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日本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发展战略时,用产业结构一词来表述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贝恩在其《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的企业关系。60年代有人应用产业结构来解释产业内部关系和产业的地区分布规律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学家极力做了一些澄清,认为产业结构单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后来,随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及其内涵逐步明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生产力布局理论被区分开来,产业结构理论专指研究产业间关系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指研究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的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专指研究产业地区分布及其规律的理论。[1]在我国这一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代表人物杨公朴、夏大慰[2]、简新华认为产业结构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义产业结构除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刘志彪认为产业结构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从“量”的角度看分三层次:一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二是三次产业各自的内部构成;三是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即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是从“质”的角度看,主要从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角度来考察。
本书研究的产业结构,遵循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涉及产业结构的空间考察,即考察产业结构的经济维度和空间维度,而产业结构的个体层面和系统层面是产业组织考察的内容。对产业结构基本理论的综述主要借鉴了苏东水教授关于产业结构思想研究的范围,包括: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应用性研究。[3]
(二)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
本书所谓的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思想,主要是从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角度而言,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背景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措施,当消费资料的增长和发展满足和适应了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发展之外,两大部类趋于协调,消费资料优先增长让位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而关于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思想的形成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本书将这一特定时段产生的特殊思想定义为消费资料满足生产资料需求适度优先增长思想,这一时段主要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三)产业结构协调
产业结构协调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这种协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从不协调到协调的交替演变过程。产业结构协调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协调的含义、产业结构协调的标准、产业结构协调机制和产业结构失衡原因等方面内容。本研究除以上研究内容外,同时研究了三次产业协调、区域产业协调方面的内容,所以从这点意义上说,同时遵循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产业结构协调的本质就是产业协调。
(四)产业结构升级
学者们一般将产业结构升级定义为三次产业的依次演进,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有额超过第一、二产业的份额,或者产业结构从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所以某些学者将产业结构升级等同于产业升级。[4]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特点、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个体层面和系统层面。本书所考察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主要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梳理,如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涉及产业结构升级的个体层面和系统层面,那是产业组织结构研究的内容。
(五)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和市场自动调节两者相结合的作用下对三次产业和区域产业存量和增量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将导致新的产业产生,过时产业消失,同时也会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从填补空白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即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政府部门根据市场信息随时不断制定和变化调整方向和目标,这有利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六)区域划分
为了保持数据连续性,关于区域划分一直遵循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但在梳理产业结构现状时仍将东北和三大经济带纳入视野,使研究更全面。
注释
[1]参见厉无畏:《中国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112~13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参见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参见苏东水:《产业经济学》,2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笔者将采用大多数学者的用法,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同义。参考罗肈鸿《高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1998)、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1996)、胡春力《结构调整的原因与目标——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严峻挑战》(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