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精选集.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结论

中国抓住机遇通过文化外交增加其存在的能力,证明了其文化外交的有效性和使用“软实力”的能力。本文以巴西和德国为例,探讨了中国近年来文化外交的发展。在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5点结论。

(1)在国内,中国的文化外交在官方政治话语中采取了更为直接的政治形式,强调了国内因素在公共外交研究中的重要性。

(2)巴西和中国的文化外交举措在规模和框架上有所不同。在巴西,其被嵌入到“南南合作”叙事中。

(3)两国文化外交活动的议程设置有相似之处。形象和身份是围绕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艺术的历史根源而建立的,强调“非政治”的文化外交方式,如强调在外交政策的文化,并和政治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4)行为体主要属于中央政府,而省级政府则是促进区域的发展。

(5)在双边合作的保护伞和中国的总体政策指导下,文化外交行为体在为中国利益创造有利条件时,有时会进行一些重叠的活动。建立关系的措施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并行不悖。

就德国而言,在文化外交开展中,中国分散的行为体结构被复制。不同的行为体,尤其是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率先在语言和文化活动领域传播与中国有关的节目。最重要的是,孔子学院因其在中、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活动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汉语和文化已经被锚定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更广泛的结构中,并进入中等教育。在其他文化外交场所,艺术一直是中国在德国定位和向更广泛的受众介绍国家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注意到省级行为体的存在。德国政府略有不安,“一带一路”倡议为德国和欧盟层面的文化外交拓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谈到中国与巴西的关系,中国的文化外交还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与德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在巴西的公共外交以“南南合作”叙事为中心,强调了这种新兴关系的机会和共同利益。同样,对德国来说,孔子学院是跨区域推广的主要参与者。与中德关系相比,尽管两国在职业、中学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但两国之间几乎没有学术合作。此外,在巴西的中国媒体(Xinhua、CGTN等)的存在以及在媒体领域的合作协议的实施,进一步反映了促进中国有利观点的努力。

总体而言,未来的研究将有必要在不同的国家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化外交的更为具体的安排。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文化外交的有效性。正如指出的那样,因为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拓宽外交政策的客观主体而支持输出国家文化的代表性样本”。文化外交实践如何被感知和转化为输出的理论,是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期望的决定性因素。


[1] 新华社,2016.

[2]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这些活动主要是指中国国内的文化外交,而不是国际事件。因此,体育和大型赛事将不包括在分析中。

[3] 从葡萄牙原文翻译。

[4] 访谈录(24.0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