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产业发展研究院运营的“上海转型发布”公众号转眼5年了,在此期间,我们围绕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主题,推文近2 000篇,这些文章不仅有转发或改编的,更有原创的;既有国内外大量的案例,也有数据分析和观点阐述;还有不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专家高手的投稿和约稿。总之,无论哪类文章,我们在选题、改编及原创上都是动了不少脑筋和心思的,所以,公众号逐渐成为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领域中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和沟通的平台,尤其是各种成功的实例,成为了众多从事这方面投资、建设、运营企业和团队值得借鉴、参考和启发的“宝库”。所有这些,也是研究院公众号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加班加点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2022年伊始,我们对这些年公众号的原创文章做了一次复盘回顾,目的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好地顺应大势、紧扣主题、贴近实际、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也发现在过去几年原创文章的写作中,有几点是需要秉承和坚持的,并由此萌发了将这部分做挑选、整理和出版的念头,这样既可以将有价值的内容更好地保留下来,也可以作为今后不断提高的参照。
对选取的原创文章做整理、筛选和分类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们过去几年的工作理念、研究重点、关注视角和公号运营的一次回顾总结。总的看来,这些原创文章篇幅都不是很长,也谈不上有多高深的理论,但大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所思所悟所写实实在在,比较接地气、有可读性。具体而言,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善于“换个角度”看世界。这本来是某电视节目中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本原创文集也比较恰当。这是我们原创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太习惯于用常规的、传统的、习以为常的视角看问题了。因此,不仅没有新鲜感,人云亦云,许多长篇大论却难以留下一点给人启发或启示的东西。其实,如果把角度调一调、换一换、转一转,那就会有耳目一新、眼睛一亮之感,就会发现和看到原先从未见过的东西,就会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发。所以,同样是观察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我们的视角或许仅仅调了5度、10度或者更大的角度而已,但收获和体验可能是全新的、从未有过的。如《并非“掉队”,而是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还有多少路要走》等文就是如此,无怪有人称之为“角度就是高度”了。
第二,坚持“以小见大”看世界。如今信息泛滥、五彩缤纷、变幻莫测,作为一个民间研究机构,既不掌握权威的全局性数据和信息,也没有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网络,而那些普天下都在传播、世人皆知的东西价值又往往不大。怎么办呢?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研究院作为一条游弋在现实社会中的小舟,用解剖麻雀、一叶知秋的方法,就能以长补短、以小见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获得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抓住本质、找出规律的独门秘方。所以,这本文集中有相当部分就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在调研、解剖和分析不同案例、项目和数据中,来观察经济、产业和行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和新趋势,具体如《上海民营企业百强发布11年,仅14家保持榜上有名》《上海何时能成为全球知名的博物馆之都》《从百强企业排行榜的变化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特点》等。
第三,力求“独立思考”看世界。现在自诩为“智库”的机构多如牛毛、比比皆是,不过,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的似乎并不多。记得汪道涵老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这是他告诫身边工作人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观点,汪老的这句话今天读来尤觉意味深长。所以,我们在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数据、研究实际案例时,力戒随波逐流、力戒套话空话、力戒似是而非。在这方面,如《对标5座城市,看上海市辖区的经济产出和能级》《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创新城区应作为支撑和落脚点》《上海要重视制造业的十大城市功能》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运营上海转型发布公众号5年来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原创整理成册的理由,更是体现我们愿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这个主题下,为同行们继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这项宏伟大业贡献绵薄之力的初心与动力。