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当今社会中,组织活动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此之深,以至于任何一个人已不能脱离组织而独立存在。组织正在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认识发生重大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组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对于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组织行为的概念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所表现出的行为。然而,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组织成员的业余活动,如娱乐、交友、恋爱、健身、购物等都不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我们可以把组织行为分成以下两种。
微观组织行为是组织内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它包括:
(1)个体行为,如态度、能力、人格、动机、压力、认知、学习等。
(2)人际行为,如沟通、领导、谈判等。
(3)群体行为,如群体动力、工作团队等。
(4)群际行为,如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群际行为有时很难与人际行为相区分。
宏观组织行为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
根据组织行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也可把组织行为分成以下两种:
一是正向组织行为。正向组织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遵守规章制度等。作为正向组织行为的一种特例,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地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的额外努力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帮助同事完成任务、为公司成长献计献策等。组织管理者必须注意奖励、鼓励、保护正向组织行为,使其持续发生。
二是反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偷窃、暴力、吸毒、欺骗等。组织管理者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惩戒措施抑制、消除或减少反向组织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学科。对于这样的学科,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其下定义,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在其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对组织行为学做了如下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对组织内行为的影响规律,其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
一方面,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科学(含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组织行为学还具有跨学科性。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包括行为科学(含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含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各学科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如表1-1所示。
延伸阅读
神话还是科学
假设你在大学里选修了一门微积分课。上课第一天,老师让你们拿出一张纸并回答以下问题:“如果该函数为凸曲线,当它的一阶导数为零时,为什么它的二阶导数为负?”你可能根本回答不了,并且可能会这样问老师:“我怎么知道?这正是我要选这门课的原因呀!”
现在换一个场景。假设你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上课第一天,老师让你们拿出一张纸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今天对员工的激励方法与30年前的不同?”你可能会不大情愿,但你还是会提笔写出来。无疑,对这个有关激励的问题,你还是可以说出点东西的。
上面两个场景表明,在教授组织行为学课程时,我们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你在学习这门课前已经有了很多信以为真的先入观念,而且可能认为自己对人类的行为颇有了解。但通常,在学习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甚至会计学等课程时,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因此,与许多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不仅要向你介绍全套的概念与理论,还要面对很多业已接受为“事实”的内容,它们是你多年来对人类行为和组织所形成的解释。例如,“你无法教会一个老员工学习新技能”“快乐的员工就是高效率的员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一个目的是,用具有科学依据的结论取代那些流行的、人们通常不加思考就接纳了的观念。
资料来源:[美]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这就说明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只是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这种组织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组织。研究这种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又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标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描述、理解、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
描述行为,即系统地描述人们在不同条件下是如何做出行为的,达到这一目标,管理者就能以共同的语言与组织中人们的工作行为进行交流。
理解行为,即理解人们为什么这么行动。如果一个管理者只能谈论员工的行为而不能理解员工行为的原因或动机,那么他就会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受到挫折。
预测行为,即预测人们将来的行为。理论上讲,一个管理者应该具有预测员工将来可能会做些什么的能力,例如预测哪些员工是高产出的,哪些员工可能会低产出或偷工减料。
引导行为,即引导组织中员工的行为,并开发出一些组织需要的人的行为。由于管理者负责员工的绩效产出,因此,他们需要对员工的行为、技能开发、团队作用、生产率产生影响,能够通过他们及员工所做出的行为来改进或提高组织绩效。
描述、理解、预测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是一个有机系统,组织行为学通过此目标的实现,发现影响组织成员绩效的因素,从而有效地管理组织成员的行为,提升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中的概念、原理、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知识基础,同时吸取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中关于论述人类行为的内容,来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
2.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由各门学科七拼八凑地组合而成的,而是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它既包括对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层次性的研究——从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到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再到组织行为(从整个组织角度研究其成员行为),同时,它也具有其自成一体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3.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中虽不排斥直觉判断和推测,但是结论却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得出的。
4.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实践取向,它能帮助管理者理解、识别、预测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