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软比刚强更有力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释义】
只有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才能游刃有余地出入于世上最坚硬的东西之间。
【智慧解析】
柔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老子认为,柔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最柔的东西里面,往往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也无法阻挡。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软、谦逊、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它,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倒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
老子有一位知识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见解的老师,名叫常枞。一天常枞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他俩便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常枞张开口问:“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看说:“没有了!”常枞吐着舌头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有,舌头还在!”常枞问:“你懂得我的意思吗?”老子说:“懂了,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常枞高兴地说:“好!好!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悟出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很多人不同意“柔软胜刚强”,老子便举例说,水最柔软,但可冲决一切坚强之物。
拔山扛鼎、恨地无环的楚霸王项羽骄横不可一世,最终不也自刎乌江了吗?
女人柔似水,走起路来像能被风吹倒似的,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多少豪杰死在女人的柔情中,有多少好汉倒在了情海里。一个柔软的女人或许是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人。
太极拳的动作看上去软绵绵的,但是一推手,就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这是什么原理?正合了老子的那句话,“柔软胜刚强”。老子一向贵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绵柔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衰亡的一类,柔软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砍伐。老子的观点辩证地揭示了柔软胜刚强的人生道理。
老子“柔软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柔和谦让,而不能恃强凌弱,为了顾全大局,韬光养晦也值得赞誉,有时,暂时的忍让和退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柔软不是脆弱,不是软弱,不是薄弱,它也许在形态上像水那样柔细,那样柔软无力,但滴水穿石,其力大无比。柔软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生亦如此,柔软胜刚强。
勇于不敢才是智慧的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释义】
行事鲁莽,无所顾忌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勇于柔弱谨慎守制,方可走得长远。
【智慧解析】
在我们的人生里,有许多的勇敢,也有许多的胆怯,“勇于不敢”并不是怯懦,而是知道柔弱胜刚强、宁静胜躁动、细谨胜粗野,创造了一种持盈保泰、大直若屈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讲,人应该有三种重大的德行,一个是智,一个是仁,一个叫勇。勇敢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称为是美德,但是在老子看来,勇敢有时候会是冲动,冒傻气。当我们都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的时候,从老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却是冷笑和嘲讽的目光。因为勇敢的人更容易急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勇敢,老子有一句话叫“勇于不敢”,敢需要勇气,不敢需要更大的勇气。
苏轼《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者为道义之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道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没有什么能击垮他们,仁者无敌于天下,自有浩然正气于胸中,故能视死如归,敢于为道义而献身。老子认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都不是真正的勇。能够“不敢”,也就是能忍得住一口气,才是真正的勇。
有人问:嘴巴是做什么用?答:不知道。高!这是最高明的答案。我们说嘴功能第一吃饭,第二说话,但是嘴巴最重要的功能是关和开,尤其是关。关就是闭嘴。我们很多人经常憋不住,遇到一个事情非要显摆,非要说我知道,我知道,你自以为知道,难道别的人都是傻瓜吗?太过张扬很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所以,有时候沉默比说话要显得更有智慧。
譬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做出令你伤心的事情,你很可能立即给对方以回击;受了陌生人的气,气得咬牙切齿。
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您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
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勇敢”与“勇于不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看似相互矛盾,其实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勇敢”不是不察情势,莽撞蛮干;“勇于不敢”也不是唯唯诺诺,患得患失。勇敢需要勇气和魄力,勇于不敢也需要胆识。不勇敢的人不可能做到勇于不敢,做不到勇于不敢同样也是胆怯的表现。勇敢与勇于不敢结合起来,才是全面的。
人生的思维亦如是,勇是油门,不敢是刹车,善于驰骋的人,油门与刹车是同样重要的!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释义】
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成为人们的尊长。
【智慧解析】
老子说,他掌握并保存着三件法宝,其中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不为,而是为而不争,谦让处后。老子认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反而能够达到成为天下先的目的。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然而,这三位勇士都居功自傲,越来越飞扬跋扈,甚至连齐景公都不放在眼里。相国晏婴担心他们闹事,于是向齐景公建议除掉他们。齐景公为难地说:“他们三人武艺高强,要除掉他们很难。”晏婴说他自有办法。
一天,晏婴叫人为三位勇士送去两个桃子,并告诉他们:“主公赏赐予最勇敢的人,谁的功劳最大,谁就有资格吃一个。”
公孙接说:“我曾陪主公外出打猎,制服过野猪与猛虎,我理当吃一个。”田开疆说:“我曾为齐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理应也有我的一个。”古冶子见两只桃子已经被他们二人分了,十分气恼,愤愤不平地说:“我曾救过主公的命,可如今却吃不上一个桃子,我怎能受如此羞辱?”说完,拔剑自刎。
公孙接、田开疆大惊,羞愧万分说:“我们的功劳不如你,却先给自己分了桃子,实在太贪婪了。今天我们不死,是无勇的表现。”说罢,二人也拔剑自刎。
晏婴用两个桃子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三个勇士。
争强好胜之心容易挑起争端,卷起巨澜,招来祸端。这三位勇士如果懂得“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哪里会不明不白地命丧黄泉呢?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真正的强者反而不争。做人要在低调中修炼自己,凡是一能成就大事者,没有个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的。
低调做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要强,也要学会藏拙,这是一种能量的内敛,也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不卷入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忌,沉默地不动声色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曾国藩是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当攻破太平军的天京城以后,曾国藩兄弟的威望达到极盛。曾国藩不但头衔众多,而且还指挥着30多万人的湘军,节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外,还节制浙江、河南、湖北、福建,以至广东、广西、四川等省。湘军水师游弋于长江上下,控制了整个长江水面。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已落入他的手中。
曾国藩还控制着赣、皖等省的厘金和几省的协饷。当时湘军将领已有十人位至督抚,凡是曾国藩所举荐的人,朝廷无不如奏除授。此时的曾国藩真可谓,权倾朝野,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山摇地动。
清政府为控制曾国藩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使之与曾国藩地位相当,感情疏远,渐渐打破其从属关系;另一方面对曾国藩的部下将领和幕僚都实行拉拢和扶植政策,使他们渐渐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甚至互相不和,以便于控制和利用。
在此情形下,曾国藩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忠心。他还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厘金至金陵大营,减少自己的权力。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合统治者心意,于是朝廷顺水推舟同意遣散大部分湘军。又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仍然委任他为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让权减职之举,的确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而曾国藩最终也得以善终。曾国藩与清廷之间在政治上的这种交易与默契,当时朝野上下,没有几个人能够深刻地领会其意。低调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不是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而是懦弱。低调做人,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显摆,不要有事没事就往领导跟前凑,然后做出一副领导面前红人的模样,什么事情自己心中都要有数,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要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境,骄傲自大可能是最可怕的一种。处境卑微自然不幸,但却没有太大的危险,趴在地上的人是不会被摔死的。最可怕的情境是身处险峰而高视阔步,只谓天风爽,不见峡谷深。这正是人们骄傲时的典型情境。人一旦骄傲起来,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会有好下场。
《三国演义》里关羽勇猛威武,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清人毛宗岗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毛宗岗说关羽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东吴大将吕蒙一个奇袭,在仓皇中兵败失地,被人割下脑袋。
罗贯中说关羽是“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其实,追根溯源,是骄傲自大导致了他的失败。当诸葛亮提拔马超时,他却非常不满意,说马超算什么?怎能与我老关并列。
孙权向他攀亲家,他出口便骂道:“犬子怎配虎女。”骄傲的关羽,一是结怨,二是轻敌,这是致命的缺点,可惜他直到被俘杀头时仍不醒悟。
一般说来,骄傲的人或多或少都拥有某方面的特长,总觉得自己有值得骄傲的资本。然而,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倘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那长处就可能变成短处,就会成为羁绊自己脚步的绳索。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终究还是有限的,缺乏众人的支持与协助,任何英雄人物都将一事无成。
有一次,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是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边跟着许多士兵。倘若没有这些士兵,他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赶回,那么,他的举动、言语也就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了。
骄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小至个人,大至军队、国家,都千万骄傲不得。但凡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谦逊的。他们不以自己有所作为而忘乎所以,而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谦虚地请教他人,吸收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真正有才华的人是值得骄傲的,但他们大都很谦虚低调,而那些看上去不可一世的人,却只懂得做表面文章,就内在而言,不过是徒有其表。
谦虚是一种美德。为了赢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虚,就是卑下。我们不需要卑下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
不敢为天下先,反而能够达到成为天下先的目的。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都不喜爱争。做人要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为而不争,谦让有礼,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处世态度。
做人不能自居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释义】
正由于得“道”的人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智慧解析】
老子认为,做人不能“自居为大”,正是由于其“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而要避免“自居为大”,就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要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多看他人长处,也就是要谦虚做人。
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了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这也正符合了道家提出的“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脱队。吃东西时不抢食也不落后,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很好生存的一种方式。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如果。你很谦虚,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你就会快乐许多。当你尊敬他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乐意将自己的学识、经验传授给你,同时又对你友善,使你不仅获得知识,又得到了温暖。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就像尺与寸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当你与人相处时,应该学会谦虚,这样,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效果。渐渐地,良好的口碑也就树立起来了。
谦虚做人必须凡事都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本事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拿出来,即使成功了也不骄傲。因为你不被重视,你不显山露水,那么,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没有阻碍,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也就很容易走上成功之路。
从做事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具备谦虚的心态,才能谨慎处理各种问题,才能避免因为疏忽大意产生的严重后果。
正所谓“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有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然而保持谦虚的姿态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有必要。
做人不能以大自居,正是由于不以大自居,所以才是真正的至大。谦虚是一种美德,适度地运用谦虚,也是制胜的一个法宝。人类如果失去谦虚,就会变成自大,自大就会导致失败,这是最需要警觉的。
处世需要“柔”功夫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释义】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克坚强却没有东西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这无形的力量改变着它们。柔者能胜于刚者,弱者能胜于强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却没有人实行罢了。
【智慧解析】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
北风与太阳各自为自己的本领高强争论起来。结果,它们约定能够让行人脱掉衣服的一方就算胜利。首先北风上场,为了让行人脱衣服,它使劲地刮强风,可是行人却赶紧将衣服裹紧了身子,没有一个人将衣服脱掉。轮到太阳了,它首先以柔和的光线照射,于是有行人脱掉了外套。接着,太阳再照射,有的人觉得太热受不了了,赶忙脱掉衣服跳进河里面去了。
中国与希腊是相距遥远的不同的两个国度,却有着同样以柔克刚的思想和方法。
尧帝的时候,大洪水不断侵袭中国,灾难期间长达22年之久。尧帝命令鲧从事治水工程,鲧费了9年的岁月,致力于治理洪水的问题,可是他采取的办法是筑堤的方法,结果失败了。大禹治水则是用疏导的方法,替水筑道,以柔胜刚,取得了成功。
以柔胜刚,是智者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智者处世的坚定信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
太极图,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圆融婉转,恰成一个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一我们曾经对这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静观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哲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与事的最高准则。
太极图,蕴含处世的最高准则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克刚,克敌制胜,降伏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的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逄、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禀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
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柔并不是卑弱和胆怯,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成熟的标志。愿我们每一人都学会以柔克刚的生存之道,开心生活。
含而不露更显厚重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释义】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
【智慧解析】
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善于讲话的人,找不到他的破绽。这是说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他做事就很完美。修养支配言行,一个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当你的修养达到很高深时,就是至善的人了,你心里没有虚伪的做作。你做事的时候,你说话的时候,纯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也就没有缺点让人责备了。
常言道:真人不露相。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善行,无辙迹”。真人在外表上是很难看出来的。真人不论自己有多高深的本事,他的心始终那么平和普通,从来不卖弄自己,这就是真人的修养。
在20世纪初,有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先生与林语堂先生都参与了此事。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是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上乘等。
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元培的表情,他并不表示赞同或反对,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他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
含蓄是一种修养,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一个人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低调、含蓄,这更会赢得人们的钦佩和敬重。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管住自己的嘴巴,《水浒传》里有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林冲躬身施礼,但是洪教头却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面孔,对林冲的施礼并不理睬。比武时“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他哪里知道林冲是真人不露相。有涵养的人是含蓄,是藏而不露,洪教头却以为人家没本事。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高傲自大又自不量力。
一个人的修养,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上体现出来。善于言语的人,必定是谨言慎语,很少有瑕疵与错误。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谨慎,一句失言就可以让人反目成仇。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
人常常会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会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会让别人烦恼。
中国有很多俗语,比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叮当”等,这些俗语中都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沉默是金”强调了不说话的重要性,说明安静的人招人喜欢。“少说为佳”强调了少说话对自己的好处,起码不至于招惹麻烦。“乌龟有肉在肚里”是对不爱说话的人学识和本事的肯定,喜欢说话的人则被当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没有涵养之人。“半罐水响叮当”更是对那些爱说话的人严厉的批判,喜欢多嘴,多半就是个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国还有一些俗语对那些喜欢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上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祸从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对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一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个典型的例子。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个词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便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根便在其口。
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杨修所表现的究竟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顽痴呢?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言行举止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很多时候,一些细节和小事上的表现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平时我们要在言行方面完善提升自己,让良好的修养永远伴随着自己,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把身段放低一点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释义】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智慧解析】
这里,老子按照他的一贯论述方式,先从物理世界的现象开始进入主题,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所以,老子始终赞美能够为万物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自己却默默地处于卑下地位的道路以及水。老子通过对江海吸收和融会了千川百谷的事实,说明了懂得谦虚方能获得万物的拥戴,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根据老子的说法,在人际活动、活动中,尤其是领导必须将自身摆在比交往对象或领导对象更低的位置上,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取得良好工作绩效的必备条件。
日本某矿业公司有一位董事长,他年轻时因为自己工作上急于求成,遇事常急躁冲动,把事情办得很糟,结果被贬到基层矿山去担任一个矿的矿长。到职时,在欢迎酒会上,由于他不善喝酒又不善辞令,以致被老职员们认为是一个不讲人情的上司,年轻的职员和矿工们对他更是敬而远之。结果他在矿里一度很被动,导致工作开展不起来。
这样闷闷过了大半年后,在过年前夕,公司举办同乐会,大家要即兴表演节目。他在同乐会上唱了几句家乡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那些一向对他敬而远之的部下们,会因此而对他表示如此的亲近和友好。
此后,他在矿上成立了一个业余家乡戏团。从此,他的部下非常愿意与他接近,有事都喜欢跟他谈心。他也更加与部下贴心了,由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变成了可亲可敬的人。在矿上无论一件多难办的事,只要经他出面,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事情定能办成,因此,这个矿的生产突飞猛进。因为他工作有能力,而且如此得人心,后来他便荣升为这个公司的总裁。
他升为总裁后,有一次在工厂开现场会,全公司的头面人物都出席了。会上大家都为本年度的好成绩而高兴,于是公司董事长的秘书小姐提议使大家在高度欢乐中散会。她想出一个办法,把一个分公司的副经理抛到喷泉的池子中去,以此使大家的欢乐达到高潮,董事长同意这位小姐的提议,就和这位总裁打招呼。总裁表示这样做不妥,决定由他自己——公司最高领导者,在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游水。
总裁转向大家说:“我宣布大会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秘书小姐的建议:她叫我在泉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戏水,我同意了,请各位先生注意了,我开始表演了。”于是他跳入池中,游起泳来,引得参加会议的几百人哄堂大笑。
事后董事长问他:“那天你为什么亲自跳下水池,而不叫副经理下去呢?”
总裁回答说:“一般说来,让那些职位低的人出洋相,以博得众人的取笑,而职位高的人却高高在上,端着一副架子,使人敬畏,那是最不得人心的了。”
总裁这些话也唤醒了董事长,使他和总裁一样平时注意贴近部下,学到了办好企业的招数。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组织气氛融洽,成员士气高涨,凝聚力增强。在这样的情境下,领导者就能“善用人之力”,激发出下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下属都能尽心竭力,从而取得最佳的领导效果。正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做人要能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以平等的心态、平和的心境善待人和理解人,能够体谅和宽容。善下能够铸就人格的高大,成就事业的伟大,赢得众人的尊敬和信任。
柔软不是低三下四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释义】
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众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强大者更应该谦下!
【智慧解析】
老子认为,尊、卑、贵、贱是很自然的,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花开一样,作为人不要有什么负担。尊贵的人不要觉得高人一等,卑贱的人不要觉得低人一等。
此外老子还说,:“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可见,居下流这一策略的运用,会导致“取”得对方的结果。在国际交往中,不论国家大小,只要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对待对方,就可达到驾驭对方或寻得对方庇护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居下流”不是无止境无原则地退让,而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即是“适度”的。
老子的这种智慧思想,到现在仍不为很多人所了解。那些追逐“名”的可怜人,对地位高名声大的人毕恭毕敬,在他们面前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哈巴狗,在地位名誉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又把自己扮作成奴隶主,吆三喝四,好不威风。“没有价值”的人在“有价值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宁愿做他们的奴仆,“有价值的人”在“没有价值的人”面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
还有的人在与自己同等级、同层次的人讲话时,表现比较正常,行为举止都会比较自然、大方;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表现比较拘谨,并且自卑感强;相反,在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讲话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如、自信,甚至比较放肆。
比如,有的人在自己的上级面前从不敢“妄言”,在同一科室的也不多说话,可是在自己的下级面前讲话时,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的则在一般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能者的架势,可是一见到权威就显得十分驯服和虔诚。
这都是不合理的做法。按老子的意思,推而广之,上下级之间的讲话,上级要力求避免采取自鸣得意、命令、训斥、使役下级的口吻说话,而是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对待下级,这样,下级才会向你敞开心扉。谈话是双边活动,只有感情上的贯通,才谈得上信息的交流。
平等的态度,除说话本身的内容外,还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体现出来,所以,不要以为是小节,纯属个人的习惯,不会影响上下级间的谈话。实际上,这往往关系到下级是否敢向你接近。此外,上级同下级谈话时,要重视开场白的作用,不妨与下级先扯几句家常,以便使感情接近,除掉拘束感。
上级同下级说话时,不宜做否定的表态:“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在必须发表评论时,应当善于掌握分寸。点个头,摇个头都会被人看作是上级的“指示”而贯彻下去,所以,轻易地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容易失误。
下级汇报某改革试验的情况,作为领导,只宜提一些问题,或做一些一般性的鼓励:“这种试验很好,可以多请一些人发表意见。”“你们将来有了结果,希望及时告诉我们。”这种评论不涉及具体问题,留有余地。如上级认为下级的汇报中有什么不妥,表达更要谨慎,尽可能采用劝告或建议性的措辞:“这个问题能不能有别的看法,例如……”“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这些话,起到了一种启发作用,主动权仍在下级手中,对方列容易接受。
下级对上级说话,则要避免采用过分胆小、拘谨、谦恭、服从,甚至唯唯诺诺的态度讲话,改变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而要活泼、大胆和自信。
总之,最好的待人处世之道,应该是不亢不卑。不亢不卑也是中庸之道,是做人、为官、处事的原则,不与人争斗,也不屈服于强力,既不受人压制也不去压制别人;为人处事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三下四,做一个清白正直的君子。
心高气傲、盛气凌人的态势使人难以接近,自轻自贱、性格懦弱的姿态令人轻蔑和不屑。对人要掌握恰当的分寸,不傲慢自大,不低声下气,也不巴结奉承,以平等的态度处事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