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沿革
哲学所的前身为云南省哲学研究所,1980年4月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由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代管,有成员5人。1984年底,云南省哲学研究所划归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所40年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80—1991年。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研究云南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实施云南开发战略的方法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等。此外,在中国哲学、美学和思维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创办了所刊《哲学与现实》(后改为《哲学与文化》)。
1991—1999年。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少数民族”、邓小平理论等开展研究。同时,开展思维科学、文艺美学等研究。1994年,哲学所和马列所保留建制,联合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向翔任中心主任。
2000—2010年。1994—2003年,哲学所、马列所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名义合署办公,2003年合署办公结束,哲学所恢复独立建制。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哲学所一方面参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等文件的起草修订和规划研究,另一方面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理论探索。2006年后,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并在文艺美学方面积累了经验。
2011—2020年。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中国传统道德、少数民族伦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等研究上取得了新成果,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也有了新发展。2017年5月26日,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云南省道德研究院成立,依托哲学所开展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40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哲学所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苗启明、向翔、蔡毅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韩敬、任仕暄入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肖飒、谢青松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邵然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海东、邵然、杨晶、马超入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截至2019年12月,哲学所的14名科研人员(含两位返聘专家)中,7人为研究员,5人为副研究员,2人为助理研究员;有3名博士、2名博士生、3名硕士。
历任所长:陈光、韩敬、苗启明、王亚南、肖飒、任仕暄、谢青松、任仕暄
历任副所长:杨灿震、向翔、李国文、苗启明、刘俊、黄小军、肖飒、陈天亮、姚天祥、谢青松、杨晶
现任所长:任仕暄
副所长:杨晶
所务科长:李雪
现有科研人员:姚天祥、唐嘉荣、王亚南、王海东、张兆明、刘林、马超、邵然、熊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