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启程赴京城
薛蟠也知道自己一向顽劣,贸然改变,薛母和薛宝钗必然会心有疑惑。
他也不好解释,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之前的自己了。
只能拍着胸脯说道,“我说的是真是假,等到了京中,母亲和妹妹见了我的实际行动,就知道了!”
薛蟠一杆子把事件指到几个月之后,薛母和薛宝钗也只能笑着应下。
薛宝钗当即文不加点,把薛蟠给薛家二叔的书信挥笔写好,又多抄写了几封,吩咐家人送往南边各地的铺子。
下面,就只能守株待兔,等着薛家二叔自己找过去了。
好在,薛家二叔虽然不实际管着薛家在各处的生意,但是向年游走各地,也有监管薛家各地生意的意思——这也是薛父辞世多年,薛家各地的铺子的生息,虽然略显颓势,却都还能维持的原因之一。
不然,只靠薛母、薛蟠这孤儿寡母的,要维持薛家这么大的家业,要更加艰难。
接下来两天,薛蟠没有立即改变往日作风,仍然整天在外游逛,让薛宝钗对他之前的豪言壮语,更没信心了。
但是薛蟠这两天的游逛,却不再是漫无目的,也不再只图玩乐,而是在实地考察这个时代的商业环境。
此时的金陵,也是天下有数的大城,又处在江南繁华之地,城内的商业发展十分繁盛。
薛家在金陵城内各处,有十多个铺面,经营着粮食、药铺、布料、成衣、瓷器等多种产业,这些铺子每年的收益加起来,足有上万两白银。
除了金陵,薛家在南北各大津要之地,还有数十家铺子,之前在薛父的操持下,每年总收益能超过五万两白银。
薛父辞世之后这几年,总收益虽然每况愈下,但去年底销账的时候,总收益也有三万余两。
这就是支撑起薛家百万之福的底气所在。
除了考察城中商业,薛蟠重点还光顾了金陵的各大书铺,主要是收集前朝和本朝的历史,以及朝廷邸报。
经过一番研读,薛蟠才确定此方世界的时间线。
原来,前朝的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之后,李自成的大顺,很快就在和满清的争锋中败下阵来,京城在短时间内,换了三任主人,轮到了满清的顺治帝做龙椅。
不过,那个时候,黄河以南,依然是明朝治下,史称南明。
满清随后南侵,在扬州制造了“扬州十日”惨案。
历史走向,就在这里拐了弯。
清军围攻扬州的时候,追随史可法守卫扬州的,是明军阵中的刘肇基。
刘肇基出身将门之家,世袭指挥佥事,早年在辽东抵抗清军,官至辽东总兵,后被洪承畴解职,南下金陵任职。
清军南侵的时候,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清军包围扬州之时,史可法命令附近南明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孤军前来。
原本的历史上,刘肇基率领的这支部队,在扬州围城战中全军覆没。
这一次,刘肇基却成了气运之子,在扬州孤军奋战多日,不见援军,最后只能突围,几乎只以身免。
经此一役,刘肇基认清了南明小朝廷的面目,认为他们难以成事;又义愤于清军在扬州城破之后屠杀行为,决定自立旗号。
于是在江南自行征兵,以刘姓,自称为西汉高祖刘邦之后,自号为汉。
队伍拉起来之后,在于清军的对阵中,连战连胜,转战多地,把清军赶回长江以北。
随后挺进南京,南明小朝廷无力抵抗,明朝彻底灭亡。
刘肇基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在南京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天隆,刘肇基为天隆帝。
天隆帝随后誓师北伐,经过十年奋战,终于在1657年,光复北京。
那个时候,天隆帝已经宾天,宣武帝继位,光复北京之时,已是宣武三年。
北京攻防战前后历时两年有余,清军在最后撤退之时,又对城内大肆破坏,所以光复之后,经过六年修缮,直到宣武九年,公元1663年,刘汉才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城。
而南京金陵城,却没有像前明一样,留为陪都,而是直接降格为金陵城,以宣誓刘汉抵御满清的决心。
满清在撤出北京,返回老家辽东之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战力,再加上与蒙古诸部联合,对刘汉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宣武帝薨逝于宣武二十一年,也即是公元1675年,原本历史上的康熙十四年。
但是这个世界,满清却已经没有了康熙帝。
刘汉建立之前,清军南侵不利,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便以顺治帝年幼,无法执掌军国大事为由,请顺治帝退位,自立为帝。
多尔衮英年早逝之后,帝位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遵照满清传统,传给了多尔衮的胞弟多铎(他在这个历史线上,没有因天花而死)。
满清就是在多铎治下,丢掉北京,被重新赶回山海关之外的。
宣武帝之后,万靖帝继位。
万靖帝一面北御满清、蒙古诸部,一面大力恢复、发展经营中国,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凭借更深厚的国力底蕴,刘汉在万靖帝治下,对满清形成了全面压制。
万靖帝二十八岁继位,直到万靖三十七年,也即是公元1712年,历史上的康熙五十一年,突发重疾,为了保证国家有序过渡,便提前逊位,传位于永昭帝。
不想,万靖帝逊位之后,病体却逐渐康复,以至于当下的刘汉,呈现出两帝并立的局面。
现在,是永昭三年,永昭帝已经登基三年,但是于国事上,依然处处掣肘于身体越来越硬朗的万靖帝。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薛蟠与薛母、薛宝钗,带着家中浮财约计五十万两白银,并一干丫鬟、婆子、小厮、仆从,在金陵城外码头登船,从长江转入大运河,北上赴京。
这一日,薛家船队停靠在扬州码头。
扬州虽然在六七十年前,经历了那场惨祸,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此时已经完全恢复旧貌,繁盛程度于金陵相比不遑多让。
薛家在扬州也有产业,薛家船队要在这里停靠几日,以销算旧账。
旧账销算之后,薛蟠又陪薛母、薛宝钗,并香菱、莺儿等人,在扬州游玩了几日。
薛家虽然在南北数省,都有产业铺子,但是之前有薛父操持,薛父辞世之后,就只有薛母来勉力维持了。
薛母一介女流,无法像薛父那边亲往各地巡视,这几年一直坐困金陵,这次赴京,途径各地,本就有核销旧账,巡视铺子的意思。
现在有了支棱起来的薛蟠,虽然大事依然由薛母抓总,但是出面巡视铺子的活计,好歹不需要薛母亲自出面了。
在这个时候,出一趟远门,是千难万难的。
薛蟠还好,身为男儿,将来支撑家业之后,有机会各处走走看看,薛母、薛宝钗除了这次,却极有可能,再也没有别的机会,像这样饱览各处山水了。
所以,薛家一行北上途中,并不急于赶路,金陵到扬州两百里水路,快船两日可到,薛家却足足走了五天。
在扬州又停留了十余日。
在扬州城内外各处美景名胜游览了一遍之后,薛母正要催着启程,薛蟠却想起一事,说道,“母亲,这几日,孩儿听闻,现下的主掌两淮盐运使衙门的,是姨夫的妹婿,既然途径此地,孩儿想要去拜访拜访。”
薛母闻听,笑着说道,“我儿真的是长大了,懂得这些人情世故了!既是姻亲,自然当去拜访,我儿去吧,咱们晚一日启程也无妨。”
薛蟠便带着一个小厮,并两个仆从,从随身行李中挑了两样合适的礼物,带着上门。
来到扬州两淮盐运使衙门前,薛蟠命小厮拿着自己的名帖上前求见。
门子收了名帖,进内传禀,不一时,出来一个老总管,对薛蟠拱手问道,“尊下可是薛家大公子?”
“正是!”薛蟠回礼答道。
老总管说道,“我家老爷有请,请跟我来。”
“有劳了!”薛蟠回了一声。
老总管并没有带着薛蟠直接进衙门,而是绕到后面。
原来两淮盐运使衙门是前衙后院的规制,薛蟠要是为公事而来,自然当走前衙的角门,现在却是以私谊拜见,走前衙就不合适了,只能走后院的角门。
这倒不是林如海轻视薛蟠,能把他请入内宅,反倒是亲近的表现。
薛家和林家虽然没有太多故旧,但是有贾府在中间,两家的关系就不算远了。
薛蟠被老总管带到林如海的书房门外,老总管先扬声通禀道,“老爷,薛家大公子到了。”
只听里面传来一声,“请进。”
老总管便伸手推开房门,伸手请薛蟠进去。
薛蟠侧身先向老总管致意,才迈步进去。
抬头看到书桌后面,林如海四十多岁年纪,相貌清隽,下颌留着短须,面色有些微白,露出些倦容,一身常服装扮。
虽只坐着,但是三品大员的上位者气质,却抑制不住。
薛蟠稍稍打量一眼,便忙躬身行礼到,“小侄见过姑丈!”
按理,薛蟠和林如海没有直接的姻亲,不能以“姑丈”相称。但是薛蟠和贾宝玉,却是嫡亲的姨表兄弟,而林如海则是贾宝玉的正经姑丈。
薛蟠从贾宝玉这里论,称林如海“姑丈”,以示亲近,倒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