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治认同与现代化都关乎人类社会与政治共同体的兴衰与存亡,两者有合有悖。契合之处体现为:自我觉醒是两者的同一起点;发展性是两者的共同特点;求同性是两者的相同倾向。悖离之处表现为:现代化的客观性与政治认同的主观性;现代化的革命性与政治认同的历史性;现代化的超越性与政治认同的保守性。“合”是指现代化从战略上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政治认同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实现,两者从积极意义上而言,具有正相关性。“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上,具体到不同的时空范围和条件下,现代化有可能导致政治认同的危机,政治认同可能危及现代化进程。“合”意味着真正稳固的政治认同必须围绕现代化的“主轴”,脱离现代化的时空背景的政治认同是短暂和不牢固的。“悖”意味着政治认同并非随着现代化必然生成,现代化能否促进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究竟对现代化进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取决于政治认同的指向。契合划定了政治认同建构的下限,悖离释放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上限。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建构,一方面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上限,深刻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另一方面坚守政治认同的“下限”,坚决保障政治认同的现代化指向。从人的基本属性和需求而言,实现政治认同应当具备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等资源;以现代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逻辑为依据,政治认同对象包括行为认同、制度认同与意识形态认同三个层次。政治认同资源与对象存在复杂的多元对应关系,持续而稳定的政治认同需要政治认同资源多元化,和政治认同对象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从而形成相互强化的网络状政治认同图式。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经济、政治与文化现代化对政治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维度的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极为复杂,既存在增强政治认同的因子,又隐藏着削弱政治认同的因子。比如,经济现代化有增强政治认同的可能,也可能削弱政治认同。“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即是典型。同时,不同维度现代化对于政治认同产生复合式影响,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相互抵销,因而经济、政治、文化叠加现代化往往不利于政治认同的实现,容易产生政治认同问题,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出现政治认同危机的根源所在。早发现代化早发性、内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与经验,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话语体系的政治认同资源具有全面性和高度一致性,显现出意识形态—制度—行为的政治认同对象发展的递进性与层次性。后发现代化的后发性、外生性和叠加性,使得政治认同资源具有单一性和堆积性,政治认同对象具有逆向性与捆绑性。不同类型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当然,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模式存在重大局限性,能否超越局限性往往成为现代化成败的关键节点。政治认同的突破往往会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超越现代化瓶颈,从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可能造成现代化的断裂和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构,必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阈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契合与悖离的之间的博弈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同时,在观照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早发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认同发展的经验,实现政治认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在于对根本性政治问题的认定,实现问题“牵着”认同向认同“引导”问题的变迁。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