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兵训练
军官选拔完毕后,就是士兵的训练了。
刘璋正在对这帮新兵进行训练,只听他喊道: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号令严明、令行禁止的军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基础。”
军队的执行是重中之重。想让士兵听军令,就得建立军令的威严,士兵必须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这话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军训,部队当中日常的队列训练,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整天转来转去也有什么用?
事实上,这是在培养我们听命令的习惯,在战斗中要保持相应的队形就必须培养士兵听命令。
几点起床、吃饭、训练、洗漱、睡觉都要听命令,这就是把听命令融进日常生活,使他们形成肌肉记忆,形成习惯,把听命令后执行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彻底融进士兵的血液里面。
这样在打仗的时候,令出必行,而令行禁止只是训练部队的基础。
军队想打胜仗,必须有旺盛的士气,而赏罚分明,就是鼓舞士气的最好方法。
在这一点上刘璋做的很到位,对待士兵依旧是赏罚分明,答应将士们的承诺必定会兑现。
从之前招募士兵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选拔不上的士兵,依旧会给其每一个人一天的口粮,没有任何人胆敢克扣,说到做到,这些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刘璋的话被士兵奉为圭臬。
但一支强大的军队光会打仗也不行,要还得建立军队优良的作风,培养良好的风气。
风气也是战斗力,这也是军队跟土匪的区别,现在的汉军大部分还是遵守纪律的,有一些战斗能力。
但是有的部队里面吃空饷的事情很严重,有的部队为了收刮钱财,甚至让部队充当盗贼进行劫掠。
偏远地区尤为严重,刘璋对这种情况更是深恶痛绝,要坚决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刘璋这次训练的部队就是按照岳家军里面的精锐部队“背嵬军”为模板,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训练一支能打仗的部队还不必让刘璋如此上心。
他想打造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虎狼之师,是要日后为争霸天下做准备,军纪方面当然不能怠慢。
历史上宋朝的“背嵬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劫,对百姓秋毫不犯。
如果士兵哪只脚踏入百姓的屋子,就砍哪只脚,哪只手拿了百姓是东西就砍哪只手,所以岳家军能够打败强大的金国部队,让金国人能够说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
这群信兵的人五花八门,有原来的锦帆贼、游侠、流民,还有想一展抱负的豪强子弟,刘璋没有偏向任任何人,对待他们一视同仁,没有因为谁而格外的宽容,包括他自己。
刚开始的训练从站军姿开始,刘璋身穿日常训练的皮甲,静静的同将士们一同在校场上训练,十一月的益州虽然天气温和,但是萧瑟的秋风已经带来许些凉意。
士兵已站了有半个时辰,期间有些士兵忍不住活动了手脚,被甘宁发现后抽了鞭子。
其他人见到甘宁如此严厉,也都咬牙坚持着,因为前方的刘璋背对着士兵,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没有任何怨言,身为主将都做了示范,那些想偷懒的士兵也都打消了心中的想法。
训练的日子是枯燥的,但刘璋反而乐在其中,益州本地大家族的子弟,有时邀请刘璋去饮酒作乐。
面对饮酒作乐的邀请都一一婉拒,跟这些人喝酒吹牛有什么意思,再加上刘璋是后世的人,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什么娱乐没见过,找一些舞姬扭来扭去的有什么好看的,有那时间不如探讨和甘宁等人探讨一下兵法,多打造几把兵器了。
刘焉偶尔也来看看刘璋训练的怎么样。
刘焉来了几次之后,对刘璋这极度的自律也很震惊,看着近乎自虐的刘璋,做父亲的有些心疼。
这天,刘璋到刘焉这里来请安,刘焉把他留下来,准备和他谈谈当今的局势。
晚饭过后,父子二人在书房内进行着这么一番对话。
“季玉,你对当今时局如何看待?”
刘焉想考教一下刘璋,听一听刘璋的想法。
听到刘焉这么问,他脑中思考了一下,组织好语言道:
“当今朝中皇帝不理政务,十常侍掌权,皇帝任命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以为外戚执掌兵权,自古以来,宦官、外戚哪一个掌权都会给朝政带来祸患,何况如今外戚、宦官共同掌权,此举早晚为取祸之道。”
刘璋看着刘焉听得认真,又继续说道:
“现在双方斗争已逐渐展开,早晚必成水火之势,朝中大臣若不投靠双方则必被排挤、打压,朝外世家大族把持选拔官员的渠道,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边关地区诸侯名义上听从朝廷的命令,实际上阳奉阴违,各地叛乱四起,大汉已呈乱世之相。”
刘璋没有跟刘焉说的太直白,总不能告诉刘焉四五年以后皇帝刘宏死了,刘辩当了皇帝后,董卓兵进洛阳开始权臣干政,在那之后天下开始大乱。
现在皇帝刘宏还活的好好的,刘焉也提前五年当了益州牧,所以其他地方有没有改变刘璋也不知道。
他只是把穿越过来前身经历的,加上这些日子收集的消息,整合一下,将自己的看法说给刘焉听。
至于刘焉会怎么想,要怎么做,刘璋暂时没有能力干涉,毕竟现在他还没干出什么大事来,说出的话刘焉也未必相信。
刘焉现在五十出头,身体还硬朗,还可以慢慢布局筹划,如果让刘焉听从自己的,得需要一步步来,做出一些事情来得到刘焉的认可,这样刘璋说出的话,做出的决定,刘焉会慎重考虑,继而听从。
今天刘焉的问题,刘璋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的,就是要让刘焉改变对前身的看法。
“唔,难得季玉你有如此见识,在洛阳之时为父觉得虽有才华,但见识还有些不足,在益州这是时日成长不少啊。”
刘焉听到刘璋的回答后有些惊喜,没想到刘璋对朝廷内外的局势看的这么清楚。
在洛阳的时候刘璋在刘焉面前可没有这样侃侃而谈的自信模样,今天看到刘璋分析的头头是道的样子,刘焉对刘璋越发的满意了。
刘焉自己本身也知道朝廷焦灼的格局,刘焉正是不想踏入这个斗争圈子,跑到益州来避开这个政治漩涡。
刘焉能看清形势因为人老成精,又在官场浮沉了二十多年,他没想到刘璋年纪轻轻就有一双慧眼,能够洞察出朝廷内外的局势,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