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收买人心
新朝新气象,为了稳定天下人心,新朝必开恩科。永贞元年的这一科,是朝廷招贤纳士,汲取新力量的关键,自然要重视。
朝会也是议了两天,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为主考,太常卿-金紫光禄大夫-欧阳通(欧阳询之子)、检校吏部左侍郎-姚璹(姚思廉之孙)为副主考。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人是定下来,时间规制等都有前例可循,一应如前便是。
常科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办了这么多年,就是闭着眼睛,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办。
但皇帝以为科举中试不仅名额少,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缺陷,考试的程序也不够完善。
一些士子不惜弄虚作假、贿赂考官,使得中举者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下降,而许多真正的有识之才、名人、杰士却遭受排挤。
所以,这一科不仅要增加名额,从严阅卷,李守义还要抽查礼部、吏部阅卷的质量,但有作弊行为,阅卷官和士子都要从严处置。
不仅如此,李守义还是举行“殿试”,再加一道遴选程序,以甄别士子是否有真才实学,有没有经世致用之才。
皇帝重视读书人,亲力亲为,为国家遴选人才,臣工们自然是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严一点好,严一点更能体现朝廷的重视。
扫视一眼含元殿中诸臣,李守义温声道:“朕小时候跟着秘书监(裴谈)在东宫读书,背不下还经常被孝仁皇帝打手板,总觉得读书没意思。”
“可从了军,上了战场,在尸山血海中苦苦求存之时,便暗自后悔,觉得自己太矫情了,这世上还有比读书更好的事吗?”
“现在,朕做了皇帝,政务缠身,总觉得学识不够,只得让秘书监经筵日讲,把过去的亏空补上。”
李守义的意思很简单,天子也好,官员也罢,都要德、才配位,这学识不够,就算是天子,也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当年,陆贾游说汉高祖,马上打天下,安可马上治天下。从前,他不懂,可当了皇帝,他懂了。
高祖太宗宵衣旰食,浴血奋战打天下,深知创业之难。从武德四年起,科举一年未停,因为他们都知道守业更难。
从御阶上走下来,捻着流珠的李守义,沉声道:“朕呢,才德不及祖宗,但却有一颗更炽热的求治之心。”
“这一科,抡才大典,就是要天下为公。这话说起来容易,没有人才,如何续写盛世呢!”
李守义这话音刚落,副主考-检校吏部左侍郎-姚璹,举笏出班:“陛下所言甚是。想当年,臣考进士的时候,就是人太少,所以中的多少有投机取巧之嫌。”
姚璹这是卖乖呢!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他学识出众,善于文辞,更以善于用人著称。要说吏部的差事,除了故去的裴行俭、李敬玄外,只有马载能与之一比。
李守义点了点头,取笑道:“也是,按你姚侍郎要这么谦虚,朕就得把这科给停了。贴个告示告诉士子们,他们的才能还得再修几十年呢。”
“朕怕到时候,有人会去砸你家的大门。不到三寸的门板,能经得住几下啊!”
“所以,为了你家的薄门板,好好替朝廷抡才吧!”
呵呵,皇帝的游牧,引得姚璹和满朝的臣工都跟着笑了起来。与伺候太宗、高宗战战兢兢相比,跟着当今圣人这样温和的人,他们倒是不用紧张掉脑袋。
“陛下,臣有本奏!”
瞧狄仁杰这一本正经的样子,李守义点了点头,示意其可以说了。
“考试加严自然无错,可臣以为,对士子们来说,这都不是最关键的。”
狄仁杰在并州等地方为吏时,没少见当地的士子们砸锅马铁进京考试,也见惯了筚路蓝缕,要饭回乡的。
很多的士子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一路吃穿花销,很有可能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这一科,考不中,会有多少人因为此行困窘而死,无法参加下此考试,不得而知。
所以,狄仁杰认为,朝廷若是能根据给予入京考试的学子一些补贴,贴补他们的生活,或命沿途的驿站,在他们返程时,提供免费的食宿,这才是最能解燃眉之急的。
捋了捋胡子,薛元超沉声道:“这不太妥当吧,此并无先例。”
不是薛元超当户部的家,舍不得那三瓜俩枣,实在此例一开,口子必然存在。这吏治的腐败,往往都是在各种花销上产生的,特别是这种对民间的开销。
可姚璹对此却持反对意见:“中书令,你是门荫入仕的,你是不知道寒门士子考科举,有多不容易。”
姚璹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幼时父母双亡,家产都被叔伯们分了,到他手里就几亩薄田,又要照顾弟弟妹妹,日子过的很不容易。
他当然知道读书人的难处,皇帝刻意关照,增加一倍的进士名额,必然惠及一批寒门子弟,这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
想到少年时,处处遭人白眼,背后还有嗷嗷待哺的弟妹,姚璹眼圈都红了。嘴里喃喃着:人都有牵挂,为牵挂便没了节操,生活逼的没招了,不得不低头。
瞧姚璹的心窝子被戳中了,薛元超老脸一红,场面那叫一个尴尬。李守义也是打了个圆场,让内侍抬来个案子,亲自御笔挥墨,褒奖姚璹的清廉。
书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放下笔,让内侍抬着给臣工们看看。随即对姚璹言道:“狄仁杰的奏对,朕准了,来往差旅,皆由户部量定,根据路途长远定量。钱从朕的内帑中出,算是朕的一片心意。”
能得到皇帝的御笔赐字褒奖,那已经是天大的荣宠了,更别说驳中书令的意见,照顾他这腐儒的面子。
姚璹又是眼圈一红,俯身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与着境地相同的寒门官员,也随着俯身参拜附。
皇帝自然是圣明的,剩下官员也自然要附和,一时间含元殿中尽是称颂皇帝之声,“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珠帘之后的武后,见皇帝花了点小钱,就收了满朝寒门官员的心,不由喃喃道:“好诗,好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