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精选集.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在德国的中国文化外交

1.德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双边合作表现为德国政府对德中关系的认同和中国地位的提高。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是双边磋商,自 2011以来,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欢迎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柏林举行的第一次德国—中国政府间协商会议。2014年,德中关系从“全球责任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大量的合作机制主要集中在科技、经济和教育合作方面,如官方双边磋商中的官方声明,或如德国联邦研究部(BMF)的中国战略等关键文件。德国外交部因此加强了对中国的个人努力,旨在实现“更具结构性的亚洲政策和增加中国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德国联邦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代表团访问了北京,这就开始了关于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的讨论。1978年10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科技合作的协议》,这是两国间首要合作协议之一。《经济合作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在随后的两年内生效。从那以来,文化领域的合作得到了显著的加强。2017年5月24日,德中高层人民对话促进和支持社会文化交流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500余人,会议由德国外交部长西格玛尔·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和中国副总理刘延东共同主持。此次对话旨在改善德国和中国在教育、文化、语言、媒体、体育和青年等领域的公民社会交流环境。

2.中国在德国的文化外交活动

以下概述了中国文化外交举措,或更好地介绍了在德国进行文化外交有关的倡议和行动。虽然这个概述可能不完整,但它提供了对中国参与进程的理解。我们选择了几个不同的领域:文化、学术和交流活动,媒体、出版和信息活动。随后,对中国在德国的文化外交倡议的一部分总结了德国当前关于中国舆论的数据。

3.文化、学术和交流活动

直到今天,全国有近20所孔子学院,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合作协议在大学建立的,每年的预算约为200,000到350,000欧元(Thies,2015)。除了语言之外,研究所本身在其非语言课程方面也有所不同,包括以企业为中心的文化能力课程、中职职业生涯日、特别关注哥廷根中学教师培训、专注于柏林的展览、书法与烹饪课程,太极拳班,中国的绿色经济,中国法律制度介绍等。以下是德国联邦各州孔子学院的名单:

表1:孔子学院在德国的分布

续表

在哈蒂格对德国孔子学院的研究中指出,学院在教材方面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将它们与官方的汉办材料和他们自己的材料相结合。就德国而言,可以进一步评估促进中国和形象建设的多维结构。墨卡托中国研究院 2018年的报告评估了德国与中国合作的需要,并强调战略定位良好的国家做法和熟练的专业人员对深入中国知识的重要性。作者评估了处于 Y水平上的中国大学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增长,包括汉学和跨学科课程更加侧重于中国,额外的优惠和证书,德语中文学习项目和双学位。截至2017年11月,德中大学共有1347项正式合作计划。

报告还指出,虽然有超过 100个支持中国持续时间延长的支持项目,但中国机构作为实施者的目标是增加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支持项目,例如中国奖学金理事会颁发给中国教育部的补助,该奖项是以中国政府为研究对象颁发的,旨在瞄准不同的目标群体,包括学生、研究生、志愿者、科学家和年轻专业人员。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直接位于德国,如孔子学院或中国民营企业,如德国科技集团德国的华为分部,该公司为德国目标集团推出了自己的支持项目。

这一观察与中国文化外交的其他研究相关联,这说明私营部门公司在代表锻造文化和教育关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中学阶段,大约 5000名学生目前在德国学校学习汉语,过去几年的数字有所下降。这与德国附近的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里,大约38000名学生正在中学学习汉语。然而,总的说来,中国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指出了该领域的明确专业化。也就是说,与中国接触的高等教育水平的基础设施可能与其他主要欧洲国家如法国和英国不同,甚至比其他欧洲国家落后,但仍有很强的基础。

4.促进艺术和传统文化交流

德国首都柏林是中国文化中心的东道主,在 2008成立,作为中国歌德学院的一员。与中国和德国的多维关系进一步被文化交流所证实,如 2017年9月在北京开幕的“德国 8”展览,继 2015莱茵北部威斯特伐利亚举行的“中国 8”展览之后。进一步的例子表明,在德国推广中国文化的行为体的多样性,例如,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青海省文化、艺术和景观方面举办的2018届德国杜塞尔多夫城市展览(Xinhua News Agency,2018)。更大范围的事件,例如 2007年至 2010年的事件系列。“德意志和中国在一起运动”,2012年的中国文化年,德国与中国语言年以及德华青年学生交流年。

在媒体合作和影响力方面,由中国最大的英文报纸 China Daily制作的英文报纸副刊“China Watch”在德国的两份报纸《汉德布拉特》和《德意志新闻报》(Deutsche Welle,2018)中刊登。

在理想的情况下,公共和文化外交对国家的看法和态度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对中国公众舆论的代表性研究反映了一个整体的正面形象,但对双边政治和经济关系仍有意见分歧。2016年,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偏见比前两年少(2014:49%和2016:44 %)。2016年59%的德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对德国有相当大的(42%)或非常大的(17%)的影响。在经济决策者群体中,这一比例是69%,而决策者中甚至有 90%的受访者(Huawei,2016)。虽然总体上增加了兴趣并提高了偏好形成,但“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起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关于德国的角色的改变,对双边的影响,以及在更广泛的欧盟背景下对德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