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伤害式沟通:孩子的问题,多源于父母的心理暴力
孩子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一定会犯错误,而有些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瑕疵,动辄辱骂和讽刺,对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以这种方式对待孩子的结果是:年龄小的会害怕、畏缩,年龄大的会心生反感、敌意,既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又造成了亲子间的疏离。
越骂孩子,孩子表现越糟糕
毫无疑问,父母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勇敢、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孩子们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会有许多缺点: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讲卫生、说谎……一些父母就觉得很失望,于是责罚孩子,严厉地教导孩子,希望他们能很快改正缺点,结果他们更失望了,孩子越管反而越糟糕。这些家长都是很负责的父母,只不过他们用错了教育方法。
一位家长沮丧地找到儿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小强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说谎、逃课、不听话,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坏的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家长:“你就是这样看待小强的吗?”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涂脏了一块的白纸,“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长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块墨点吗?”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到了墨点没看到这张白纸呢?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其他的地方还是雪白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奖励式的教育呀!你眼中的小强说谎、不听话,这是他的缺点,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善良、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家长笑了:“我可真是个粗心的父亲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谢谢您,老师!”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不停地斥责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运用“赏善”的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缺点,不断进步。
一个孩子在奶奶家和在父母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奶奶!而且呀,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帮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欢吃的鸡蛋羹奖励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看衣服脏的,多么讨厌啊。”
爸爸也跟着骂他:“一天游手好闲,不爱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会有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奶奶总夸他的优点,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训斥他的缺点,于是,越骂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坏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小孩子总是在无意识中按大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们应掌握赏善的策略,不要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反过来多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奖赏,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不然孩子怎么会改正错误呢?然而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使孩子更加沉沦。
有时候,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分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唠叨。
其实,聪明的父母们应该知道,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对孩子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家长们能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过于苛责,孩子容易变“坏”
父母过多的斥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有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教育的学生遵纪守法,成绩好。她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时不能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挺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斥责。由于她长年对孩子进行这种模式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12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
两姐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有一次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里没有酱油了。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女孩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这些孩子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没主见,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斥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斥责是父母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不恰当的斥责,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在父母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父母的话去做,否则就开始声讨。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事只会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断,唯恐做错事情遭到斥责,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斥责的语言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3)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最糟糕的一点是,不恰当的斥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前面已谈到,管教过严或过多的斥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斥责置之不理,虽然口头上不反抗,但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叫你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的时候,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还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地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效应,父母要尽量少用斥责,确有必要进行斥责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大人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斥责
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偏见与标签,毁掉了孩子的努力
偏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后,你就很难正确地评价一个人。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家长尤其要留神,千万不要带着偏见去教育孩子。
佐佐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不仅如此,有时候他还喜欢耍点小聪明。比如,有一次他就把成绩册上的39分改成了89分,惹得父母又气又恨。有一段时间,佐佐看了几本科普书,他觉得自己应当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个科学家,想去研究机器人什么的。于是佐佐开始努力学习,结果在期中考试的时候,竟然由倒数第3名前进到了第9名。那天,他兴冲冲地拿着成绩单冲回家里,结果父亲在反复检查了成绩单的真伪后竟然说:“成绩不错,抄同学题了吧?”妈妈也在一旁皱着眉头说:“佐佐,作弊是最可耻的,知道吗?你怎么越学越坏了呢?”
“爸爸妈妈,你们怎么这么说我?”满心等待父母表扬的孩子,心情一下子坠入谷底,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从此这个孩子放弃了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又跌回原来的水平,因为对他来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尊严更不容践踏,这不仅是父母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由于父母平时对孩子已经有了“成绩差”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孩子,对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认识,结果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进取心,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会觉得父母因为成绩差就打击我,这说明他们不是真的爱我。
然而很多家长都不自觉地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带有偏见的认识,尤其是对那些以前“公认”的“坏孩子”。大人们的这种偏见是对孩子心灵的暴力,严重地阻碍了孩子愉快健康地成长。更糟的是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年幼时有不聪明的表现,七八岁时有蠢笨的举止,便断言:“这孩子脑袋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甭指望他有出息了!”与错误的失望情绪随之而来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骤然降温,从此,孩子则随时能够领教父母的责骂与轻视。其结果,肉体施暴,伤及皮肉;心灵施暴,损毁自信。受伤的皮肉会很快康复,受伤的心灵却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愈合。
父母们都应当认识到,偏见是对孩子心灵的暴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不应对孩子抱有任何成见,任何时候都不该有“这孩子注定没出息”的错误思想。否则这种伤害孩子心灵的态度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所以,如果一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突然收敛了往日诸多“捣蛋”的行为,变得安静温顺起来,那么家长和老师就应该相信孩子的变化,赞赏孩子改变自己的勇气和他的上进心,因为这很可能是因为某件事情给他带来了触动。家长每天都应该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千万不要用旧有的心态评判他们,要知道成长中的孩子可塑性极强,过去不等于现在,更不等于未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出人意料的转变,因此家长不要带着偏见教育孩子。要包容孩子,让孩子感受温暖、感受希望,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嫌弃性话语总让孩子自暴自弃
父母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聪明、懂事,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多有赞赏。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有一句古话:“母不嫌子丑。”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
可有些父母恰恰相反,他们不但不去真正地关爱、鼓励自己的孩子,而是贬低孩子,甚至嫌弃孩子,不惜用负面的评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树立一个人正面的自我意象(selfimage)是形成孩子正面人格、良好行为的前提。毁坏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是让孩子走上歧路,成为败家之子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受到这些话语的影响,就会在心理形成正面或者负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就会固化成为他们的行为特点了。如果嫌弃孩子,他就可能因此自暴自弃,真的变成笨拙的孩子甚至坏孩子了。
前几年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
那个自杀的孩子是一个中学学生,他天生比较迟钝,但是性格倔强,而他的弟弟却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一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也许正是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长得又没有弟弟好看,所以母亲对他产生了厌烦的感觉。每次看到他作业错误满篇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真不知前世造了什么孽。”
这个孩子虽然迟钝,但是对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他因此对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他竟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据说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这些责备的副作用很大,会使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原因。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怀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分的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这么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了,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别人家孩子,是多数孩子的噩梦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父母抱怨子女说:“为什么欣欣考得比你好呢?”
“你看看人家璐璐,每门成绩都一百分!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好孩子学学?”……
这就是父母常用的比较,他们习惯于拿他人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也许他们是出于想要激励孩子的好心,但孩子怎能承受如此的不被肯定,而且还是来自自己的父母。通常的结果是,比来比去,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
有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二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往往出于不同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刺激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耻;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进步;有的纯属向自己的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家长的比较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
丹尼尔是个内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有他们自己的工作要做,没有多少时间注意丹尼尔,因此丹尼尔就越来越沉默,整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后来丹尼尔又回到了父母身边生活,但爸爸脾气暴躁,常常会责骂他。而最让丹尼尔难过的就是,爸爸总喜欢用比较来证明他有多没用。“你简直白活了8岁,看看你的成绩,真让我为你感到难过。你看看隔壁的唐纳德,他和你念同一年级,年龄比你小2岁,可成绩却是你的3倍!”丹尼尔的学校举行游园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孩子们为家长表演了一场舞台剧,唐纳德是主角,他打扮成王子站在舞台中央,而丹尼尔则扮演一位端水的仆人,而且由于紧张,丹尼尔还在舞台上摔了一跤,惹得家长们哈哈大笑。回到家以后,丹尼尔的父亲又开始责骂起儿子来:“怎么搞的?你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看看人家唐纳德,打扮成漂漂亮亮的王子!你呢,扮演卑微又丢脸的仆人!你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唐纳德……”在父亲的责骂声中,丹尼尔脸色惨白地缩在椅子上,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真恨不得杀死唐纳德!没有他,爸爸就不会再这样责骂自己了。
丹尼尔的父亲认为比较可以促进孩子进步,然而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在丹尼尔看来,父亲的消极比较就是对他的否定,是厌憎他的表现,他甚至因此产生了偏激的想法。
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弱点比较,是一种消极的比较法,只能在孩子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家长越比较,他就越会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而陷入“自我无价值感”的深渊,产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竞争是重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它会打击人的信心,使本来已有的能力无从发挥。因此,自小便培养孩子与人相比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变得更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使其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当众揭短,孩子怎么抬头做人
孩子们会做错事,因为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而且这些缺点也正是造成他们挨骂或父母唠叨的原因。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范围里。
但有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讲:“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或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人!”父母这样说,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气愤或心血来潮,但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另外,在邻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有的人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这通常是一种客套。可有的母亲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我这个孩子任性得很,不太听话!”或者:“都小学五年级了,还娇气得很,什么事都要做母亲的督促!”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毛病,只是为了谦虚,母亲这样说就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扬。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有什么,但让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觉得过不去了。因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辱感,令他们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谈到自己的子女时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孩子的缺点,无异于一向第三者说他并非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要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也会更加奋发向上。具体应注意以下要点:
(1)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信心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从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30年前或者20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人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2)鼓励孩子争取成功
孩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的时候,往往会对能否取得成功产生焦虑。焦虑是各种年龄的孩子都会产生的,父母的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孩子的焦虑,增强孩子的成就动机,使孩子取得成功。
要点如下:
①不要从负面去暗示孩子
孩子产生紧张或焦虑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暗示孩子,使他们更加紧张。孩子感到为难或焦虑的时候,父母应该使自己保持平静。比如孩子要去参加演出、比赛或考试时,父母必须做到心平气和,既不要自己紧张,也不要老对孩子讲“别慌”“别紧张”。研究证明,这一类的言语具有很大的暗示性,常常会使孩子更加紧张。
②用孩子的成功经历去鼓励孩子
父母要善于使用孩子过去的成功经验去鼓励孩子,这是很重要的。事实证明,成功的经验可以极大程度地加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增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挑战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回想起以前类似活动的成功体验。这类成功的经验与当前活动的时间越接近,这种激励作用就越大。
③给孩子一个惊喜
为了确保孩子成功,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奖励,比如送给他一本新图书,或请他吃一顿快餐,或给他买一样他很希望得到的物品等。这对于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增强成功的动力都是很有效果的。
揭孩子旧伤,孩子会再次受伤
很多家长只知道自己要自尊、要面子,却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当众讲述孩子过去犯的错或孩子的囧事,你知道你的每一句话对此刻在身边听着的孩子而言有多刺耳吗?
吕涛和吕波是双胞胎兄弟,但是两个孩子无论是性格还是学习情况都有很大的差异。一天,刚放学回家,吕波就跑到妈妈跟前,急着跟妈妈说:“妈妈,我跟你说一件事。”“哦,什么事?”妈妈疑惑地问道。吕波说:“妈妈,你知道哥哥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吗?他考了14分。他一定不敢告诉你。你可千万别和他说是我告诉你的啊。”
听到这话,妈妈心一沉,14分?这是怎么考的啊?又转头问吕波:“那你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1分,全班第三名。比上次前进了2名呢。”吕波骄傲地说。妈妈的气也是不打一处来,心想:都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差距这么大啊,一定是吕涛平时不好好学习,回来得好好教训他一顿。
十几分钟后,吕涛也背着书包回来了。一进门,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涛涛,你最近考试了吗?”“没考。”吕涛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弟弟怎么说考试了呢?赶紧把试卷拿出来让妈妈看看。”妈妈催促道。
吕涛把手伸到书包里翻了半天,可还是没有翻出试卷,最后眼圈竟然红了,眼睛噙满了泪水,非常窘迫地站在原地。那一刻,妈妈的心也软了,考这样的成绩,同学老师肯定嘲笑他了,就连弟弟都回家给他告状,言语之中满是嘲讽,他哭了就说明知道错了,自己又何必再揭他一次伤疤,让他难受一次呢?如果这个时候逼儿子把试卷拿出来,之后再教训他一顿,只能会增加他的痛苦,让他更加厌倦学习。
于是,妈妈把吕涛拉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这次考了多少分妈妈就不问了,下次一定要让妈妈看试卷,好不好。妈妈知道,你非常聪明,只要努力,学习成绩肯定上得去。”此刻吕涛再也忍不住,扑在妈妈怀里哭了起来。从那天起,不管弟弟出不出去玩,他都会在家里认真地研究数学题。一个月后的月考,吕涛的数学成绩考了70分,整个人也变得自信起来。家长总会在平时忽略掉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当着很多人让孩子出丑,尤其是不能在别人的面前揭孩子的旧伤疤。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家长如果不对孩子的过错大加宣扬,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名誉看得很重,在他们的心里,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名誉的人,所以就会十分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如果家长当着众人的面来教训数落孩子的话,就会使孩子感觉到羞愧与失望,甚至会感觉到无地自容。这个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打击,所以也就不会再想方设法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了。有时候家长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说起孩子以前的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可能是某一件糗事,说孩子当初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幼稚,而某件事情又是多么多么的无知,还可能会不止一遍地提起当初他做过的一件令家长感觉到不放心或者是后怕的行为。家长的这种做法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提醒孩子,希望他能够注意;而有时候则是为了能够在与孩子争论的时候为自己增添一些气势,以此来压制住孩子。不过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家长都不应该去揭孩子的旧伤疤。那么揭旧伤疤对孩子都有哪些危害呢?
(1)揭旧伤疤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有的人自尊心强一些,有的人自尊心弱一些,不过不管是强还是弱,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会受到伤害,特别是被自己最亲近的人伤害,那种痛感留在心里是很难抹平的。我们和最亲近的人相处时间最久,彼此了解最深,都觉得最亲近的人是爱自己的,从来不会相信他会伤害自己。因为心理上没有防备,所以当这种伤害发生的时候,心里的感觉就会十分的痛。在家里揭孩子的伤疤是一回事,而在外面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伤疤又是一回事。和前一种相比,后一种带给孩子的伤痛更大,有时候甚至会使他对家长产生恨意。可能家长会说自己明明是一番好意,想要时刻提醒孩子过去的错误,让他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可是结果却往往会相反,不仅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效果,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紧张困难起来。
(2)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而所谓的完美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去向着完美奋斗、争取,但却永远也不会达到。我们每个人过去都有过不恰当的一些行为,而且将来也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这些错误无论大与小,都会陪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生都不犯错误。孩子的年龄小,社会阅历不够,心智上也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偶尔犯一些错误也很正常。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自己也会意识到过去有哪些行为不恰当,做得不够好,孩子是有自省能力的。可是如果家长总这样有意无意地对他过去的不当行为拿出来“翻旧账”,想以此来提醒孩子的话,就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点也不优秀,总是犯错误,不能够让家长满意。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就会受这些家长时常提起的“伤疤”干扰,觉得自己能力太差,这样的话以后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没有信心去完成。
(3)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他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家长,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是激励孩子向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家长很少鼓励和肯定孩子,而是用这种“提醒”的方式的话,只会伤害到他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心。如此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支持与力量就会变得很少,自己原来拥有的那种激情与热血也都会因为抗击家长的这种伤害而消磨殆尽。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这种关系就会变得敏感而僵化,影响到他的成长。
5种气话,最伤孩子自尊心
每个家长都曾责骂过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曾遭受过家长的责骂,这也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在气头上口不择言,所说的话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这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了。
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就很容易放弃自己或走向极端。小孩子的性格是敏感和脆弱的,这种伤害对他们尤其难以排解。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的孩子,心灵会逐渐扭曲,即使成年以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性格弱点,难以适应社会。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予以高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伤害最深的5句话是:
(1)为什么你不能像×××那样呢?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比起来不如人家,他就很可能开始憎恨其他的孩子。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孩子做些什么。是希望他的房间更整洁呢?还是要他在饭桌上表现得更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父母所要求他改变的只是他做某种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变他这个人,他就会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现。
(2)有时候,我真希望没有你这个孩子
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最深,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将这种看法一同带入社会,并且直到成年之后。
如果你因为烦透了而不禁感叹:“我真希望从来就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倒不如这样说:“有时候你让我非常生气。”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还没有弄到最为糟糕之前,设立一定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父母对他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他就会有更佳的表现。
(3)你让我一个人待会儿好不好?
所有的人都希望有空闲时自己能够独处一会儿。然而,任何一句对孩子气愤的排斥和驱赶的话语都会使其感到自己不为父母所需要了。
当你确实需要时间独处时,不妨这么说:“”宝贝,我很爱你,但我这会儿正忙着呢。这就让孩子领悟到过一会儿你就会和他在一起;但如果他坚持要你和他在一起,你可以这样说:“你如果再打扰我,你就只能回你自己的房间了,因为现在是我的私人时间。”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就会变得有规有矩,而不只是拒绝和排斥了。
(4)闭上你的嘴
这样的话语给予孩子的深刻印象就是你并不关心他的意见,他由此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那种没有什么能供人参考的无用之辈。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礼貌,那么你就应该对他们有礼貌。既不该对同辈人说“闭嘴”,也不应该对你的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
(5)我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去
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家长在小时候会吓唬他们说:“让警察把你带走!”上学后又会威胁他们说:“我要把你这件丑事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感觉到来自他人的羞辱,这会激起他们的激烈反抗,或者干脆把老师和同学已经知道这件事的假设当成事实而自暴自弃。
有时候,尽管孩子让我们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悔改、上进,而不是对他们全盘否定,更不是不爱他们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多一点宽容和爱心,给孩子以正面的疏导而不是负面的打击。
家长们,千万别对孩子说气话,也许你只是一时的生气,口不择言,说过了,气消了,也许就把当时的气话给遗忘了。而孩子却是极其敏感的,他会因为你一时的气话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无法释怀。而这样的气话,把孩子的错误严重化,扩大化,不仅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也许你在虐待孩子,只是你还不知道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心理虐待。把心理虐待一词用在父母身上有些耸人听闻,其中一些虐待是故意的,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的,比如毒打;有些则是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但是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不利,我们也称之为虐待,包括精神上的虐待。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伤害性的言行。心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在外表,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难以对其进行量的统计。然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目前最令人悲哀的是这样一种现象:父母往往物质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而在心理上对孩子却很吝惜,甚至刻薄。
例如以下的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
(1)对孩子冷漠
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有的父母不会缺了孩子的吃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儿,视孩子为负担,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团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谓的关心拉下水。一个缺衣少食、干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况相反,孩子的人格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问题。
(2)隔离孩子
美国曾经有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出生后1年多就被关在小厕所的女孩,在10多岁被发现时,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连说话都不会。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外出不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孤单得不得了。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们就可能受到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
(3)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力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会得到快乐。现在的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让孩子每天都是要么做作业,要么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孩子每天忙得喘不过气来。不让孩子玩儿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倦学习。父母剥夺了孩子游戏的快乐,也使得学习中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变成了负担。
(4)忽略孩子的进步
在孩子看来,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就值得好好高兴一番。有的父母不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者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之后骄傲,就老是批评孩子,不把孩子的进步当回事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真是没有用,丧失进步的动力。
(5)损伤孩子自尊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地数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这也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有个术语叫作“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对人的看法就像给人贴了一个标签一样,使得此人以后做出与标签相符合的行为。父母当众说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给孩子贴一个标签,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还是很难改变。
(6)迁怒于孩子
有的夫妻因爱成仇,离婚后不许孩子和另一方接触,在孩子面前辱骂另一方。孩子看到自己最亲爱的两个人如此相待,哪里还会相信有真正的关爱?还有的夫妻每当看到孩子就想起对方,不由得怒从心中来,责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将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心中渴望爱情,但是又心怀恐惧,在感情问题上非常敏感,也容易出现问题。
(7)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
小孩子往往有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东西。另外,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亲近更是一种天性。然而父母在看待这些东西时却不以为然,丝毫不放在眼里。
有的父母不仅自己动手,有时还逼着孩子亲自扔掉、破坏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多有玩具、宠物,有时候它们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宠物,对玩具娃娃小心呵护,实际上是在锻炼如何去关爱他人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体贴别人,却没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如何关爱?
不要以为心理虐待没有什么要紧,其实这造成的伤害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缺乏父母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遭到父母体罚的幼儿,其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更容易误入歧途,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