目标;提出“抓改革、促开放,建支柱、保重心,推精品、造名家,稳人心、创辉煌”的发展方针,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科研支撑体系,由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转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主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06年10月,为适应发展需要,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代管的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改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直接管理。2009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加挂“云南智库”牌子。通过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资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努力成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同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与地方联合共建了14个分院(所)和8个“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基地”。
这一时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成为省政府直属的唯一省级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拥有11个研究所、8个管理机构、3个科辅部门。通过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学科,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学科基础和人才基础。
(二)进入新时代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概括新实践。201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阐明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转型,提出了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与学术创新力并重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创新的思想宝库,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殿堂,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转向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目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通过扎实开展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着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和综合研判及战略谋划能力,努力向新型智库转型发展。
围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编制了14项配套性制度,通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不断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团队建设、项目建设、成果激励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进展顺利。
2013年,围绕建设国家高端智库,成立了云南省印度洋研究会,成为国内研究印度洋问题的专业智库。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15年9月28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南亚东南亚问题研究,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依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打造研究南亚东南亚问题专业化新型高端智库,新增6个国别研究所;2015—2019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先后成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成果直报点;成为外交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大项目直接委托单位;2018年2月10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入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智库合作网络牵头单位;2018年11月16日,云南省新型智库联盟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负责智库联盟工作。通过“请进来”办好“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多边与双边智库论坛,“走出去”组织实施好“智库专家南亚东南亚国家行”活动等方式,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智库品牌。
2013—2014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围绕构建立体式综合科研平台,先后在文山、临沧成立了2个分院,在武定、广南、怒江、石林成立了4个“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基地”;2016年4月20日,《当代云南》编辑部更名为《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2017年9月5日,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云南基地;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2018年11月14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7月18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各层级科研平台的建立与建设,为强化特色学科优势、拓展研究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围绕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改革力度、健全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步伐,着力推进以质量为中心的科研转型升级,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专业化国家高端智库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方社会科学院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社科人的艰辛奋斗,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成长为学科体系较为健全、人才结构相对合理、地方特色逐步显现、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较好地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