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考点3:教育学的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融合在诸子百家和《学记》的记载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的先哲。近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主要也是在西方,包括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著名学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建树。

考纲再现

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考点详解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外部诸因素指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专著《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墨家。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同为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绝圣弃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重视。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4)《学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罕见遗产。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学记》中的主要教学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把教与学看作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矛盾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们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也才会推动自己更勤奋地学习;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也才会促使自己进一步进修提高。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2.藏息相辅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也就是说,按规定时间进行的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练习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正课学习的兴趣。“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要求课外练习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学习与游乐相间,亲师与乐友结合,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3.豫时孙摩

《学纪》在总结“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时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启发诱导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是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要点:一是“道而弗牵”,是积极引导学生,而不是硬牵着他们走,这样师生之间便能和悦相亲。二是“强而弗抑”,即严格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勉励和督促,而不是压抑他们,这样他们学习自然感到容易。三是“开而弗达”,即开启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去钻研,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5.长善救失

《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四种毛病,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贫乏浅薄、畏难不前,这四种毛病又是由个体心理差异造成的。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一个使人变得聪明的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是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根据这三种品质中的哪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一是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二是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三是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正义国家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工具。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他曾说过,“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这里所说的“每一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来源。

(二)近代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学科建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见下表。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1809—1833年间,赫尔巴特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继续着康德的哲学讲座,讲授教育学。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联的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三)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时代。为了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发展的,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教育的横向来说,教育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和集体的经验。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失去了思考的余地,限制了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通过机械的注入法,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因此,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并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杜威还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通过长期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这五条原则推动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该著作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例题精讲

1.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专家详解】A 提出这句话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专著《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命题分析】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专家详解】C 《学记》是战国后期出现的一部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

【命题分析】《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可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阐述的教育思想是(  )。

A.绅士教育

B.自然教育

C.和谐教育

D.武士教育

【专家详解】B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一点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得以体现。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此知识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4.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专家详解】A 杜威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要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提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等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要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在考试中,此类知识点可以各种题型出现。

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专家详解】C 《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

【命题分析】在考试中,还可以结合教育家人名考查其主要教育思想及代表著作。

良师点拨

这个知识点多以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熟记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