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由于各国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为了与整个社会变化相适应,各国都在进行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考纲再现
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考点详解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建立学制的依据主要有: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口发展状况;
(4)民族文化传统;
(5)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由于各国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主要内容见下表。
四、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壬寅学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2.癸卯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时间长达25~26年,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一个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鉴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壬子癸丑学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教育部部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4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提倡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
4.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法。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该学制做了些修改,但没有重大的变动,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治结束,虽然学制几经变更,但由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旧中国的学制也必然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依据教育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原则,在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为我国革命事业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较好地满足当时的革命需要。老解放区的学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3)依靠群众办学。
(三)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为中国初步制定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以及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和特殊学校。
新学制的特点是:
(1)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2)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3)体现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4)体现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5)体现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因此,1985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是:
(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果,并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有: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5)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6)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8)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9)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四)中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通知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内容有:
一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与整个社会变化相适应,各国都在进行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由儿童教育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决定的,对于儿童智力、心理、人格等的早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强弱为衡量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会。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各国都对成人的继续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把继续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来,并制定法律予以保证。由此可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运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规划本国教育战略,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六、义务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多次提出在全国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这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以法治教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普及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并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对于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权利和义务等都做了明文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平、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如下修改,将第四十条修改为:“教科书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部门会同同级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
(三)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伴之以系统、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体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
2.统一性
在新的《义务教育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标准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如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免费性
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0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还表现在,对那些贫困的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例题精讲
1.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专家详解】B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该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
D.癸卯学制
【专家详解】D 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命题分析】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壬寅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此知识点还可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
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专家详解】B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它主张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命题分析】此知识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良师点拨
这个知识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熟知义务教育的特点、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