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沟通的秘密:正确的亲子沟通,从读懂孩子开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我们的教育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对不同情况的孩子,采取不同沟通方式,这样才能建立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教育,要遵循儿童个性发展规律

孩子和孩子之间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性好静,有的则天性好动,我们绝不可以拿相同的模式去约束他们。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他们目前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问题。

彤彤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一直从事家电零售行业,这些年来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攒钱在城市中的高档住宅小区买了一套复式楼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

彤彤的妈妈发现,在这里进进出出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斯文有礼、气质高雅,就连那些十多岁的小孩,也都穿着得体,男孩文质彬彬,女孩温柔恬静,像小绅士和小公主似的。回头一想,自己的女儿彤彤却活泼好动,一天到晚像个野小子,这会不会招人笑话呢?

回到家里,妈妈就和彤彤约法三章:第一,以后走路脚步要轻,不要蹦蹦跳跳,不要东张西望;第二,说话要文静,有什么想法,要轻声细语地说出来,高兴时也不要大叫大嚷,张着大嘴傻笑;第三,以后星期天不要去体育馆学游泳了,改在家里找教师练钢琴。妈妈告诉彤彤,你已经是大姑娘了,要学做淑女,并且答应她,做得好了,妈妈暑假里将带她去香港玩一圈儿。

刚开始时,彤彤还有些新鲜劲儿,几天过后就受不了了,可每当她要舒展一下身子的时候,就会碰到妈妈严厉的目光。于是,彤彤蔫了,不得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内心里却觉得这种“淑女的样子”讨厌透顶,就是家里这套漂亮的大房子,也不如以前的旧楼可爱。一段时间下来,彤彤的精神和胃口都不如以前好,连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妈妈这才真正着急起来,她也很疑惑:难道我对女儿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妥吗?的确是的,幼儿教育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为前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所以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用强制的手段,硬生生要让一个性格外向、精力充沛的女孩子变成一个安静的小淑女,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很多家长常把“好孩子”和老实、听话、稳重、文静联系在一起,但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家长没有必要刻意去改变。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善良、宽容、大气的好品格,这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可能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有时候“好孩子”只是我们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意愿,那些严格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觉得压抑、委屈和不甘心,长此以往,就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对着干,定要做出些出格事儿来给父母看看。

在教育方面,父母要遵循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不要过早地把他拉入成人的世界里。大人眼中的“随便”,可能正是孩子天性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总是叮嘱孩子这个要当心,那个不能碰,结果孩子乖是乖了,但是少了儿童特有的活泼劲儿,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戕害。

孩子自有个性,别用你的想法束缚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人的性格也各有千秋。所以,不要试图强制改变孩子的性格,不管你是否喜欢孩子的性格,只要孩子心理健康,能够快乐地成长,就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

许斌不太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因为,他总觉得和大家在一起打闹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倒不如自己看书或是独自去郊游来得更为潇洒、惬意。他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面的那些独来独往的古代侠客,许斌欣赏他们那种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侠客般的气质。

可是,许斌的妈妈可不认为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是个好现象,她觉得孩子必须得和伙伴们一起玩闹、一起交往才是正常的,像许斌这样的性格太过孤僻,妈妈经常对许斌说:“你不要这么不合群,应该多和朋友在一起玩、一起谈心,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积极的,这样老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待着,会越来越怪异的。”

许斌每每听到妈妈的这番话,总是回绝:“我喜欢这样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喜欢如此。”

面对孩子的固执,母亲几乎是无计可施了。那天,母亲单位组织到外地去旅游,妈妈想带着许斌一块儿去,因为,这次旅游会有许多和许斌同龄的孩子一同前往,妈妈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可以让许斌多接触一些朋友。但许斌还是拒绝了妈妈的安排:“不,我不去,和一群孩子在一起多没劲呀。”

妈妈问道:“你自己不也是孩子吗?”

许斌摆摆手:“反正我是不去的,我再次申明我喜欢独自一人。”

妈妈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唉,你怎么这么喜欢闹别扭呀!”

成人的性格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所以,生活中和故事里的许斌性格相近的孩子并不鲜见。

然而父母们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整天独自一人,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世积极、性格活泼。因此,许多性格内向的孩子的父母为孩子忧心忡忡。有些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这种个性而责备孩子:“怎么整天死气沉沉的?”“整天就像个小老头一样没精打采”……然而,这种方法却很难奏效,因为愈加责备,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以命令的口气说话,将对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父母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和一些性格外向的伙伴一起相处,可是,他们不知道,内向的孩子和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时,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内心中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心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不要强求孩子的性格与别人一致,更不要斥责孩子性格不好。在这点上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对孩子宽容一点。此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出孩子性格特别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

培养孩子个性的时候,不要逼迫孩子必须和父母自己认为优秀的孩子一致,要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个性。但要让孩子理解,人既是个体,但同样也具有社会性,人不需要刻意去改变自己的个性,但必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有孩子的心理节奏,不要打乱它

家长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说了孩子许多次,可越说越不听;帮了孩子许多次,可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教育孩子多次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或许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你自己太唠叨了,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程燕有个怪癖,就是别人一催促她或者站在她背后,她就感觉节奏被打乱,工作效率下降。细问之下,发现程燕的妈妈是个非常急躁的人,而程燕则是个稳性子,程燕的童年是在母亲的催促中度过的。

平时,小学生4点多就放学了,程燕到家5点左右。妈妈要求程燕必须在6点半之前完成作业,可程燕经常要写到7点多,有时甚至要写到8点,因为她写得很认真。妈妈看到程燕这个样子,又对比邻居妞妞的情况,觉得程燕贪玩,写作业不专心,于是决定好好监督她,让她改过来。后来放学一到家,妈妈就追问程燕作业是什么,盘算作业量。程燕正兴奋的跟妈妈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但妈妈根本没心思听,只是催促她快点写作业;程燕饿了,跟妈妈说,妈妈不耐烦地吼了起来“我叫你快点写作业,你没听见吗?不写完不准吃饭!”

程燕愣住了,一时还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要对她发这么大脾气。她被吓住了,很害怕,心里很难受,即使坐到书桌前,也根本没心情写。

过了一会儿,妈妈偷偷观察程燕,发现她只是摊开了作业本,在那里呆坐着只字未动。妈妈的火更大了,大声质问道:“为什么不写作业?走什么神呢?”程燕不说话,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再一次逼问:“我问你话呢,怎么不回答,你是哑巴吗?”程燕终于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觉得很崩溃,失望地说:“完蛋孩子,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想管你了!”遂不再理程燕。

程燕哭了一会儿就不哭了,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妈妈看到她这个状态,心有不忍,好说歹说把她拉去吃饭了。饭桌上,妈妈告诉程燕:“以后你写作业快一点,你快点写完我当然不会冲你发脾气了……”程燕连着答应了几声“哦”,没再说别的。妈妈觉得还比较满意,好像自己的话孩子终于听进去了。

然而并非如此,程燕并没有快多少,作业还总是出错,并且形成了那个只要别人站在身后一催,节奏就被打乱的心理障碍。

絮叨、吼叫的说教方法是教育子女的一种错误的方式,也是父母缺少教育方法的一种表现。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出发,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某些缺点和不良习惯,进行批评教育和诱导时,应注意使用灵活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调和表情,选择适宜的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训导,“动其情,明其理”,再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监督,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1)以轻松的口吻与孩子交流

教育应以尊重为前提,父母的言行必须落到实处。与孩子交谈时,如果发现他的观点正确,那么父母就不要再端着架子,而是可以以轻松的口吻对他说:“孩子,对不起,是妈妈(爸爸)错了。”“乖孩子,妈妈要向你学习。”“宝贝,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2)及时地赞扬孩子

看到孩子向着你的预期有所进步,家长应该及时运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出赞同,说上一句:“宝宝你真棒!”从而让孩子感到:原来我做的事情这么厉害,不然,妈妈(爸爸)怎么会赞扬我呢!这要比唠唠叨叨、大吼大叫地命令孩子做事情更能使孩子听话懂事,也更利于改掉孩子一些坏的生活习惯。

(3)不要总对孩子说“经验之谈”

孩子说话、做事不免出错,那个时候,他总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从而出现一种防卫自我尊严免受伤害的心理倾向。所以,面对出错的孩子,家长不要以高明者自居,大吼大叫地指责他笨拙、糊涂、愚蠢,并且还唠唠叨叨对他说:“这点事也做不好!我像你这么大时……”这种“经验之谈”,只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被歧视”,认为爸爸妈妈看不起自己。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平和的口气,巧妙地点出他的错误,帮助他分析事理,弄清是非。

孩子天性调皮,父母要控制好脾气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非常调皮,这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父母该如何教育调皮的孩子呢?是泯灭其天性还是发展其天性?我们来看看懂沟通心理学的家长是怎样做的。

冯敏今年6岁了,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相比于其他年龄相仿的女孩来说,冯敏更为调皮。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冯敏到朋友家做客,她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妈妈觉得很是不好意思,生怕冯敏会打碎朋友家的东西,于是轻生招呼她:“敏敏,快过来,坐到妈妈腿上来。”然而冯敏并未走到妈妈跟前,而是一溜烟跑到了朋友家的卧室,看到卧室里的皮卡丘公仔非常可爱,一把抱在怀里出去找妈妈。妈妈刚要训斥冯敏,哪知冯敏却说:“妈妈,妈妈,我看到皮卡丘身上破了个洞,你用针线缝缝吧。”妈妈的朋友一听,笑着说:“敏敏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这个皮卡丘一直放在我家孩子的卧室里,他都没有发现皮卡丘身上破了个洞。”

还有的时候,妈妈带着冯敏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去玩耍,她就会一整天不进屋,而是在院子里观察小鸟、小蚂蚁、小蜜蜂及花花草草。冯敏虽然有些淘气,但是很聪明,她能迅速地说出普通花草的名称、颜色,以及小动物的名称、颜色、喜欢吃什么等。妈妈给她买了一本《动物与植物百科大全卷》,虽然她不认识几个字,但经常会缠着妈妈给她讲书上的小动物,她也会对号入座,在看到自然界中和书上对应的小动物的时候说出几点她知道的有关小动物的特点。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她买了一个会发出悦耳乐声的音乐盒,冯敏非常喜欢,可是这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为什么一上弦就可以发出声音?一连几天她都心痒得很,直到有一天,妈妈把她送到乡下看奶奶,趁着妈妈不在身边,冯敏偷偷将音乐盒拆开了,可是里面除了一个个小小的金属片什么都没有,她试图将音乐盒组装上,可是无论如何它都不能再发出声音了。冯敏非常害怕,担心妈妈看到后会责备自己,哪知道妈妈得知原因后却鼓励她说:“敏敏做得很好,既然你已经把音乐盒拆了,就好好好观察它,尝试不同的组装方法,看看音乐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冯敏的妈妈并没有因冯敏淘气而一味地压制她的本性,而是利用她的调皮活泼激发她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这才是促进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是调皮之后就开始不明就里地管教,想要通过自己的压制和引导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却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对于天性调皮的孩子,父母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

(1)面对调皮的孩子,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调皮的孩子常常会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把家里的东西弄坏。很多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会气急败坏,想对着孩子大发雷霆。但是父母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而责骂甚至打了孩子,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创新意识,要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里很可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现实生活中,规矩听话的孩子可以让父母省心,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经常会给孩子设很多的限制,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管教变成了管制,结果使孩子做什么事都必须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整天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根本不可能再有什么创造力了。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稍微有些调皮的行为就大发雷霆。

大多中国的父母都存在一个弊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父母就会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可能父母觉得带着乖巧的孩子出门有面子,而调皮的孩子会给自己丢脸,可正是由于这样的父母,让孩子宝贵的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给孩子设置重重约束,一点儿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明智的家长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子去淘气,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尊重孩子的喜好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喜好什么,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企图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以备将来步入社会独当一面所用。表面上这种做法好像很对,但是所有的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这么做泯灭了孩子活泼的天性,让原本该绽放笑容的小脸变得不耐烦、死板、愁闷。

正确培养孩子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进行培养,而很多父母的培养方法却与之相反,父母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将学习当成任务去完成,甚至为此而羞辱、责骂孩子,那么孩子就只能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去做这些事。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同时毁掉了孩子应有的气质,让孩子变得混混沌沌的,行动变得迟缓。

(3)调皮不等于完全没规矩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容忍孩子的调皮行为并不等于完全放纵孩子,对于过于调皮、不讲礼貌、不讲规矩甚至出手打人的孩子,父母应当严厉制止和管教。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稍微大点后,要给孩子“不听话的自由”,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刺激多,能激发孩子的智力。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自由”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哪怕是再调皮的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做父母的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懂得如何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调皮孩子的兴趣不容易被父母发现,因为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此时最需要父母的支持,不要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

孩子都贪玩,重点是让他怎么玩

孩子贪玩,是一个令父母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父母们应该知道,玩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感到好奇的行为表现,事实上,很多孩子往往是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组成的“发现天赋少儿培育计划”课题组,在对世界各地近3000名10岁以下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在被认为是聪明过人的孩子里,87%都有“强烈的好玩之心”。因此不要把你的孩子限定在你规定的“框架”里,“纵容”你的孩子开怀地玩耍吧,也许你会培养出一个好玩的好孩子。

朱畅从小就是个特别贪玩的孩子。每天放学后,朱畅不是拿着他自制的“捕虫器”到田野里捉虫子,就是带着其他几个孩子拿着一个放大镜到田间地头,观察庄稼的叶子。

有一段时间,父母对朱畅贪玩的行为十分恼怒,还多次没收了朱畅的一些玩具。但这并不能阻止孩子的贪玩,朱畅总是有很多的“鬼点子”,今天玩耍的工具被没收了,明天他又能做出一个其他的玩具。老师说朱畅够聪明,只是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所以学习成绩平平。爸爸妈妈更是着急,不知道究竟怎么办才好!

小学毕业后,朱畅并没有考进重点中学,在一所普通中学里,学习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上”而已。但朱畅制作航空模型的水平却是出了名的,他制作的航空模型不但在学校和市里获了奖,而且还参加过省级赛事。2002年,朱畅还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那一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他设计的航空模型获得了全国大奖……

教育学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玩是学习,游戏是学习,学习本身也是学习。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不喜欢玩的孩子!父母之所以害怕孩子玩,是怕孩子玩得太出格了,因此限制孩子玩。

一个懂得教育孩子、会培养孩子的父母,理应把陪孩子玩当成亲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孩子充当“玩”的主角,感受玩的乐趣,在玩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这才是我们的任务。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父母可结合“玩”的内容,培养、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比如,捉蜻蜓后,引导孩子观察蜻蜓的外形,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把它们与其他种类的昆虫比一比,让孩子对自然界的各种小生物产生兴趣。

陪孩子玩也是引导孩子开阔视野、开拓思维的好途径。比如,父母发现孩子喜欢玩汽车玩具,在陪玩中就可向孩子介绍不同种类的汽车,以后再带孩子去参观汽车展览会扩大孩子的眼界,孩子会饶有兴趣地了解各式各样的汽车,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汽车,获得更多的知识,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同时,玩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父母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各种情况对孩子进行品德的培养。如带孩子去公园,要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爬山时不怕苦、不怕累,摔跤了要勇敢,不要破坏文物等。带孩子看电影,就应跟孩子一起做个文明的观众,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皮纸屑,等等。

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准确地引导孩子,建议家长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1)观察孩子的喜好

对于贪玩的孩子,父母应该注意细心观察孩子爱玩什么,怎么玩……分析这样玩对孩子身心健康是否有益,是否妨碍和伤害到了其他人,是否对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等。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对贪玩的孩子主观地横加干预。

(2)引导孩子去玩

贪玩的孩子兴趣爱好往往十分广泛,聪明的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玩,而要把孩子的爱好引向更科学、合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方面。孩子如果爱好广泛又比较贪玩,他们往往玩起来认真投入,不能自制。父母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宇喜欢踢足球,放学后就在楼下的小路上踢。尽管场地狭小,他仍然玩得汗流浃背,还曾踢碎过人家的玻璃。后来父母分析,孩子喜欢踢足球是件好事,他在体育课中的长跑项目没有达标,而踢足球也是锻炼长跑的好机会。于是父母阻止了孩子在楼下踢球,而是在周末带他到学校的操场上去踢,这下孩子玩得更尽兴了,这样做的结果既保护了孩子的兴趣,又弥补了体育课中孩子的弱项。

(3)帮孩子合理安排玩的时间

孩子的兴趣广泛,又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往往在玩的时候投入的精力多,占用的时间长,没有节制地玩,造成“贪玩”。改变孩子贪玩的现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选择“玩什么”“怎么玩”和“什么时间玩”,使孩子能够在“玩”中受益。如父母不妨训练他的骑车、游泳等基本技能。有条件还可以经常带他们郊游、爬山、参观博物馆等。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仅能开阔眼界,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去玩,不要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限制在框框里。

孩子任性的背后,有他们的“道理”

孩子任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男孩子脾气上来,撒泼打滚,无所不干;女孩子含蓄些,比较注意形象,但是心里一不如意,就往那儿一坐,小嘴儿一噘,任凭你怎么喊就是不答应,也真够让大人心急的。

要矫正孩子任性的性格缺陷,我们必须了解一点童心理学,知道他们在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动机。

8岁的宁宁,典型的你说往东他偏往西,爸爸都恨得打他屁股了,可是他还是不顺从。但在孩子内心里,他却是这么想的:爸爸嫌我不听话,太任性。可是我不饿的时候,他们偏让我吃饭;我想看画册,他们偏让我午睡;我困了的时候,他们还非让我练钢琴。难道大人就不任性吗?为什么都要按他们说的去办?我已经是大孩子了,我不能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吗?

11岁的小多,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也不管人多人少。孩子心中其实也有她的想法:我吃东西吃得高兴,不小心把番茄酱弄到脸上了。妈妈就唠叨“看看比你大一岁的表姐,吃东西的时候多斯文,说话都轻声细语的,再看你,哪像个女孩子!”为什么总是说别的孩子好?索性把汉堡、薯条弄得满地都是,这又怎么样?反正在妈妈的眼里,我也不是好孩子了!

10岁的莎莎,看到什么要什么,父母不答应,说哭就哭,没个晴天的时候。在她心里打的是这个主意:你们不让孩子闹,但是我好好说话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一哭你们才会改变主意,上次就是这样的。

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意愿、想法,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想出各种方式让孩子听从,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也是助长孩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类家长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爱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虽然是为孩子好,哪怕家长说得再对,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和家长对抗,故意任性犯拧。

看来,在任性孩子“不可理喻”的背后,其实也有他们的“理”,只是当家长的平时不注意分辨罢了。知道了他们与家长对抗的动机,就会知道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对任性的孩子有效,儿童教育专家推荐了以下的方法,家长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试用。

(1)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预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那么,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件小礼物以示对其“不任性”的奖励。

(2)遇到犯拧不能软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因此,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让步,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都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一定要坚持到底。

(3)让孩子多与他人交往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是要耍脾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有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地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毛病。

依性格引导,而不是强迫他改变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但从大体上概括,主要有外向与内向两种。所以在教养孩子时,家长们最少要准备两套方案:如果孩子沉静内向,你可以选择把他培养成一个温和、优雅的公主或是绅士;如果孩子外向活泼,你可以选择把他培养成一个开朗、精力旺盛的活动家。总之,家长要想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一定要从孩子的性格出发,让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9岁的萌萌在班里有个外号——小喇叭,一到下课,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一定是她。翻单杠、爬云梯,那些男孩都不敢玩的器械萌萌通通不惧怕。

一天,原本蹦蹦跳跳的萌萌突然变得稳重起来,做事慢条斯理。下课时,她走在全班同学后面,课间活动时,别人在一旁玩耍,她却安静地坐在台阶上看。

当老师问她怎么了时,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生鸡蛋,告诉老师:“妈妈告诉我不能弄破它。以后我要做淑女了。”

让女儿每日揣个生鸡蛋,就能培养孩子的淑女气质吗?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正确吗?想必所有看完故事的父母们,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父母们的担心是正确的。用强制的手段硬让一个性格外向、精力充沛的孩子变成一个安静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遏制和破坏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此外,淑女和绅士的品质除了稳重外还包括知识、礼节、宽容、善良等,这也不是一个鸡蛋所能解决的。

那么,妈妈如何培养,才算是正确的教育呢?

(1)将孩子的精力导向正确的方面。对于精力旺盛的孩子,父母可多为他们提供一些体育用品,如小皮球、儿童剑、小自行车、溜冰鞋等,这些都是好动孩子十分青睐的物品。当孩子满腔热情地投入体育活动时,不仅从此多了一种有益的兴趣爱好,还可达到以动制动的目的。

(2)注意孩子行为举止:父母应对孩子的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例如,优美的站立姿势要求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等。

(3)要多提示和表扬: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往往出于考虑少,而不是有意冒犯。因此,如果家长此时严厉斥责、制定规矩,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想让孩子变得举止优雅,最好的方式就是——提示和表扬。

保留孩子的童心,允许他们天真

清朝的一位哲学家指出,成年人保持一定的“童心”是人生能够成功的前提。我们的观察也发现,过早就变得很世故的人往往不能成就大业。所以我们经常告诉许多父母,应该敬畏孩子,因为相对某些成年人而言,也许他们离真理更近些,因为他们至少没有迷信、偏见,只有一颗探索一切的晶莹透明的心!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肯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向父母询问的往往是“大”问题,例如:天有没有边?人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外星人?等等。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未解之谜。而我们成人所关心的往往是“小”问题:鸡蛋多少钱一斤?张三什么时候退休?李四“麻艺”怎么样?等等。

但是只对“小”问题感兴趣的成人却拥有“话语霸权”,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孩子们所关心的那些“大”问题是“瞎胡闹”,经常冷眼对之。有些身为父母的人甚至认为孩子应该像自己那样“世事洞明”“样样精通”,成为“小大人”才是聪明的孩子。

这是一种荒谬的想法。例如,在我们成人世界,人们经常用“那个人太天真”来对某个人表示鄙视,天真成了一种缺点。然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天真的言语或行为,例如孩子经常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总统”,等等。

一般来说,孩子特别珍视他们这些天真的梦想,幻想对于孩子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当人们受到暗示认为自己将成为一个大人物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正面的暗示,长此以往就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固化,形成一种正面的自我意象,最后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获得成功。

心理学和社会学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没有一点天真的情感以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苍蝇是从哪里来的?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中说:他有一次摘下一朵花,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所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加赞赏,这个小朋友受到了鼓励,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大部分“胡思乱想”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即使在目前,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因为很多中国的父母是不懂得这种“古怪”想法的宝贵之处的。而在西方国家,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事实上,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缺少幻想的人生是苍白的!

然而孩子的想象力却常常遭到大人的嘲笑!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成人的误解中消失的!

不是要杜绝惩戒,但一定要适度

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可孩子偏偏把父母们苦口婆心的说教当成耳边风。

“孩子怎么这么犟呢?我们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他们好,想想看,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会对你说那么多吗?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在教育子女无效后,父母真是满肚子的苦水无处说。

怎么能让孩子听话?假如世上有让孩子听话的药,估计父母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买回家在第一时间给孩子吃的。可世上哪会有这种药呢?还是看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们有什么新鲜招数吧!

一位爸爸抱怨:“我一直非常注意女儿的成长,特别是她的缺点,我会想办法让她尽量改正。为此,我天天讲,月月讲,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刚开始我说她,她还听,慢慢地她就对我说的话不予理睬,不当回事了。现在我无论说什么,她都好像没有听见,无动于衷。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来管教她……”

这位父亲的苦恼其实是孩子对反复出现的某类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迟钝或弱化,甚至不起反应,这是目前很多父母共同面临的一件头痛事。

当孩子有了过错以后,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用简单的否定、粗暴的训斥、讽刺来对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辈子没有出息”“现在就学会了撒谎,长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样子”。这类语言最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有的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宽容地接受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与能力而犯的过失,而是小题大做,大发脾气,并且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

对于孩子的坏毛病,爸爸妈妈要适当地予以惩罚,但是千万不能过量。我们中国以前的传统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的小家庭则是“家有一小,如有一魔”。孩子一再犯错,家长该怎么办?那还用说:惩罚。但是惩罚孩子一定不能太严格,否则孩子一旦犯了错就会非常担心被父母惩罚,时间一久就很可能产生焦虑症。

婷婷非常喜欢奥特曼,所以爸爸给她买了一个奥特曼的玩具。一天,爸爸出门时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婷婷的小伙伴乐乐跟着妈妈来婷婷家玩。两个妈妈在客厅里说话,婷婷就跟乐乐在卧室里玩。

乐乐对婷婷说想玩一下她的奥特曼,可是桌子太高了,怎么也拿不着,这让她十分懊恼和沮丧。于是,婷婷就让乐乐的小手努力、再努力地往前伸,结果一不小心玩具掉了下来,摔坏了。婷婷十分慌张地看着它,然后怒气冲冲地对乐乐说:“你真笨,怎么能这样啊?你赔我的奥特曼。”婷婷妈和乐乐妈听见孩子的争吵声,都跑进卧室看。但是任两位妈妈怎么劝,婷婷就是不依不饶的,这弄得乐乐妈很尴尬。

不一会儿,婷婷爸爸回来了。他听到婷婷的叙述,就说:“好了,别闹了,爸爸明天再给你买。”可是,婷婷一听更闹得厉害,竟然还坐在地上撒起泼来……结果,爸爸暴跳如雷,一边骂一边打:“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这么没有规矩啊!乐乐是你的小伙伴,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又不是故意的,而且乐乐和她妈妈都已经跟你道过歉了,你还想怎么样!我看你就是找打!”说着,爸爸就把婷婷拎起来,在她的屁股上打了几下。这下,婷婷哭得更凶了,站在一旁的乐乐傻眼了,乐乐妈也更尴尬了……

父母教育孩子不是单用“拳头”才能把问题解决的,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应是处罚,而是通过某种方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主动加以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会改进,而且当他们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他不会由于怕父母处罚而担忧和撒谎,他们会主动交代错误。所以,父母不要轻易扮“黑脸”,动不动就处罚孩子,而是要记住适度惩罚。

国外有教育专家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得出结论:不当惩罚孩子,只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年幼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看到父母发火时,就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父母越罚、哭得越凶;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叛逆情绪则会超出正常范围,经常选择不理智的举动,以此来对抗父母的惩罚。当问起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时,他们总会这样回答:“我那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犯了错误,爸爸妈妈肯定不会轻饶我的。既然如此,我何不进行反抗呢?谁让他们这么对我!”

孩子的这种话,相信父母听了一定会心惊肉跳。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还是尽量忘记“惩罚”这个词吧。父母的教育,不是惩罚这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主动加以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会汲取经验,而且当他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他不会由于怕父母处罚而担忧和撒谎。

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敌人”。如果父母总在惩罚孩子、教训孩子,孩子势必会因此感到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们、讨厌他们,无形中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这样的话,交流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大声斥骂,甚至打孩子,而是要找到适当的方法,给他适度的惩罚。只要成功地抑制了孩子的错误就行了,没必要太严厉。

(1)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怒气: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先想想为何孩子需要以不当的手段(如欺骗)来获取他想要的东西,或掩饰他的错误。

(2)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家长应询问孩子犯错的原因,借此了解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并且适时教育,纠正其偏差的观念及行为。

(3)预先和孩子订好处罚方式:比如,事前告诉孩子,一旦犯了什么错误,就要减少零食的数量,少给零花钱,两天不能看电视等,让孩子心里有数,而不是提心吊胆地想:“还不知道他们怎么惩罚我呢。”

(4)采用隔离式惩罚的方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自然不高兴,想要对他进行惩罚。但是拳脚相加,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爸爸妈妈可以采取“暂时隔离”的处罚方式。“暂时隔离”就是在孩子犯错时,让他坐在角落的一张椅子上,以“一岁一分钟”为原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是要家长把孩子囚禁。处罚的同时,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那么处罚就没有意义了。同时,家长还要保持语气上的平和,万万不可表现出威胁、暴躁的口吻。

(5)惩罚时别忘了正面引导: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还不忘说这样的话:“你真不争气”“没出息的东西”,如此责备,只能把孩子往歪路上推。懂得教育的家长,应当是在惩罚结束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了错,愿意进行改变,他才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用心,从而将冲突的概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